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何罪之有(1 / 1)

春宽梦窄 王充闾 745 字 17天前

远古时代就有镜子了,根据考古发现,在我国至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我们的祖先,起先是用一个铜盆(古称“鉴”)盛水照容,后来发展为以铜、以铁为镜,迨至明清时代才有了玻璃镜子。由于它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一直以来,镜子都是人们的热门话题之一,这样,关于它也就有了说不尽的文章。

小时候,读《笑林》,那里有这样一则笑话:丈夫买了一面镜子回来,妻子拿起来一照,不禁大惊失色,慌忙地对婆母说:“你儿子又领回来一个媳妇。”婆母拿起镜子一照,说:“连亲家母也领来了。”下文如何,书里没说,估计很可能婆媳商量商量,索性一摔了之,让镜子里的那对母女就地滚蛋。

当然,这不过是笑话,现实中不可能发生;但在社会生活中,憎镜如仇或者视镜如宝的现象,在某些神经脆弱的人心里,却屡屡出现。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有一首诗,叫《昏镜词》:

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

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

瑕疵既不见,妍态随意生。

一曰四五照,自言美倾城。

锦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

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

诗的前面有个小引,说磨镜工人摆出十面铜镜来,放在妆奁里出售。打开一看,只有一面镜子清晰、明澈,其余九面都是漠漠然、雾蒙蒙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镜工解释说,并非他的制镜手艺低劣,乃是为了适应世人的心理需要而有意这样做的一凡是前来买镜子的,必定要仔细鉴照一番,面容姣好的人自然喜欢明镜了,但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仅占十分之一吧;而丑陋、衰老的人却不愿在镜中看到自己的陋貌衰颜,因而他们都喜欢“漠然丧其晶”的昏镜。

诗人说的是实情,丑陋的人确实厌弃镜子,不喜欢镜子的显而无隐、直而无私一它的功能,就是忠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不以人的好恶、喜怒而有所曲顺或更改。但明眼人一看便知,在这里,诗人是以镜设喻,箭靶子却是那类文过饰非、讳疾忌医之人。由于品德修养和识见上的差异,人们对待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的人,态度迥然有别。有些人隐恶扬善,自欺欺人,喜欢听奉承话、唱喜歌,而对敢于说真话、犯颜直谏、指摘阙失的人不抱好感,甚至视同眼刺肉钉,必欲除之而后快。

出于本性,这类人自然以昏镜为宝,看不清真实容貌以后,就可以把自己随意想象成百般妍美,一天照上四五次,自诩有倾城之貌。于是,对昏镜饰以绮绣,宝若琼瑛,什袭珍藏起来。传说中的可以照见人的肝胆的秦宫明镜,并不是不贵重,只是因为不适合陋貌衰容者的心意,便被看成一钱不值了。为此,唐代诗人郑谷诗云:

举世何人肯自知?须逢精鉴定妍媸。

若教嫫母临明镜,也道不劳红粉施。

诗中说明:举世有自知之明的人很少。要想分辨出是非、善恶、贤愚、美丑,得靠明镜这个客观的工具予以帮助。即使面丑心善的黄帝妃子嫫母,走到明镜前面,镜子也会如实地告诉她,你用不着打扮了。

现代著名诗人艾青,也写过一首以《镜子》为题的诗:

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为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人

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会有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

镜子是客观的、正直的。所以,古人用镜子来比喻直谏的忠臣、谔谔的诤友,把它看作是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有益工具。唐太宗李世民曾对大臣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后,我丢失了一面镜子。”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那些讳疾忌医的人,如果执一方之政,事情当然难以办好;以之律己,也是肯定不能有所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