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问(1 / 1)

春宽梦窄 王充闾 1587 字 17天前

贝加尔湖远在千里万里之外,可是,说起这个名字,人们却并不感到陌生。这多半是由于它经常制造寒冷的气流,时不时地就让我们瑟缩一阵子。气象台刚才还在播送:“从贝加尔湖生成的冷空气正在向东南方向移动,受其影响,我国东北和华北大部地区,气温将明显下降。”也正是由于这样一些原因,当我在去年年末要去那里观光时,自然不免有些“谈冷色变”了。临行前,特意置备了羽绒服、貉皮帽、雪地鞋一哪里是什么旅游,简直像是要赴极地考察一般。

车出伊尔库茨克市,上坡下岭,载驰载驱,沿途尽是皑皑的白雪,车辆绝少,有时闪过几幢掩映在青枞、白桦中的木屋,既不见炊烟,也听不到鸡鸣犬吠,寂静、荒寒,恍疑走进北欧童话之中。令人费解的是,在白雪压枝的凛冽寒冬,松林居然秀色青葱,有的现出鹅黄嫩绿,生意盎然,颇有点早春韵味。待到看见贝加尔湖澄波泛碧,微动涟漪,野凫浮游,水下卵石历历可数,就更加消解了几分寒意。

然而,脚下的厚厚积雪在执著地向我们提示,这里分明是严冬,是不折不扣的西伯利亚严冬!大家在雪深没膝的湖畔,兴高采烈地追逐着,嬉戏着。有的互相抛掷雪球,有的双手掏起清冽的湖水大口大口地豪饮着,没有谁觉得过分的寒凉。同伴中有人调侃说:贝加尔湖一向豪爽大方,它把宝贵的寒魔都施舍给了别人,自己就所剩无几了。

望着浩瀚无涯的碧水柔波和疑幻疑真的神秘湖光,仿佛置身于蛮荒的太初,又像是进入了潇洒绝尘的清凉世界,产生一种与大自然交融互汇、浑然一体的感觉。我贪婪地饱吸着湖畔清新的空气,同徐志摩六十多年前在这里所感受的完全一样:“那真是一种快乐,不仅你的鼻孔,就是你面上与颈根上露在外面的毛孔,都受着最甜美的洗礼。”这清奇的境域,清凉的氛围,清幽的意蕴,给予松散的筋肉以有力的约束,为倦累的神经投人一剂绝烈的刺激,令人气爽心清,神凝意远。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游览永州小石潭时,因为潭上“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在当时当地,自有他的道理。可是,际兹工业化声威无远弗届的今天,在扰攘红尘中居然得见这样一块清虚境域,应该说是“鲁殿灵光”,硕果仅存了。

有人说,这里最美好的时光在春夏之交。而苏联著名作家瓦拉斯普京在一篇散文中则说,贝加尔湖的黄金季节在中秋八月。他说,那时候湖水温暖,礁石在水下闪闪发光,鱼儿大大方方地游集岸边,踏鸟啾鸣,上下翻飞;岸边山花烂漫,各种浆果随手可采,略带苦味的草香不时地飘送过来。这真是一席野趣横生、天造地设的奢宴。难怪,契诃夫要说它是“瑞士、顿河和芬兰的神妙结合”了。

当然,拉斯普京同时也郑重地提醒人们,贝加尔湖的气候是变化无端、神秘莫测的,即使是风日晴和的时光,它也可能凭空膨胀起一股无名的怒气,瞬时,几百公里长的湖区立刻变成一只大风筒,四围风呼林啸,湖面上腾起轩然大波。

我正在为错过了八月的黄金季节,特别是没能遇到那种风云突变的奇观而感到丝丝的怅惋,突然,湖上一阵寒风呼啸而至。陪同我们观光的俄罗斯朋友说:“不好,马上就要变天了。”真是如响斯应,“说着曹操,曹操就到”。你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刚才还是波平浪静,万态祥和,刹那间,化为怒潮奔涌,湖水隆隆作响一这是从数公里之外风暴区传递过来的信息。是萨尔马飓风,库尔图克海风,还是巴尔古津河谷风?陪同者也说不清楚。只见水花翻滚,泡沫四溉,宛若一锅滚开的汤水,沸沸扬扬,真怕它陡然立起,兜头倾泻下来。此刻,那些令人悠然意远、感到无比温馨的灵境,已在视网膜上消逝,静谧与柔美全然化作了梦境,剩下来的只有气势的张扬,声威的惨烈。

为了躲避这场不期而遇的风暴,我们走进岸边一条静穆的小街。寒林雪影中,现出一幢幢木质结构的房舍。窗户式样新颖别致,全都绘有美丽的藻饰:有的作云卷云舒,有的为规则图案,有的呈皇冠、比丘帽状,多涂翠蓝、淡青颜色,与白雪苍林形成鲜明的对比。目注这些寒庐荒舍,一时神驰往古,情思跃动一这里的居民有没有汉朝苏武、李陵的后裔?那些流放此间的俄国十二月党人,也该留下一些踪迹吧?

