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他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一个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前往法国服兵役,随后在法国接受高等教育并于毕业后在巴黎高师任教。德里达从1983年起任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主任。他创立了国际哲学学院并出任第一任院长。
德里达的主要著作有:《声音与现象》(1962)、《书写与差异》(1967)、《论文字学》(1967)、《播撒》(1967)、《哲学的边缘》(1972)、《署名活动的语境》(1977)、《立场》(1978)等。
德里达以现象学作为自己思想的起点,但德里达并没有像梅洛-庞蒂等人那样以传统哲学的方式发展现象学,而是在书写风格上迥然有别于传统哲学家,他总是不断地“解构”哲学家们的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思想界,人们谈论得最多的就是哲学的“局限”、“终结”甚至“死亡”,结构主义是这一思潮的典型代表。德里达向结构主义发起挑战,认为结构主义的前提是将向语言学和生物学等学科借用来的结构模式推广到所有领域,而它对于哲学的不信任也是不能接受的。德里达将形而上学的“关闭”和哲学的“终结”区分开来,试图在“关闭”和“终结”之间寻找一条道路。在德里达看来,哲学并不是各种思想模式中的一种,它总是希望成为普遍性的东西,但当人们要去思考哲学时,就有可能达到一种不能还原为哲学的东西,德里达将这一过程称为“解构”。在不同的情景下应采用不同的“解构”策略,这些策略不是简单的理论性的,而是有着一种介入伦理和政治的姿态,它转变的是存在霸权的情景。因此解构不是“否定”,而是与非正当的教条和权威对抗。
德里达最为重视的霸权就是“语音中心主义”所带来的霸权,而逻各斯中心主义正是利用了这种霸权的西方哲学传统的要害所在。在德里达看来,从苏格拉底直到海德格尔的西方哲学一直都未能跳出这一藩篱。所谓“逻各斯中心主义”,就是作为“在者所是的科学”的哲学,它偏爱语音而压抑书写,文字只不过是声音表达现象的工具和记录的符号。而德里达的“解构”工作就是试图使书写活动不再表达某种固定不变的“意义”,而是文字的“播撒”和“断裂”,它不遵守某种预设的逻辑,也不受固定的语法和观念的控制。
本书选取了《马克思的幽灵》第一章《马克思的指令》中的部分文字。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社会主义阵营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动**后,人们普遍对马克思主义失去了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德里达以振聋发聩的声音指出:“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德里达分析了马克思的“幽灵们”(即马克思学说在今日的影响与变体)。他认为,马克思的“幽灵们”是具有异质性的,对它们仅仅加以否定是无法摆脱它们的,因此,对于像“共产主义”这样的“幽灵”,不能仅仅考虑这一观念是否会带来或解除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对立,也不能站在一个封闭的区域,以一种普遍的公理体系看待“共产主义者”和“反共产主义者”的对立。德里达通过阐述马克思自己对于一个“幽灵”即金钱的分析,来揭示应当怎样看待那些“幽灵们”。德里达用法语conjuration在英语中的同形异义词的意义来表达他对马克思的分析的看法。这个词的第一层意思是“密谋”和“召唤”,在这层意义上,可将莎士比亚的《雅典的泰门》视为理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及《〈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关于作为“幽灵”的金钱的论述的线索;另外,conjuration一词在英语中还有“驱魔祛邪”的意思。德里达用这层意思说明马克思描述幽灵并不表明他喜欢它们,而是要驱逐它们。在德里达看来,马克思的驱魔法仍然是一种“魔术”而非“反魔术”,他用宣布和验证“死者的确已死”的方式驱赶幽灵,而这种方式实际上只是一种“行为性陈述”,目的是为使人们和自己“放心”——而就马克思本人而言,他是承认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界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