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林武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1889—1943),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表现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1908年考入牛津大学攻读哲学和历史学,1912~1941年先后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任研究员和教授,其间任牛津温弗莱特形而上学教授(1935),1941年退休。主要著作有:《宗教与哲学》(1916)、《心灵的思辨》(1924)、《艺术哲学》(1925)、《罗马不列颠考古学》(1930)、《艺术原理》(1934)、《历史哲学》(1936)、《牛津英国史》(1936)、《形而上学论》(1940)、《新利维坦》(1942)以及死后出版的《历史的观念》(1946)等。
史学上,柯林武德反对以自然科学的方法治史的自然主义倾向,认为历史不仅仅是各种现象,而且始终贯穿着人的思想,因此只有认识了思想,历史才可能得以理解。在哲学上,柯林武德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五种经验形式:艺术、宗教、科学、历史和哲学,认为它们分别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人类精神的需求。在美学思想上,柯林武德认为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表现,而表现情感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活动。
本书选取了《历史的观念》一书中的《黑格尔和马克思》一节。在这一节中,柯林武德首先指出了马克思是黑格尔直接的弟子之一,因此马克思的史学观点兼有黑格尔的强点和弱点。其强点在于深入到事实背后的那些基础概念的逻辑结构里去了;而其弱点在于马克思只选择了人类生活的一个方面——经济。由于这一弱点,马克思就认为人类的历史只是一部单一的历史,在其中唯一统一的线索就是经济。柯林武德认为马克思的这种历史观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一个悖论,即那些主张哲学观点的人并没有哲学上的理由,而只有经济上的理由。而马克思的这一悖论实际上是象征着他的历史观点只是一种反历史的自然主义。马克思自诩他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倒置过来”,但是这一倒置乃是重申18世纪历史自然主义的基本原则而已。因此,他的历史学和黑格尔的历史学一样,都还只是历史学思想的胚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