贝加尔湖古称北海,曾是中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主要活动地区。1941年,湖畔出土过汉瓦,上有“天子千秋万岁常乐未央”刻文,还曾发掘出典型的中国汉代的建筑遗址。据专家考证,为公元前99年李陵投降匈奴后所建。郭沫若先生则认为,是汉家公主下嫁时,王室为慰藉她的乡愁,特建此屋以为陪嫁。尽管考古界就这一建筑遗址的解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但对苏武曾在此地充军、牧羊则均无异议。

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流放到北海牧羊,十九载艰苦备尝,始终眷怀故国,不改其志。李陵以故交之谊多次劝降,均被他严词拒绝。《汉书》本传记载,苏武在北海,口粮匮乏,就挖野菜、逮野鼠充饥。一切困难全不在话下,唯一萦结心头的是远在南天的故国,是自己没能完成使命。于是,终朝每日擎着柄长八尺、上束三重牦牛尾毛的汉节,牧羊湖畔,晚上,把汉节抱在胸前睡觉,日久天长,节旄已纷纷脱落。

后来,汉朝与匈奴和好,根据掌握到的准确信息,提出了归还苏武等人的要求。单于诈称苏武已不在人世,汉朝使者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辞令,若有其事地说:大汉天子在上林苑射下来一只鸿雁,雁足上系着帛书,乃苏武亲笔信,备述其北海牧羊情事。单于认为,此乃出自天意,这才同意把苏武等人放回;但仍然坚持,苏武在匈奴的妻子及所生子女不能带走。“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苏武以其震古烁今的高风亮节谱写了一曲“天下所希闻”的千秋佳话。

于右任老人《贝加尔湖边怀古》诗云:

曾经北海费沉思,此地匈奴据几时?

啮雪吞毡苏武泪,行人往路李陵诗。

牛羊被野谁来牧,碑碣连岗我去迟。

胤子两家存与否?风波失所古今悲。

这里说的“李陵诗”,是指苏武归汉时李陵题赠的三首送别诗,其中有“仰视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的句子,被清代诗人沈德潜推为“五言诗之祖”。

沙皇时代,贝加尔湖一带也是流放人犯的场所。一些早期的俄国革命者、十二月党人和1863年波兰起义的参加者,都曾在这里度过苦难的岁月。被誉为“俄罗斯第一位革命家”的拉季谢夫,早在1790年就被流放到贝加尔湖附近的伊林斯克。他有一段著名的话,大意是:像铁屑奔向磁石一样,人们会奔向目光超过自己时代的杰出人物,拥戴他,支持他。不过,这需要有一定的环境。因为没有这种环境,胡斯被活活地烧死,伽利略被投人监狱,你们的朋友被流放到伊林斯克。

贝加尔湖一带地域荒凉,湖中物产却极为丰富。那句“水至清则无鱼”的古话,应用到这里就不贴切了。湖中含杂质甚少,水极清澈,透明度深达四十米以上,素有“西伯利亚明眸”之誉。可是,里面却生长着一千二百多种动物,光鱼类就有六十种,绝大多数为当地所特有。这里的胎生贝湖鱼,通体晶莹剔透,据说,隔着它那玻璃般透明的躯体,可以读书看报。还有一种全身长满浓密卷毛的海豹,是地道的海洋生物。

人们不禁要问:贝加尔湖作为世界最大的淡水湖,为什么会有海洋动物?

这里距海岸数千公里,那些海洋动物是怎么游进来的?什么时候游进来的?是不是贝加尔湖过去曾与大海通连?有些生物在其他地方早已绝迹,为什么却能在此间繁衍生长?贝加尔湖经常向外面施放冷气、寒潮,可是,湖区本身却相对地暖和一些,为什么?那么多的冷空气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是怎么生成的?湖上为什么变化俄顷,像一个恩威莫测、喜怒无常的公主?其成因是什么?……

连珠炮般的疑问,一个接上一个。如果伟大的诗人屈原再世,也许会继《天问》之后,写出一篇《湖问》来。

天已向晚,风势仍未衰歇。大家怀着迷惘与留恋的心情,依依向贝加尔湖告别。套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惜别杭州西湖的诗句,我在留言簿上题词:“未能抛得伊州去,一半勾留在此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