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适宜性教学的概念
发展适宜性教学(简称DAP)是NAEYC(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在1987年的“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专业幼教”声明中提出。它认为,适宜性包括两方面的适宜:年龄适宜与个体差异适宜。随着对儿童学习方式差异的不断深入认识,以及多元文化社会中儿童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性,NAEYC对适宜性教学又提出了改进,更突出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适宜。
在NAEYC新近颁布的《幼教绿皮书》中,提出了幼儿发展与学习的12大原则,其中第3条是关于个体差异的适宜性教学。
“孩子间的个体差异至少有两种:个体发展状况的差异与个体独特性的差异。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人的发展模式、开窍的时间点、人格、脾气、学习类型、成长经验及家庭背景都不同。所有儿童都有其长处、需求及兴趣。有些孩子则在学习与发展方面有特别的需求或能力。即使同龄的孩子之间也有极大的差异,因此,儿童的年龄只能作为发展成熟度的粗略指标。”
“个体差异不仅存在,而且也应该受到尊重。因此,老师在规划课程以及与孩子互动时,必须尽可能‘因人施教’。‘因人施教’并不等于个人主义。事实上,‘因人施教’不会单纯以孩子的年龄作为施教的考虑,也不会期望他们的表现一定要达到某个预定的标准,更不会有任何其他忽略个体差异的状况。鼓励孩子对自我高度期望当然是很重要的事,但是,严格要求孩子一定要达到某种整齐划一标准的话,则是不了解幼儿发展与学习的个体差异。”
在个体差异的适宜性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为每个孩子创造机会,使用他们所偏好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优势,而且还要帮助他们发展其他相对较弱的学习领域。按照NAEYC的观点,个体差异的适宜性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差异:能力差异、文化差异、兴趣差异、发展差异(见表6-6)。
表6-6 符合幼儿个体差异的适宜性教学方式
(资料来源:S.布瑞德、C.卡波,《幼教绿皮书: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专业幼教》,和英出版社,2000)当前,发展适宜性教学的概念已从年龄差异的适宜性转向个体差异的适宜性。
二、发展适宜性教学的主要方式
(一)资源利用模式
它充分利用幼儿的长处和优点,以求人尽其才。在一般传统的大班教学下,很难使每一幼儿都能运用其所长。因此,教师要多开展区角活动,发现幼儿的优势领域。正如多元智能理论所指出的,幼儿的智能优势中心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异,有的擅长语言智能,有的擅长音乐智能,还有的擅长空间或视觉智能等。我们必须尊重这种差异,才能保证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二)补偿模式
通常幼儿在某一方面会有所不足,这可以改由另一方面的强项去补偿,以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例如,某一幼儿阅读能力差,因而舍文字为媒介,而改之以录像教学,辅助其学习。每一幼儿均有不同的学习表现,存在着个体差异。具体在教育教学中,那些在某项智能比较占优势的幼儿,在与他们求知方式吻合的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后,会很自觉地协助那些在该项智能较为弱势的,或对学习活动提不起兴趣的幼儿,采取不厌其烦的态度去帮助他们进行活动。教师要把握好幼儿好学的心理,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及材料,让幼儿的学习潜能萌发出来。
(三)治疗模式
针对儿童某一方面能力缺陷,给予针对性的教育。如“补偿教育”、“早期开端计划”就是为促进社会经济地位不利的儿童基本认知学习技巧的治疗教学。
补偿教育是指针对在经济上和社会地位上处于不利地位、没有机会享受正规教育、丧失良好教育权利的儿童(包括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主要是少数民族儿童)进行的教育。补偿教育是以“文化剥夺理论”为基础的。它认为经济上处于贫困状况的儿童,之所以在学校中难以获得学业上的成功,是由其在语言、阅读、认知、社会性以及情感等方面存在的能力不足或缺陷造成的。造成这种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受社会和文化背景限制。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经济和文化上的贫困-智力低下、发展缓慢-学业不佳-就业不利-贫困”的恶性循环,就必须对这些儿童在教育上提供帮助的政策,即补偿教育。所以,补偿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向这些所谓的文化欠缺的儿童提供特殊的教育计划以弥补他们在语言、阅读、认知、社会性以及情感等方面的不足。
