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改革理念,学校引领学科教师精心设计了课堂学习单。为了充分观察和了解每位老师的课堂改进情况,我每天都会走进老师们的课堂。下面是我走进道德与法治老师张静、语文老师刘艳平、物理老师席德利的展示课后所撰写的课堂情境与点评。
张静:情景体验,智慧分享
如果把青春期比作花季,那么青春期的男生和女生就像是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朵。本节课,张静将学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进行比赛,将“花朵”作为本节课对学生个人和男女生两组表现的嵌入式评价工具,以现场开展三场男生女生的微型演讲为线索和素材,生生、师生之间共同畅谈青春期的男生女生。
课堂上,张老师首先以脑筋急转弯“请用准确的数字说出我国一共有多少人”创设思维情境,巧妙引入话题一男生和女生,并明确“教学评”一体化学习单上本节课学生要达成的成果目标,以及提示学生及时在学习单上对自己的完成情况做出评价。然后,她依次设计了“男生女生不一样”“男生女生共成长”“致青春——为你写诗”三个主要教学任务。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又在教学过程中依次安排了三组学生进行微型演讲,每组男生女生各一名,演讲内容分别是“介绍自己”“烦恼吐槽”“夸夸自己”。
在“男生女生不一样”任务中,通过第一场“介绍自己”的微型演讲,学生走进“任务一:男生女生不一样”。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男生女生之间的差异,并概括出这些差异都体现在哪些方面。进而学生随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男生女生之间的差异”,开展第二场“烦恼吐槽”微型演讲。学生通过聆听第二场演讲内容,思考、回答相应问题,知道并了解“性别刻板印象”这一概念,同时有理有据地分析“性别刻板印象”是好事还是坏事,最终得出关于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男女生之间的差异的结论。
“男生女生共成长”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本环节主要设计了两个小活动。学生通过聆听第三场“夸夸自己”微型演讲,完成“活动1:夸夸对方”和“活动2:组内讨论”。“夸夸对方”采用男女生抢答比赛的方式,计时两分钟,比一比哪组在规定时间内说出的对方的优点更多;“组内讨论”是小组内部分工合作的形式,全组讨论,执笔人记录学业单,分享人班内分享,概括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男女生的优势和不足,列举生活中男女生能够为对方做的事情。
“致青春一为你写诗”是本节课指向拓展学习边界,创造迁移机会的任务。学生在优美音乐的氛围下,在课前老师下发的致青春的书签上完成“活动3:请以短诗(一句话)的形式写下你想送给自己和同你一样正处于青春期的男生女生们的青春箴言”,并做班内分享。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了青春的美好。
最终板书呈现太极图的思维导图形式,借以比喻虽然男生女生不一样,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缺一不可。这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和理解。然后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要求学生完成本节课【成果任务:制作个性的青春礼箴言书签】,并布置年级性的【实践任务:以“我是阳光男生/女生”为主题,举行演讲比赛】。
整节课上,学生有读、有听、有思、有写、有分享、有概括、有合作……这些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表达、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
张静老师的这节展示课,凸显了“凝练优质问题、创设活动任务、形成嵌入式评价”这三个教学设计要素,整堂课由“成果目标、情境导引、思维对话、拓展迁移、知识建构、课程成果”六个流程组成。她充满勇气地探索并落实学校倡导的“全学习”理念下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思想,真正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教师就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领者和鼓舞者。
在精准解读新课程标准和文本的前提下,每一个环节都凝练出了优质问题,且通过创设思维情境,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张静老师注重拓展学科学习的边界,为每位学生创造迁移做事的机会。她善于将一些评价工具嵌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引领学生围绕问题解决、观点展示、自主合作学习等拾级而上。她注重课堂学习作品的开发与运用,让学生都有展示才艺和情感的机会。这正是学科核心素养得以落地的有效实践。
张静老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不仅很好地落实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教学改革要求,更重要的是,她探索出了一条学科“立德树人”的师本化实施经验。
刘艳平:引生入境,享受课堂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场戏,那么教师就是这场戏的导演,学生们就是戏中的演员。一场戏是否精彩,不仅取决于导演是否能引导得当,还取决于演员们是否能全情投入。本节课上,刘艳平老师通过问题引领、巧妙的活动设计,把学生自然地带入学习的情境之中,学生在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中忘我地参与其中。
课堂上,刘老师首先以“回顾学过的课文中的老翁形象,用一两个词概括其特点”创设思维情境,引入正题——《卖炭翁》,并明确“教学评”一体化学习单上本节课学生要达成的成果目标,以及提示学生及时在学习单上对自己的完成情况做出评价。然后,刘老师依次设计了“怎样让朗读充满情感”“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文章表达了什么主旨”四个主要教学任务。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依次安排了“有感情朗读诗文”“互讲故事”“设计、表演对话”等活动。活动时,学生有的是两人一组,你讲我听;有的是四人一组,分工合作。
在“怎样让朗读充满情感”任务中,学生们通过“欣赏名家朗读”,走进“任务一:怎样让朗读充满情感”。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名家的朗读节奏鲜明、停连恰当、感情饱满、人物形象突出的优点。学生虽然远远达不到名家的朗读水平,但是通过模仿名家的语气、语调,反复地练读,基本能读准节奏、重音,有一些学生已经能够读出一些情感了。在反复练读中,学生大大提升了对文本的熟悉程度。继而,老师出示没有标点的、竖版的诗文,此时学生几乎可以做到顺畅无误地朗读。学生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朗读挑战赛,热火朝天地读的过程,充分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学习变得不再枯燥。学生们通过听名家朗读、模仿朗读、两人互读、互相评点朗读等活动,知道了要“让朗读有感情”,不仅要做到读准字音、读对停连,还要做到读准重音、读出人物的语气和情感。
