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才尤贵无名时(1 / 1)

春宽梦窄 王充闾 913 字 17天前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对唐代诗人杨巨源这首传诵千古的《城东早春》,人们习惯于从“诗家三昧”角度去解释,认为说的是诗人必须感觉敏锐,独具慧眼,善于捕捉新鲜事物,这样才能写出新的意蕴,开辟新的境界。也有人说,没有那么复杂,无非是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与赞美。这些理解,当然是不错的。可是,我却觉得,诗的蕴涵大概不止于此,我们能不能把它引申一步,看作是诗人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来论述发现、识别、选拔人才的道理呢?

我们可以从中悟出,如同诗家应该抓住早春时节,及时描写那些清丽、新鲜的景色一这个时候,柳枝刚刚发出淡黄的嫩叶,绿色尚未均勻地铺开,但已显露出发展的前景;人才也是一样,在开始显露头角时,可能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如果我们求全责备,等到他们像上林之花灿若云锦时再去赏识、拔擢,那就错过了时机,为时晚矣。

爱惜人才,已成为今古共识;但是,世人的习惯,往往是只注重“显人才”,只承认成功,赞赏成名,而很少关注那些虽有才能但暂时还处于卑微地位,尚未显露头角、被人发现的“潜人才”。对于这类人来说,在成功到来之前,这个阶段是难熬的。不要说按门阀取士、凭年资选官、靠恩荫供职的封建时代,即便是在今天,由于传统偏见和习惯势力作怪,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挑剔者、苛求者居多,而主动予以支持、鼓励与帮助者很少。

人才专家指出,人才从潜到显的成长过程中,亟须警惕与克服“马太效应”。

熟悉《圣经》的朋友知道,《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则寓言:主人要出外旅行,找来三个仆人,按其才干给他们分发金币:仆甲得了五千飾,仆乙得了两千飾,仆丙得了一千飾。主人走后,他们分头去运作,仆甲用五千块金币作本钱,搞生意,又赚回了五千块飾;仆乙也赚了两千块飾;唯有仆丙怕失掉主人给的一千块金币,将它埋藏在地下保存起来。主人回来后,跟他们结账。首先,赞扬了仆甲一番,说:“好,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也表扬了仆乙,夸他能干、会理财。却把仆丙骂了一顿,并把那一千块金币收回,给了那个拥有一万块金币的仆甲。他的准则是:那已经有的,要给他更多,让他丰富有余;而那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一点点也要夺走。

这使人联想到中国哲学经典《老子》中的那段话:“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大意是,自然的规律,岂不就像拉弓一样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弦位低了,就把它抬高;有余的,给予减少,不足的,加以补充。自然的规律,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而人世的行为法则,却不是这样,它要剥夺不足,而用来供奉有余的人。

到了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默顿根据《圣经》中那则寓言,提出“马太效应”这一术语,用以概括这样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

要成事,必先成名,这在中外古今是一体皆然的。有了名,一切事都好办,“名人效应”随处可见;与此相对应,“无名小卒”则窒碍重重,所谓“最难名世白衣诗”,说的正是这种情况。清代文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年轻时节,虽然在诗书画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但是,因为没有名气,地位不高,作品无人问津;十年后,中了进士,声名大振,时人竞相索求,门庭若市。他在感慨之余,刻了一方朱文印章,印文是“二十年前旧板桥”,用以讥讽世情,针砭时弊。

这种情况,今天也还存在。当人才没有崭露头角时,常常无人注意;而一旦取得了某些成果,在社会上出了名,又会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采访、录相、发请柬、下聘书,包括一些庸俗捧场、借光炫耀,以及商业性的炒作,弄得应接不暇,无法摆脱,产生了所谓“名人之累”。《聊斋志异》中有个胡四娘,最初,这个弱女子受尽了家人、亲友的冷遇和奚落;可是,一朝发迹,便声名鹊起,简直闹得沸反盈天:“申贺者,捉坐者,寒暄者,喧杂满屋。耳有听,听四娘;目有视,视四娘;口有道,道四娘也。”

当然绝不是说,对声名显赫的人才不该宣扬与关心。在这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本文只是想提醒一下,爱才尤贵无名时。与其热衷于在人才荣显之后揄扬备至,优礼有加,干些“锦上添花”的事,何不“雪里送炭”,于幼芽掀石破土之际,多给一些实际的帮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