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洛维特(Karl Lowith,1897—1973),是汉语学界不甚谙熟而在欧陆及美国颇有影响的哲学家和基督教思想家。1897年生于德国慕尼黑的一个新教家庭,自幼年便对哲学感兴趣,13岁开始阅读康德、施莱尔马赫、费希特和尼采等人的著作。18岁赴奥地利—意大利前线作战并受重伤,战后进慕尼黑大学学习哲学和生物学,后转学到弗赖堡大学听胡塞尔的课,并与胡塞尔的助手海德格尔成为至交。1923年在M.Meiger教授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论尼采的自我解释和对尼采的解释》,后随海德格尔赴马堡撰写讲师资格论文,在马堡期间与伽达默尔、克吕格、施特劳斯结为密友。纳粹上台后,流亡意大利,1938年,流亡日本,在仙台大学任欧洲思想史教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神学家蒂利希和尼布尔的帮助下,赴美国哈特福德神学院教授基督教早期教父思想。1949年受聘为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思想史教授。1952年,在伽达默尔的努力下返回德国,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1973年逝世。其主要著作有:《黑格尔与黑格尔主义》(1931)、《马克斯·韦伯与卡尔·马克思》(1932)、《尼采的永恒复归哲学》(1935)、《欧洲虚无主义:对欧洲战争的前历史考察》(1940)、《从黑格尔到尼采:19世纪思想中的革命性断裂》(1941)、《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1949/1953)、《自然与历史》(1951)、《海德格尔:贫乏时代的思想家》(1953)、《知识、信仰、怀疑》(1953)、《从笛卡儿到尼采的形而上学中的上帝、人和世界》(1967)等。至1988年,九卷本的《洛维特全集》已出齐。

洛维特以研究思想史而著称,其思想要素的构成主要是生存哲学(尼采、海德格尔)、历史哲学(布克哈特、特洛尔奇)、社会哲学(韦伯、马克思)和新教神学(克尔凯郭尔、布尔特曼)。洛维特一生颠沛流离,但其思想并未因此而失去力度,除了生存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外,他的著作主要是近代思想史论,但这些论述往往是带着时代问题的现象学追问,辨析西方近代以来思想史上的上帝观、人观、历史观的嬗递,以此来探究西方现代社会的虚无主义的精神根源。

本书选取了洛维特的《马克斯·韦伯和卡尔·马克思》一书的第三章《马克思基于人的“自我异化”对资产阶级—资本主义世界的解释》(节译)以及《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第二章《马克思》中的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部分。在前一个文本中,洛维特认为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之间存在着一种概念的历史谱系,那就是他们在各自的思想中都探讨了人,对人作出了定义。所不同的是,人在他们思想中的地位和他们对人的探讨的科学性是不一致的。黑格尔对人的定义是在他的绝对精神的体系中作出的,人在这种体系中没有独立的地位,因而黑格尔并没有展示出对人的“客观性”,他只是将人定义为“作为市民权利和世俗需要的主体”;费尔巴哈不同意黑格尔对人的特殊化的定义,放弃了认真对待人的具体特性,而从人的感性出发,将其定义为抽象的“我—你”关系,从而使人失去了他的社会历史基础;马克思则通过对人存在于其中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分析,实现了对人的真实的阐释,并试图克服资本主义条件下所产生的人的自我异化现象,以共产主义社会中“真正的人道主义”来标志人的解放。

后一个文本则通过对马克思《1848~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法兰西内战》、《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文献的研究,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质上是基督教历史哲学的延续,认为马克思所要建构的正是基督教神学的末世论,只不过马克思是将共产主义作为未来社会的福音。就此,洛维特甚至认为,“《共产党宣言》所描述的全部历史程序,反映了犹太—基督教解释历史的普遍图式,即历史是朝着一个有意义的终极目标的、由天意规定的救赎历史。”因而,马克思并未最终超脱神学的领地,不过是其另一种变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