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习惯”永不停止的复利成本(1 / 1)

教育之眼 李志欣 1486 字 14天前

人们很容易高估某个决定性时刻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进行微小改进的价值。我们常常说服自己,大规模的成功需要大规模的行动。为了实现目标,我们都会给自己施加压力,让自己努力做出一些人人都会谈论的惊天动地的改变。

近读詹姆斯?克利尔所著的《掌控习惯:如何养成好习惯并戒除坏习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一书,里面的多数内容与道理还是很容易理解的,因此我时常感觉不以为意。但是有一个计算公式还是触动了我。

书中说,改进1%并不特别引人注目——有时甚至不引人注目一一但它可能更有意义,特别是从长远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小小的改进就能带来惊人的不同。计算方法是这样的:如果你一年内每天都能进步1%,到你完成时,你将会进步37倍;相反,如果一年中你每天以1%的速度退步,那么你现有的任何东西都会降到几乎为零。一场小小的胜利或一次小小的挫折,积累下来会产生很大的改变。

习惯是自我提高的复利。就像金钱借助于复利倍增一样,习惯的效果也会随着你不断地重复而倍增。在一两天的时间里,你感觉不出任何不同,但在数月和数年后,你会发现它们产生了巨大影响。只有在过了两年、五年或者十年后再回顾时,你才会发现好习惯的价值之高和坏习惯的代价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我们做了一些改变,但总是迟迟不见期待中的效果,于是我们失去了改进的动力,退回之前惯常的做法。但是,要记住一个道理,你的日常习惯稍有改变,你的人生道路就会通向一个截然不同的终点。在你做出1%向好或1%向差的选择时,在那个时间点来说它并不起眼,但纵观你由无数个时间点构成的整个人生过程时,你的那些选择决定了你是谁和你可能是谁之间的不同。成功是日常习惯累积的产物,而不是一生仅有一次的重大转变的结果。

书中提到“微习惯”这个概念,认为习惯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原子,每个基本单元都对你的整体进步有所贡献。起初,这些细微的惯常举动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很快它们就开始相互依存,为更大的胜利注入了动力,其翻倍扩张达到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最初的投入,它们微小但很强大,这就是“微习惯”的含义。它是一种有规律的练习或习惯举动,本身微不足道而简单易行,却是不可思议的力量之源;它也是复合增长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就构成了“微习惯体系”,你要做的,不是拔高一个目标,而是落实你的体系。随着你继续将微小的变化层层叠加,人生的天平开始偏移。每次改进就像在有利于你的天平的一侧添加一粒沙,使它慢慢地偏向你。假如你能坚持下去,最终你会到达产生重大偏移的临界点。突然间,坚持好习惯变得轻而易举。整个系统开始偏重你,不再与你作对。

也就是说,成功不是要达到的目标,也不是要跨越的终点线,它是一个让人得以进步的体系、精益求精的过程。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点线,也没有永久的解决方案。一圈圈地循环发展,让好习惯显而易见、有吸引力、简便易行,令人愉悦从而不停地寻求获得1%的进步的新方法。

假如你不停止健身,你将拥有一副强健的体魄;假如你不停止学习,你将汇聚知识的宝库;假如你不停止储蓄,你将积少成多,得到一笔巨款;假如你不停止关爱,你的朋友将会遍布天下。小习惯不会简单相加,它们会复合。

其实,我们容易为自己的好习惯不能坚持、坏习惯无法改变寻找主观理由,其本质是这样的:当一个习惯对你真正重要时,你必须愿意在任何情况下坚持下去。比如,我懒得写的文章也不少,但我从未不按时发表。有很多天我都想放松一下,但我从未不准时到场,努力去做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事。

学习至此,我开始在努力重新寻找自己。当你一生都在用一种方式定义自己,而这种定义消失了,你现在究竟是谁?学校的老师无视创新的教学方法,固守其久经实践检验的教案;资深经理执意要自行其是;外科医生拒绝年轻同事提出的建议;一支乐队在发行首张震撼人心的专辑之后便故步自封,再无创新。我们越是执着于一个身份,就越难超越它。

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吧,去冲破阻碍你前进的执念。将“我是运动员”变成“我是那种精神坚强、喜欢身体挑战的人”;将“我是首席执行官”变成“我是那种制作和创造东西的人”;将“我是一名老师”变成“我是一名师德高尚、热爱学习、坚守教书育人信念的人”。

习惯带来了许多好处,但缺点是它们也会让我们陷入以前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一切都是无常的。生活在不断变化,所以你需要定期检查一下,看看你固有的习惯和信仰是否还在为你服务。这就需要有自我意识,有反思和回顾的习惯。

其实,多年来我一直遵循上述理念,把“微习惯”作为我学习、生活与工作的一个切入点,甚至可以说是我从事各项活动的工具,从而开启了一系列“微创新”“微改革”,我还习惯以欣赏的眼光发现、对话、记录,每天在教师微信群发布“校园微生活”系列文章。老师们一次次被看见,学校一点点在改变,“一厘米之变”精神开始生长,教师的改革意识被唤醒。

比如校园微环境的改造。“静静挂在枝头的桃子”是北京市育英学校的校风。这个校风背后有深刻的内涵,指向学生是懂规矩,有教养,守礼仪;指向教师是以身示范,为人师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指向校长是心无旁骛,静心办学。

作为育英学校密云分校的校长,我从延续“静静挂在枝头的桃子”这一校风出发,改造校园环境,让环境和空间能真正为人而存在,让人与环境互动起来。

校园里原先冬青围绕的绿化带被打开了,取而代之的是“六艺庭院”“桃李满园”“曲水流觞”“劝学蹊径”等具有文化内涵的开放性空间。这些开放性空间中设置了书架,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学习体验。我认为,阅读不仅能在课堂上或图书馆中进行,还可以在校园的任意角落开展。比如,“劝学蹊径”打开了教学楼与实验楼的绿化带,将之变成了读书、休闲、进行学习展示的区域,成了学生最喜欢的去处之一。更多空间的打开,让闲置的空间有了生命气息,不同的学习样态在这样的空间和氛围中开始出现。

如今的密云分校,走廊或连廊不只是连接、行走的区域,更是阅读、交谈、玩耍、交友的地方。大厅里、连廊间、楼道里都有大小不同的学习岛、学习区。课间,学生三三两两走进这些空间寻书、阅读、交流、休息;教师会在这里举行教研活动,与学生沟通对话;家长也在这里等候孩子。

对环境的改造,并没有停留在“硬件”上,我发动学生参与建设校园文化,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开始重新发现校园,为校园里的每一处景观命名,提供诗意的内涵解释。

学校的自行车棚旁边有一段古文,是初二(1)班学生孙驰的作品:“斯是车棚,惟子德馨。阳光照墙闪,云雾漫天仙。石壁有佳作,往来无打闹。可以阅古文,诵诗经。无喧哗之乱耳,有诗词之相伴。”

还有每一届学生对校训“好好学习,好好学习”的解读。初一(8)班学生李嘉兴这样解读八字校训:‘好好学习,好好学习’若为吾等之训话,遂,同为吾之神志所在。学者,入校为之学,若不学,则无义。”

当校园空间不断催生这样的课程场景,空间便成了学校课程的一种延伸。在我的认识中,爱学校首先从爱上校园的环境开始,“环境创设好了,学习会自然发生”。

这正所谓:尽精微,致广大。着眼于“微”,不求惊天动地,但求日益精进;发力于“创”,少些抱残守缺,多点勇于担当;指向于“新”,基于教育常识,重构理想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