(四)性向与教学处理交互作用模式(Theory of Aptitude-Treatment Interaction,ATI)
这一理论也译为“教学相适”理论,由克隆巴赫(Cronbach)提出。他指出教学(T)应配合儿童的性向(A),教师对不同性向的儿童,应提供不同的教育措施,以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它对教育的启示在于,没有任何一种教学与教材可以适合所有儿童。教师不应轻易放弃儿童,而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该理论指出,各种教学方式互有长短。特别是对不同类型的儿童,相同的教学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五)个别化教育方案(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Program)
该方案最先用于特殊儿童的干预和矫正,为其提供个别化的、针对性的方案。由于对幼儿个体差异、个体发展的关注,它逐渐在教育领域中应用,即为每个幼儿的发展提供个别化的、适宜的教育方案。
教育上提倡个别化教学,其对象涵盖全部儿童,目的在于针对儿童的个体差异,提出适宜每个儿童的教学方案。个别化教学过程需要先认知教学对象,之后进行教学,也就是先评价而后教学。因此,个别化教学的特色在于它是一种“评价——教学”的过程。亦即先了解、鉴定每一儿童的学习情况与特殊需要,然后为其提供适当而且必需的教学。
个别化教学的形式有很多,诸如诊断教学、直接教学、系统化教学以及精熟学习(也称掌握学习)等。这些个别化教学模式虽然名称不同,但均重视对儿童的诊断,以及符合个别需要的教学方法。
个别化教学的策略可归纳为下列三种(Mohan & Hull,1974)。
1.调整儿童的学习速度
传统教育中,课程与教学设计面向全体儿童,安排好固定的学习进度。因而,教师面对学习速度较快或迟缓的儿童,必须经过调整学习时间,才能适应其需求。有些个别化教学模式,允许所有儿童依照自己的速度去学,即自定步调(Children Self-Pacing)的方式;有些则提供额外的时间,供儿童自行练习或教师提供补习;有些模式则允许少数学习能力较强者提前学习较高阶段的课程。
2.提供多样性教材
有些个别化教学模式偏重在教材的设计和编制。通常将教材细分成许多单元,并设计成适合于不同程度的多套教材。有些模式则另外编制自学教材、练习教材、补充教材等供儿童选择使用。
3.调整教师的角色
传统的班级教学,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是教学活动的主角,这造成儿童学习被动,依赖教师。小班教学以个别化教学需要为目标,调整教师的角色,减少教师的权威色彩,以温馨、尊重、包容的态度面对儿童,启发儿童主动学习。教师的任务是以教学设计为主,扮演协助者或引导者的角色。
资料卡
教师对个体差异的看法及相应的活动案例
1.教师的经验交流
教师A:个体差异包括不同特点和不同水平
要在充分肯定幼儿的学习、发展独特性的基础上,尊重个性、承认差异。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与水平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使每个幼儿的个性、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幼儿的健全人格得以形成。
教师B:通过不同形式关注个体差异
我们幼儿园开展过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如:在个别化学习中,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与和谐自由的环境,让其自主选择,满足不同的需要和兴趣;在教师预设的活动中,通过分层指导、小组探索、分享交流等方式,关注每个孩子的差异和不同潜质,让不同的孩子以不同的方式充分表现,合作创新,解决问题;在孩子的自主游戏中,通过自由选择玩伴和材料,自主地开展活动,让不同能力的孩子有多样性的探索和创造性的玩法。
教师C:搭设不同的发展平台
如何为不同的孩子搭设不同的发展平台?第一,孩子的发展是有差异的,要让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优发展,那就要在不同活动中既体现孩子思维、记忆、想象、言语、情境等共同的主体活动因素,又关注到每个活动中孩子发展水平、发展方向、发展潜能的差异性。第二,当我们面对不同的孩子时,应为其创设多样的发展平台,提供多样的活动样式,让孩子在多样活动中拥有自主选择的机会。选择带来自由,自由让想象驰骋,想象放飞孩子的思想,张扬孩子的个性。
2.活动案例: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学习活动
活动一:“小精灵电视台”。让孩子在关注周围社会、生活信息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理解,选择予以传递与表达的信息。活动人数:10~12人。
活动二:“小博士编辑部”。在积累生活经验、阅读经验的基础上,用符号予以表征。孩子通过看、听、问等途径获取信息和材料,然后编辑成广告、小报、海报等,体验自由表达与创造的乐趣。活动人数:16~20人。
活动三:“哈哈剧场”。幼儿自主设计制作道具、节目单并用各种动作演绎童话故事或生活中的有关事件。活动人数:16~20人。
