一切都是为了美好的生活(1 / 1)

教育之眼 李志欣 1766 字 14天前

美国教育家泰勒说:“一个人的美好生活,就是不断地试图使自己变得更富有人情、更善于学习、更有助于他人,以及与别人一起形成一种尊重每个人的潜力、不贪图他人为自己服务的社会。”

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学校是个什么地方、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也很好地诠释了老师这种角色的神圣职责与行为目标。一名老师的美好生活,就是每天让自己变得更富有人情,心存良知,去珍爱每一名学生,去成就每个孩子;变得更善于学习一这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能力和素养,一名没有学习力,不注重自身成长的老师,就会产生职业断电,他就没有与他的渴望成长的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资格,他一辈子也成不了一名良师;变得更有助于他人,让自己的品格和学识成为他人的行走方向与力量,让自己的生命阅历与生活精神成为他人可资借鉴的东西。努力让自己变成他人认可的成长导师与人生贵人,这就是老师!

与自己的同事一起,努力去创建适合学生选择的优质课程,走进每个孩子的生命里,去发现他们的兴趣、呵护他们的个性,为他们每一个人的潜力绽放、为他们每一个人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打好奠基。他们一批批走向社会后,都会自觉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服务世界,有担当,讲奉献。教师做这个工作的地方,它叫学校。这就是学校的使命与职责!

我常想,无论社会的繁华喧嚣多么令人羡慕,无论世界的惊艳美景多么令人向往,一所学校,千万不能去效仿追随那些东西,因为那些东西不属于学校;一名老师,千万不能去涉猎、心仪那些东西,因为它们也不属于老师。

属于我们的美好生活,永远都是不断地试图让自己变得更富有人情、更善于学习、更有助于他人,以及与别人一起形成一个尊重每个人的潜力、不贪图他人为自己服务的社会。这就是教育的本质!

2018年3月31日、4月1日,感觉这两天天气格外热,也许是因为刚刚离开冬季,我还来不及适应暖春的迎接吧。道路两边的树木已经抽出了嫩芽,能开花的树早已按捺不住大自然的热闹,开始争相斗艳了。

我应泰安的邱校长与济南的侯校长之约,走进了他们的校园。3月31日下午,在曲阜的孔子文化学院,我开启了一场以“教师自成长”为专题的课堂。授课之前,我们几个校长、老师在孔子像前合影留念。这次与来自各地的老师进行交流,主旨是希望大家在新时代,自觉打开自己的一片天地,追求自我自由的成长。

前段时间,我校组织了一场“全学习理念下教学变革课堂展示会”,初二年级的张淼同学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的课堂给了我们更多的学习思考空间与机会,将我们内心真实的一面展现了出来。”我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的真实呈现出来,包括真实的问题、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关怀、真实的人格,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

《论语》记录的是孔子与他的学生的对话,其中闪烁的智慧之所以世世代代连绵传承,启迪生命,完善人性,是因为他们的对话传递的是内心的真实。因此,我在与老师们交流时,也是通过自己人生的真实经历,与老师的真实思考进行了心灵的互动、灵魂的影响。

讲完课后,有两个老师给我发来微信:

李校长好,我是山东肥城市左丘明实验学校的解洪波。今天下午听了您的讲座,我受益匪浅,同行也一致认同您的教学管理理念。我们学校刚推行“周三无作业日”,孩子们很高兴。我想拜读一下您朋友圈的博文,谢谢。

我叫王桂英,您是教育界人士的学习楷模,更是我们一线教师追求自我发展的精神领袖!能想象,您的老师们会是多么幸福,上进,有能量!祝您每天工作顺心顺意!

4月1日上午,在济南历城区七里河小学,我又听了福建王木春老师的报告《民国的那些大师》,聆听他娓娓道来那些过去的大师的课堂逸事,从中均感受到了真实。想让学生真实、课堂真实,就需要老师真实。真实的老师,要有一颗自由的心灵,还要眼中始终有人,心中永远有情。要积淀自己的学养,修炼自己的道德。

我想强调一点:这两天,这两群教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自愿自觉地聚在一起,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孜孜以求,这是何等的伟大,他们都是祖国的良师!他们的教师生活很真实!

而那些拒绝学习,贪图浮华社会的邀约,屏蔽了他人对自己的帮助,以一种自以为是的姿态处世,不能谦卑地向周围人请教的人,他们便只能飘**在远离真实情境的教育生活里,遇不到人生中的志同道合者,永远产生不了生命的真正对话。他们失去自己的能量,没有自己的吸引力,一辈子浑浑噩噩,只是浑然不知罢了。学习永远在路上,梦想永远在心中,行动永远在坚守中!

