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A. Schumpeter, 1883-1950),美籍奥地利人,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特里希镇的一个织布厂主家庭。早年肄业于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是庞巴维克和维塞尔的弟子。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随后游学伦敦,求教于新古典学派大师马歇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曾在奥国的几所大学任教,1913~1914年,受聘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并被该校授以荣誉博士学位。1918年,曾一度出任由考茨基、希法亭等人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化委员会”的顾问。1919年,又曾短期出任由奥托·鲍威尔等人为首的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参加组成的奥国混合内阁的财政部部长。1921年,任维也纳私营皮达曼银行经理。1925~1932年,又从官场仕途回到学术界,赴德国任波恩大学经济学教授。1932年迁居美国,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逝世。1937~1941年,曾任“经济计量学会”会长,1948~1949年任“美国经济学协会”会长。

熊彼特的一生撰写了许多论文和著作,主要有:《经济发展理论》(1912)、《商业循环:资本主义过程之理论的、历史的和统计的分析》(1939)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1942);而其巨著《经济分析史》生前未完成,1954年由其妻编辑出版;此外,《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是根据他从1905~1950年所写的一些传记评论,于1952年由其妻编辑出版。这些著作反映了熊彼特基本的学术观点,它们包括:(1)创新理论。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2)经济周期理论。熊彼特在“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经济周期理论。他认为,一种创新通过扩散,刺激大规模的投资,引起了高涨,一旦投资机会消失,便转入了衰退。由于创新的引进不是连续平稳的,而是时高时低的,这样就产生了经济周期。(3)自动过渡理论。这主要体现在他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一书中,在此书中,熊彼特攻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他提出了资本主义将自动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论点。

本书选取了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一书的第一篇《马克思的学说》中的“前言”和第一、二、三章。在“前言”中,熊彼特认为可以把马克思的理论称之为“伟大的创作”,因为马克思的理论几度复活,尤其是在美国的再度盛行,这一现象是独特的,也因此值得花时间去探讨这一理论的轮廓和含义。在第一章《先知马克思》里,熊彼特认为马克思为其“信徒”提出一套体现生活意义的终极目标和达到这些目标的指导,因而马克思是一位先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宗教。在第二章《社会学家马克思》里,熊彼特认为,马克思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背叛实证科学去玩弄形而上学,他的主张的真正来源,没有一个出自哲学领域,他进行工作的手段主要是广泛掌握历史和当代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是一位社会学家。熊彼特接着对马克思的经济史观和社会阶级理论进行了批判。在第三章《经济学家马克思》里,熊彼特认为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克思是李嘉图和魁奈的学生。李嘉图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理论结构的基础,在改进李嘉图的理论基础上,马克思发展出自己的经济理论。然后熊彼特对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剩余价值学说、集中理论、贫困化理论以及他与恩格斯的经济周期理论一一进行了评价,最后认为尽管这些理论有缺点,但马克思却是系统地看到和教导他人经济理论如何可以进入历史分析和历史叙述,如何可以进入历史理论的第一个一流的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