活动四:“爱心小天使”。以爱心服务为核心,通过为小班、托班弟弟妹妹服务,为幼儿园服务,为社区老人、特定对象服务等,体验关爱他人的快乐,增强责任意识。活动人数:15~20人。
活动五:“小天才创作室”。以相关的内容探索为主题,如:面和泥、水和纸、磁和铁等,让孩子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制作、探索相结合。活动人数:20~25人。
活动六:“中华武术”。让孩子在适宜的武术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活动人数:25~30人。
(资料来源: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三、发展适宜性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发展适宜性实践理论认为“在专业的幼教工作中,幼儿教师不仅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帮助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人物”。因此,要成为适宜性教学所要求的优秀教师,就必须成为一位“有准备的有效教师”。所谓“有准备的教师”并非仅仅指教师经历了培训并拿到了相关的资格,而是要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准备教育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环境是其中最重要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实质上是儿童发展环境的创造者,是儿童在对环境进行探索时的观察者和引导者。所谓“有效教师”,是指在各个教育领域有效工作的教师。具体包括:创建一种关怀儿童成长的环境、教学目的定位于促进儿童的发展与学习、为了实现重要的发展目标而对课程进行精心策划、评价儿童的发展和学习、与家庭建立互惠的关系等。
对于教师的角色定位,发展适宜性教学提出了“创设充满关爱的学习集体”“为促进学习与发展而教学”“设计适宜性课程”“评估儿童学习与发展”“与家庭建立互动关系”等五个方面的要求,具体如下。
(一)创设充满关爱的学习集体
适宜性教学认为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能力和学习方式,富有耐心地倾听儿童的需求;引导儿童解决冲突,并提醒孩子遵守规则,解释原因;同时教师应确保所有儿童获得必要的帮助,引导儿童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要让儿童体会到集体重要性,增强孩子的集体归属感;班级的环境需要定期更新,应创造舒适的室内和室外环境,以确保儿童能够很容易获得玩具、材料,并能够继续引导孩子主动探索;为儿童创造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确保每个孩子的家庭文化都能融入教室环境中,禁止来自不同文化环境的儿童的嘲笑和不尊重的行为。
(二)为促进学习与发展而教学
适宜性教学认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作出判断和决策,使材料提供、师幼互动和学习活动等适宜于全班每一个儿童的发展”。
教师应该能够根据特定的环境和儿童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准备多种教学策略适宜不同儿童的需要。例如教师认可儿童的行为、鼓励儿童、给予儿童特殊的反馈等一些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儿童活动时经常使用的。适宜性教学强**师在运用策略时,多用行动表明胜于干巴巴的语言表述。同时通过创设挑战、提问题、提供信息等多种方式帮助儿童达到一定的成长目标。在实施策略时,教师不一定总是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教师能够因势利导通过适合儿童发展的方式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
资料卡
教师认真观察幼儿的游戏并与之交流
曼蒂4岁,在活动室的积木角搭建积木。她精心地挑选了不同长度的积木,一边比量看,一边把它们搭建成自己脑子里想象的样子。过了几分钟,教师走了进来,于是下面的对话就发生了。
教师:你搭的东西看起来真有趣。是什么?
曼蒂:汽车可以开进去的地方。
教师:汽车从下面开过去?它们怎么不从上面开过去呢?
曼蒂:因为这是一个隧道,当汽车来了,我就让它们进去。
教师:哦,那这是门了,把这个打开,让汽车穿过去吗?
曼蒂:是的。
教师:你知道么?假期时,我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叫做瑞士。在那我穿过了一条长得难以置信的隧道。绝对过了很长时间,我们才从隧道里钻出来。里面没有灯,很黑很黑,你的隧道也很黑吗?
曼蒂:(朝里面看了看)不是很黑。我可以在这再加几块,像一个门。
教师:你可以把它封住。对了,你怎么知道里面黑还是不黑呢?
曼蒂:你可以把盖拿掉,那样就能知道了。(顶部的一块积木被拿开。)
教师:那我们搭建吗?
曼蒂:是的。
教师:那我们应该选多长的积木呢?
曼蒂:很长的那种。
教师:那你应该选和这个一样长的吗?搭到顶需要几块呢?
曼蒂:(考虑了一会儿)4块。
教师:你怎么知道是4块?
