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家韩愈,“以文为诗”,奇崛险怪,饱受后人讥评。其实,韩诗中并不乏清新平易、流丽天然之作。有些诗境界独开,色彩瑰异,表现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像《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一诗中的“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长绠汲沧浪,幽蹊下坎坷”,就把清潭远涨,绿波凝净的景色写得清丽动人,而且刻画出一种自觉形成的审美心态,看了令人拍案叫绝。
这次游览浑江水库,我就实际体验了一次这种心态。
水库在浑江中游亡牛哨峡谷中,是国家于六十年代兴建的大型蓄水工程。此间,清代以来曾被列为封禁地区,四围天然林木茂密,植被良好,而且,地处辽东山区腹部,基本没有工厂、矿山,因此,水质绝少污染。船行其间,澄波泛碧,微动涟漪,仿佛置身于潇洒、澄明的清凉世界,产生一种与大自然交融互渗、浑然合一的感觉。
当年,朱自清先生写到梅雨潭的绿,说: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得有些远呢!
这段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文,印在我的脑子里已经半个世纪了,直到今天才算得到了印证。(当然,不是在江南温州的梅雨潭,而是在辽东山区的浑江水库)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欢欣与慰藉。只是,面对一条瀑布形成的梅雨潭,朱先生尚且愁着没法张开两臂来拥抱,那么,水面达六万亩的浑浩无涯的大水库,望眼连天,别说拥抱,连看我都看不到边哩!
由于雨量充沛,水质清洁,这里成为辽宁最大的淡水养鱼场。波光潋滟中,到处翻跳着游鱼的身影。游船停泊在岸边浅滩处,俯身环视,仿佛置身于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再现了鱼“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情景。尤其喜人的是,从春末到秋初,各种野生禽鸟齐集库区,生息繁衍,我们这次就见到了成群的野鹤栖聚林间、上下翩飞的景象。
这种鸢飞鱼跃的活泼生机,令人记起了西班牙诗人希梅内斯的诗篇:
上面是鸟的歌声,
下面是水的歌声,
从上到下打开了我的心灵。
水摇曳着花朵,
鸟摇曳着星星,
从下到上拨动着我的心灵。
处于这种绿波凝净的佳境,心中自然而然地升腾起一种爱美保洁的环境意识。真像昌黎先生说的,绝不忍心往水中吐上一口唾沫,更不要说乱抛垃圾、脏物了。
当时我想,如果有谁也像在大观园里那样题联设匾,我倒为浑江水库想出了一副对联:
波心泛碧诗无字;
林影摇青画有声。
匾额可以题为“三清化境”。
清新、清丽、清静,是浑江水库的神韵。
赏心悦目的优美环境,不仅可以引发人们精神上的愉悦,产生一种美感,而且如同黑格尔老人所说,有力量从人的心灵深处唤起种种反应和回响。
我们应该重视这种客观环境对于主观心理的影响作用。行为主义心理学之所以把环境归并到行为之列,就是着眼于审美情感的发生、发展及其内容、强度,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了客观对象对于主体的影响。这种影响,此刻集中表现为“绿净不可唾”的心理制约作用。它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之上,无须仰赖纪律的督查,法制的约束。它有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习惯,维持爱美保洁的环境秩序。
当然,环境也是可以改变的。我们说环境对于人的心理有着影响作用,并不意味着人们只能消极地坐待环境的优化。萧伯纳说得好:
人们通常将自己的一切归咎于环境,而我却不迷信环境的作用。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的人总是有力寻求他们所需要的环境;如果他们未能找到这种环境,他们也会自己创造出来。
要净化环境,首先,必须净化人的心灵。爱美保洁,应该成为每个现代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而且,要从小做起。可以说,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人们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种资本日后会不断地增值,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享用着它的利息。
船上,东道主告诉我,浑江水库的水量和水质都位列全省第一,省里准备实施“东水西调”工程,解决中部城市群居民饮用水不足的问题。话语中,流露出了强烈的自豪感。而自豪总是与责任同在的,因此,我也觉察到,他们深感担子的沉重。他们说,要像防止心灵的污染一样,每时每刻都要关注着这个生命的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