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Bertrand Russel,1872—1970),20世纪最负盛名的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和散文作家,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罗素出身贵族家庭,其祖父曾两度担任维多利亚女王的首相。他自幼酷爱数学,并于1890年入剑桥三一学院学习数学和哲学,毕业后于1910年在该学院任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参加反战活动被革除教职。1920年访苏,1920~1921年在中国访问讲学。1931年继任其兄伯爵之位。1938年后在美国讲学,曾任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客座教授。1944年重返剑桥三一学院任教。1950年因《西方哲学史》一书获诺贝尔文学奖。20世纪50年代后,罗素积极倡导和参加世界和平运动,反对核试验和美国发动的越战,曾与法国哲学家萨特等人组织并主持了国际战犯审判法庭。
罗素著作颇丰,有四十余部。其中哲学著作主要有《数学的原理》(1903)、《哲学问题》(1912)、《数学原理》(1910~1913)、《关于我们外部世界的知识》、《数理逻辑导论》(1918)、《心的分析》(1921)、《物的分析》(1927)、《对意义和真理的探讨》(1940)、《西方哲学史》(1945)、《人类的知识》(1948)、《我的哲学的发展》(1959)等。
罗素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多变。他最初曾深受新黑格尔主义者布拉德雷的影响,信奉绝对唯心主义,认为数学就是柏拉图“理念”的明证。但是在19世纪末他与摩尔一起领导了对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叛,成为新实在主义者。20世纪初受到皮亚诺数理逻辑的影响,他的思想又转向了逻辑分析哲学,他把逻辑分析当作哲学的本质,把经验主义同现代逻辑结合起来,要求从与逻辑上的原子命题相应的原子事实来构造整个世界。后来又受到马赫的影响,认为原子事实即是感觉经验材料,既不是物理的,也不是心理的,而是中立的,他把这种理论称为中立一元论,期望来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本书选取了罗素的论文集《自由与组织》中的论文《辩证唯物主义》和他的《西方哲学史》第二十七章《卡尔·马克思》。在前一个文本中,罗素首先指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历史发展的理论叫做“辩证唯物主义”。它由形而上学和方法两个部分组成。接着,罗素具体论述了这两个方面。罗素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部分,就是指唯物主义,它关涉人类的实际事务,但是人类的实际事务与形而上学没有任何关联,马克思之需要形而上学,其出发点跟杜威一样,只是一种实用主义或工具主义的见解。因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一种哲学的唯物主义,而只是强调产生社会现象的经济原因。罗素认为,尽管经济的原因是历史上大多数巨大运动的基础,但是也不能否认像偶然事件、种族或民族冲突、重大疾病、水文地理等原因。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部分指历史中的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尽管颠倒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只有物质才是根本的实在,但是他还是认为世界是按照一个逻辑的公式朝着更先进的制度发展的。罗素认为,从历史上的先例来看,不能排除人类社会回到野蛮状态的可能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只看到进步的可能性,那只不过是19世纪的乐观主义罢了;另外,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辩证法在本质上应该是革命的,但他并没有预言共产主义建立之后还要再发生革命。
在后一个文本中,罗素评价了马克思其人其论。罗素认为,马克思是一个反对浪漫主义的理性主义者,合乎科学始终是他的目的;马克思又是一个全新的唯物主义者,这种唯物主义称作“辩证唯物主义”,它比较接近于工具主义;马克思还是一个黑格尔的后继者,他相信有一个合理的公式能够概括人类的进化。他的历史哲学是黑格尔哲学和英国经济学的掺和体,因此他的历史哲学可称为“唯物史观”,这里的“物”就是指经济。最后,罗素认为,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的严重的缺点,就是他过分地关注他那个时代的问题,以及相信信仰进步的必然性,并希望通过阶级斗争来达到这种进步,而这仅仅是19世纪的一个特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