曼蒂:我看出来的。
(资料来源:http://wenku.baidu.com/view/9cf73b23bcd126fff7050b7c.}html,2012-12-23)
看似普通的对话,实际上是建立在教师的仔细观察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对话,教师帮助儿童解决了在搭建积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获得了新的有益经验。教师采用的是引导式的教学策略,帮助儿童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建立起对隧道这个概念的认识。教师在对话中,有意识地提起“瑞士”“难以置信”等词语,一方面丰富了儿童的词汇,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向儿童传递地理知识;同时也引起了儿童的兴趣,为进一步对话提供条件。
教师为儿童设计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发展适宜的,也就是儿童能力可及的且不失挑战性的。这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含义是一致的。维果茨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发展适宜性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者获得知识的方式不是通过教师的灌输,而是通过一定的情境和教师的辅助,自身建构起来的。根据该理论,教师在儿童学习新技能和新知识时,应该辅助儿童,但不要直接教导儿童,帮助他们探索新的技能而不是代替他们,教师的帮助要根据儿童的需要来决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这种帮助称为“脚手架”,即教师为儿童自身获得知识提供了支柱和方向。
(三)设计适宜性课程
发展适宜性教学并没有提出一套具体的课程方案,只是对课程的制定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要求供教师参考。课程目标的制定是课程计划的核心问题。我们期望儿童获得哪些重要的发展和学习的成就是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和主要来源。课程目标的制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适宜性课程应是运用教师的专业知识替儿童设立能力可及、却又不失挑战性的目标,同时,也要能顺应孩子的个体差异。
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所有领域都是互相联系的,课程设计中还要考虑各特定发展领域中学习内容和能力发展的连续性,以便系统地组织教学活动。“学习必须是有意义的,并且能与儿童已有的知识内容发生联系。”在设计课程时,应当适应儿童的特点,吸引儿童积极参与,他们就能将之与自身的知识联系起来,发现课程的意义。
(四)评估儿童学习与发展
评估是发展适宜性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评估可以监测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可以指导教师制订教育计划和决策;鉴别出可能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同时向家长和相关部门反馈和交流儿童的情况。
评估儿童发展的方式很多,包括观察、交谈和近距离考量儿童的活动等。和儿童交谈的方式应该是有诊断式的访谈。同时也需要和家长沟通,以便了解儿童的生活环境和背景。
评估时教师要遵循发展适宜性教学的原则:①适宜儿童的年龄或发展状态——教师能预计和反馈儿童的年龄或发展特征有可能影响评估结果的有效性;②个体方面的适宜——包括教师能够运用有选择的和可调整的评估方法来获得一个特殊儿童的最好信息;③文化方面的适宜——教师能够考虑到语言和文化背景对儿童产生的影响,基于儿童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理解儿童的行为。
(五)与家庭建立互动关系
发展适宜性教学鼓励教师、孩子及家庭间发展密切的关系。有时,教师会感到儿童家长对于什么最有利于儿童和什么才是对发展适宜性教学的理解与教师自身的理解有冲突,教师应该先深入了解他们的观点,初步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教师要始终牢记,不要轻易否定家长那些看似不符合发展适宜性教学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了解孩子所处的社会文化内涵,才能建构出真正的专业判断,并施行真正符合孩子发展需求的专业幼教。”
本章小结
个体差异现象在幼儿学习中普遍存在,通常表现为学习能力差异、学习类型差异、性别差异和学习品质差异等。
国际学术界对于学习障碍最早的界定源自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克(Kirk)1963年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学习障碍是指儿童在语言、说话、阅读和社会交往技能方面的发育障碍。这些障碍不包括视、听觉障碍和智力障碍。在此之后,学术界研究比较活跃,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宗旨,其概念有所不同。学习障碍主要表现为书写障碍、阅读障碍、数学障碍和注意力障碍四个方面。造成学习障碍的原因到目前尚不清楚,仍处于探索阶段,普遍认为是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以及营养与代谢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容易导致幼儿学习障碍的常见问题有多动症和孤独症等。
为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学习,教师除了熟悉幼儿的一般发展状况外,还必须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学习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如资源利用模式、补偿模式、治疗模式、性向与教学处理交互作用模式以及个别化教育方案等。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创设充满关爱的学习集体、为促进发展与学习而教学、设计适宜性课程、评估儿童学习与发展、与家庭建立互动关系,以更好地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开展发展适宜性教学。
【思考与练习】
1.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拉古兹的诗《不,一百种是在那里》的。
2.请设计一个小实验,观察并比较幼儿学习的差异。
3.请观察某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活动,并分析其教学活动是否考虑到幼儿学习的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