我一直认为,遇到的这些人,他们身上的故事,其实也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我自己。因此,遇到的他人,就是不一样的自己。

我的每一天,要从每时每刻都尊重每一个人开始,始终关注身边的积极方面,给予不同的人更多勇气和动力去度过那些失去希望的日子。

与工作或生活中面对的众多挑战相比,能否友好地待人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我们的人、整个课堂甚至学校都把这一原则作为根本,许多其他挑战也就变得容易多了。我们要把学会友好地对待别人等同于赋予了自己一种宝贵才能,让这种才能的影响在学校里传播开来,在你自己的周围散发开来。

我们每个人,从童年、少年,甚至到青年,总是试图掩盖自己的不同,试图变得跟别人一样,试图融入大众之中,试图加入某一个群体,试图顺应社会被社会接纳。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是会感到孤独和恐惧的,他总是想与众不同,去寻找那个不一样的自己,但又不得不与他人殊途同归。他的路会弯弯曲曲、磕磕绊绊,会招来各种猜忌与讥讽,也会赢得他人目的性的激励与奖赏。自己的身份开始不断地被打磨,并反复被确定。

在三十几年的教师生涯中,我看到了自己,也感受到了一个个学生。我们的精神滋养与灵魂路途是否真实地与学生渴望的样子接轨?我们是否在真实的情境中邀请自己高尚的思想与自己原始的个性和谐地融入学生的心灵里?

每一个人的成长源于惊奇、赞叹,经历怀疑、鼓舞,再到建立信仰、使命,这是形成思想、个性、情感和人格的过程。教师所实施的教育行为,本质是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考来影响学生,真正的教育者总是怀着鲜明的思想和信念去接触学生,在学生面前表现自己,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必须使教师的人格能吸引学生,以其思想和生活观点、信念、道德伦理原则、智力的丰富性和热爱劳动的品质的完美性来鼓舞学生。”“这首先就是教师在生活、工作、行为中体现的理想、原则、信念、观点、道德和伦理立场的和谐统一体。没有这个统一体,也就没有教育者完美的人格,也就没有真正的学生集体。”

只有当学生树立起自我教育的愿望,知识变成了信念和高尚的劳动,他们愿意去自主学习,培养起道德自立所必需的毅力时,教育才会真正开始,教师的人格才会发生影响,学生才会是教师的学生。

但是,现实往往并不像我们希望的那样美好。教育世界里总会有一些东西或力量让我们变得庸俗不堪。在此,我想借助《谋生之道》作者克里希?那穆提的文章《为什么大部分人不承认自己庸俗?》中的观点,揭示我内心的纠结:我们会不自觉地绕着自己的利益打转,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我们会追赶在乎成败的自己、虚荣的自己、悲伤的自己、愤怒的自己……而这些庸俗的自己会把我们拉向习惯、高傲、渺小和自由自在赖以生存的地方。

试想,我们的内心里塞满了一些琐碎的事务,如自己学科的成绩不如别人、自己班级的量化考核可能被通报、害怕他人评论自己的积极进取、想成功又不想坚持、有了荣誉还想获得更多、不停地抱怨学生或家长的不足而看不到他们的人性光辉等等。这些挤满了我们内心的问题让我们脱离了自己的真实。

我们做教师的,不应该总是寄希望于他人尊重自己,希望社会必须重视自己,希望自己始终保持行为正当,我们应该从这些琐碎的、令我们疲惫不堪的事务中彻底脱离出来,不去担心或恐惧他人是怎么评价我们的。自己内心的安定是最强大的吸引力,自己变了,周围的世界也就变了。学生真的需要一种自由,去发现自己一生真正喜爱的事情,对自己的生命有所选择。而心怀庸俗事务的教育者是没有勇气、机会和灵性来理解和解读学生的生命需求密码的。

教师这一工作,其实是我们的一种生存目的和生活蓝图,这是命运的自然安顿,相对于真理,对照自己,这是唯一正确的。我们的思想和生活应该忠诚于这一事业,感激这生命旅途中的处处胜景、次次相遇。教育、教师和学生的个性、思想与行动实现内在的自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在履行对个人、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这样一想,教育的幸福感会从天而降,与我们不期而遇。

当被涤**的内心不再有任何庸俗的想法和事务时,真正的教师回来了,教育就会显得再简单不过,只不过遵循规律运行而已,学生的个性也得以自然地成长与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