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阿隆(Raymond Aron,1905—1983)是20世纪法国重要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评论家。他出生在一个犹太人家庭。1930年在巴黎高师获博士学位,随后在法国图鲁斯大学讲授社会哲学。“二战”期间投笔从戎,法国失守后退至英国,参与“自由法国”抵抗运动,并编辑机关刊物《自由法国》。战后一直在法国的大学任教。雷蒙·阿隆从1947年起成为《费加罗报》专栏作家,后为《快报》撰稿,以左翼知识分子的姿态活跃于法国思想界。

雷蒙·阿隆的主要著作有:《当代德国社会学》(1935)、《历史哲学引论》(1938)、《大分裂》(1948)、《连锁战争》(1951)、《知识分子的鸦片》(1955)、《阶级斗争》(1964)、《社会学思想的各个阶段》(1967)、《介入的旁观者》(1981)等。

雷蒙·阿隆站在反实证主义的立场上,对历史学中的唯科学主义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和自己的哲学卷入其中,因此完全客观的历史是不存在的。雷蒙·阿隆将现象学的方法用于历史研究,认为历史认识的主体不是纯粹的主体和先验的自我,而是活生生的、力求理解自己的过去和环境的历史的自我。雷蒙·阿隆主张人们放弃抽象的伦理主义和意识形态,在现实行动的人生经验中确定自己受到限制的、能够选择的真正内容。

与这种哲学立场相应,雷蒙·阿隆将“左派理想”、“革命”和“无产阶级”称为创立“进步主义”的三个“神话”,认为它们将使进步主义修辞学由从意识形态转变为“世俗宗教”,最终使人类的希望走向破灭。雷蒙·阿隆继承孟德斯鸠和托克维尔的思想传统,追求政治自主,拒绝历史决定论。

本书选取了《社会学主要思潮》中《卡尔·马克思》一章中的两节。在这两节中,雷蒙·阿隆认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中心是用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方法解释资本主义制度,人们之所以对马克思的解释总是有各种不同理解,就在于他的理论本身就有许多含混不清之处。在雷蒙·阿隆看来,尽管马克思的后期思想可以看作一个经济学家或社会学家的思想,但他并未抛弃早年的哲学立场,而是相反,人的普遍性、总体性的人、异化等哲学命题为马克思的社会学分析确定了方向并使之具有生命力——这些哲学命题进入到社会批判中,使得马克思的社会学成为“既是伟大的又是含混不清的”;同时,在历史规律的性质和人类社会主义前景等问题上,马克思的思想也是模棱两可的。除此之外,雷蒙·阿隆认为,马克思的可以被称为社会学的理论,比如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一些基本概念如“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如何界定的问题,以及对于阶级问题的分析等等,都存在着含混性或内在矛盾。

本书还选取了《论治史》中《存在主义化的马克思主义》和《客观化的马克思主义》两节内容。在这个文本中,雷蒙·阿隆将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命题的理解方式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第二和第三国际理论家们的立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命题理解为对客观历史演变规律的肯定。以萨特和梅洛-庞蒂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决反对这一立场。萨特和梅洛-庞蒂将主观性放在认识论和本体论的首位,并强调境况与主观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认为历史将走向人的本质的实现,即“真正的主、客体关系”(梅洛-庞蒂)和“人对人的承认”(萨特)。二者在基本倾向一致的前提下也存在争论。但雷蒙·阿隆认为二人有共同的错误,即未能有效区分历史行为中人的观点和历史认识本身。阿尔都塞对存在主义的理解方式针锋相对,宣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人道主义,而是一种关于历史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资本主义的不断的自我再生理论,而不是它自我毁灭的理论。雷蒙·阿隆指出,阿尔都塞的基本论据,即马克思在1845年左右发生了思想上的断裂,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马克思直到最后也没有完全摆脱黑格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