“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和“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这两个环节主要设计了三个小活动。学生通过两人或四人小组合作,完成“活动1:互讲故事”“活动2:为图片排序”“活动3:设计、表演人物对话”。“互讲故事”打破了诗歌学习的常规模式,不再是让学生对照注释机械地翻译诗词的内容,而是采取了两人一组互相讲故事的方式。这个活动之所以要这样设计,是因为它是检查学生对文本熟悉程度最有效的方式;两人一组的安排,又让活动的效率得到大大提升。这还是促进学生合作的较有利的方式。一个人讲的时候,另一个人在认真听,如果讲的人有哪些情节没有说到,听的人会友善地加以补充。这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合作的愉悦感。总之,这个活动的设计不仅提升了效率,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为图片排序”是在小组中选择一个代表,让其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完成图片排序。活动中,老师出示能够反映课文重要情节的图片,如“伐薪烧炭”“晓驾炭车”“红绫系牛头”等。以上图片并不是按照情节发展的顺序出示的,需要学生进行正确排序。这个活动的设计既巧妙地对上一个活动(互讲故事)的成效进行了检验,又给学生的课堂增加了趣味性。“设计、表演人物对话”是让学生采取小组内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对话的设计、角色的分配和表演以及班内展示,从中揣摩和感受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最后总结出卖炭翁和宫使的特点。这个活动是本节课的**所在。学生以四人为一个小组,组长组织,组员分工合作完成。当每个小组都在集思广益地设计人物对话,想方设法地展现人物特点时,课堂一下就热闹起来了。小组中,学生有的负责写剧本,有的负责设计道具,有的帮助同伴设计人物动作、纠正人物的语气。展示时,每个小组都想第一个冲到台前,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表演时,每个表演者都能做到全情投入。欣赏者认真观看,看到精彩处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激动时还忍不住要喝声彩儿。一时间,课堂好像变成了小小的剧场。学生们就在这样欢乐的氛围中,深刻体会到了卖炭翁的苦和宫使的残暴。
“文章表达了什么主旨”是本节课指向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作者情感的任务。学生在探知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链接材料的内容后,自然就理解了卖炭翁的苦、宫使的残暴,同时还多了一层对白居易敢为民而歌的敬意。
最终,这节课在学生们饱含深情的读书声中结束了。然后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要求学生完成本节课【成果任务:(以组为单位)整理对话设计】,并布置家庭作业【实践任务:展开联想和想象,续写《卖炭翁》】。
整节课上,学生有朗读、有欣赏、有模仿、有思考、有写作、有交流、有合作、有展示……这些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表达、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
刘艳平老师的这节语文课是一堂以“学习”为中心,为“学习者”服务的课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教练,教师设计问题与任务活动,通过一些学习支架与资源,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课堂不仅有师生之间的对话,还有生生、组组、生与文本之间的思维对话。于是,课堂中人的交往立体化起来,每个学生都忘我地参与其中,学习的场景热烈而自然。教师在课堂上,不断穿梭流动,参与每个小组的交流,变成学习者的帮助者、促进者。当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时,教师又成了欣赏者。学生也参与着自我与相互之间的评价。学生学习、展示、评价的方式丰富多彩,效果明显。
席德利:逆向设计学习目标,教学评一体化运行学习
依据逆向设计学生学习目标的理念,制定学生课堂学习成果指标,这些指标就是这节课预期要取得的学习成果,也就是学生应当知道、理解或能够做的事情。在目标的导引下,席德利老师从学生预习单中的错误入手,预测问题,建立新旧知识和观念的联系,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的讲解、质疑和老师评价,通过观看视频“定滑轮拉力大小与方向的关系”引出课题,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去合作。
在思维碰撞的环节,席老师通过凝练优质问题,与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展开思维对话。问题一:如图改变拉力的方向,力的大小会变化吗?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在嵌人式评价的引领下,将测力计缓慢拉动,并分别改变拉力的方向,然后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综合分析,最后得到结论。所有学生,不但完成了实验,还感觉小有成就,这为问题二的教学打下了基础。问题二:怎样才能测出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呢?同学们通过讨论、研究设计了测出滑轮机械效率的方法。在评价规则的引领下,每一名学生在实验中都有自己的任务,他们通过小组实验、整理数据并对数据运算进行分析,然后将这些数据汇总到投影上展示,再一次获得了老师和本组同学们的认可。看着同学们脸上的笑容,席老师对下一个环节更有信心了。
在拓展迁移的环节,席老师让学生在做中、错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问题三:通过数据分析,你能找到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吗?席老师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其中。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在汇报中,有一个小组不但通过数据找到了提高滑轮机械效率的方法,而且举一反三,找出了任务之外提高滑轮效率的方法,得到了其他小组的认可,最终被评为最佳小组。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学生在知识构建环节中,将碎片的问题系统化。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更是别具一格,他们画的思维导图,有桥式图、泡泡图、树状图……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最后,精心设计问题,回扣目标,反馈评价,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课代表统计的结果来看,满分的小组有两个,全对的学生人数占比更达到了85%,比预想的高出了5个百分点。
席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学校正在推行的“全学习”理念下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他逆向设计学生的学习目标,注重课前学习前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诊断学生学情,勾连起学生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在思维碰撞、拓展迁移两个环节中,均通过凝练优质问题,再设计实验活动,针对活动嵌入规则与评价,让实验任务有序高效地进行。展示实验结论时,教师则耐心地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不断追问,鼓励学生质疑补充,充分体现了实验教学的品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错中悟,从而使批判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席老师注重运用知识建构工具“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与归纳。整堂课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构成一个闭环。学生在这种思维场里,围绕问题与任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地展开头脑风暴,轻松地学习、交流、展示、评估。席老师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物理学科复习课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