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幼儿学习的个体差异(1 / 1)

意大利瑞吉欧教育创始人洛利斯·马拉古兹(Loris Malaguzzi)在《不,一百种是在那里》诗篇中这样写道:

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

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

一百种是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

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

一百种世界,

等着孩子们去发掘,

一百种世界,

等着孩子们去创造,

一百种世界,

等着孩子们去梦想。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但是他们偷走了九十九种。

学校和文化,

把脑袋与身体分开。

他们告诉孩子:

不要用脑袋去想,

只要倾听不要说话,

了解但毫无喜悦。

只有在复活节与圣诞节的时候,

才去爱和惊喜。

他们告诉孩子:

去发现早已存在的世界。

而一百种当中,

他们偷走了九十九种。

他们告诉孩子:

工作与游戏,

真实与幻想,

天空与大地,

理想与梦想,

不是同一国的。

因此他们告诉孩子,

一百种并不在那里。

孩子说:

不,一百种是在那里。

由此可见,学习中个体差异现象无处不在。一个班如果有25名幼儿,那么教师面对的就是在学习上具有不同风格的25个个案。尊重幼儿学习中的个体差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观认为个体的成长既有规律性,又有特殊性,每个个体的发展在遵循人类发展规律的同时,又有其独特性。个体差异的提出是以人为本观念的重要反映。现代幼儿教育不要求孩子整齐划一地发展,而是要体现出个人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这种独特性和差异性在幼儿的学习中通常表现为学习能力差异、学习类型差异、性别差异和学习品质差异等。

一、幼儿学习能力的差异

(一)学习能力的概念

学习能力是智力结构中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那一部分能力,主要包括理解力、记忆力、问题解决能力及评价能力。

加德纳(Gardner,1983)认为,智力并非只有语言文字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两种形式,而是存在着多元智能。例如,如果仅根据语言文字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两种形式来判断智能高低,那么奥运会冠军很可能在文化考试中不及格。如果就此判断他们低智能,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至少有8种智力中心,即:语言智力、逻辑或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或视觉智力、运动或身体智力、人际智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内在智力或内省智力(洞察和了解自己的能力)、自然观察智力(对物体进行辨别和分类的能力)(见表6-1)。

表6-1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

续表

(二)幼儿学习能力差异的表现

研究发现,3岁幼儿的智力优势中心已有明显差异,如有的擅长语言,有的擅长音乐,还有的擅长空间或视觉等。教师必须发现并尊重这种差异,以确保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资料卡

妮妮与安安在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

妮妮的体形比一般同年龄的孩子大,但是在肢体动作的发展方面却比同年龄的孩子慢。4岁的时候,她还不会左右交替一步一步上下楼梯。她有一个比她大5岁的姐姐。妮妮一直想在语言游戏和数学问题方面赢过姐姐,因此妮妮的词汇及沟通能力已经相当于七八岁孩子的程度了。3岁的时候,有人送她一个玩具娃娃,她居然说:“谢谢你,我正巧需要一个娃娃。”她对数字的理解力也很强。新来的幼儿园老师请她数数,妮妮不客气地问老师:“是要从1数起?还是要2个2个一数?5个5个一数?还是10个10个一数呢?”但是,妮妮与小朋友相处时还不是非常自在。有时候要靠姐姐或大人的帮助才能加入一群孩子的游戏。

安安是家中的独生子,而且是个早产儿。4岁时,安安在同年龄的孩子中算是比较瘦小的。但是他的肢体协调能力很好,喜欢运动,而且很会打球,只要有人扔球给他打,几乎是百发百中。想学会新的技能时,安安会在一旁观看。除非他已经非常笃定自己能胜任无虞,否则他绝不会上场小试身手。虽然老师一直鼓励他画画或写字,但是他似乎不怎么有兴趣。平常也不见他有特别练习,但是有一天,安安却坐了下来,工整地写出自己的名字。安安非常有同情心,跟园里的孩子都相处得很好,似乎天生就懂得用语言解决争端,从来不用拳头解决冲突。

(资料来源: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可以发现这两名幼儿在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妮妮在语言智能、数学智能上比较强,但在运动智能上有所不足;安安在运动智能、社交智能上比较突出,但在空间智能上则比较欠缺。多元智能为我们了解幼儿各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比较清晰的图谱,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认识幼儿的学习。

二、幼儿学习类型的差异

(一)学习类型的概念

学习类型(learning style)又叫学习风格或学习方式。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圣·约翰大学的邓恩(Dunn)夫妇提出。关于学习类型的含义,研究者们的观点不尽一致。有的学者认为学习类型是一种学习方式或学习倾向,如亨特(Hunt,1979)认为“学习类型是描述儿童在教育情境里最有可能出现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儿童如何学,而不是已经学到了什么”。有的学者认为学习类型是一种方法或策略,如舒梅克(Schmeck,1982)认为“学习类型是一种方法或策略,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来自于一些特殊的策略,而这些策略是一个人学习类型的表现”。迈克姆(Malcom,1981)等人认为“学习类型是儿童在他们的教育经验中碰到问题时所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学者将学习类型看作是一组行为表现,如克菲(Keefee,1979)认为“学习类型包含认知的、情绪的、心理的行为,这些行为是学习者用来知觉学习环境,与环境交互作用,并向学习环境反应的一种稳定的指标”。有的学者则把学习类型看作一种行为处事方式,如格里克等人(Gregorc & Ward,1977)认为“教师的教学类型和儿童的学习类型,其实就是个人的处事方式”。还有些学者把学习类型与认知类型(cognitive style)看作是同义词,喜欢用“认知类型”来解释一个人对环境反应及行为或适应的方式。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学习类型主要包括认知风格、学习策略、内外控制点、兴趣、态度等。例如,有些幼儿易冲动,而有些幼儿则较为谨慎;有些幼儿喜欢自己作出决定,有些则依赖教师或同伴的帮助;有些幼儿喜欢通过听来学习,而有些则喜欢通过摆弄操作来学习。

(二)学习类型的特征

1.学习类型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并影响学习效果

学习类型不同于其他个性心理特征。学习活动的进行必须借助于学习类型的中介,才能对学习活动产生间接的影响。

2.学习类型是个人对学习情境的一种特殊反应倾向或习惯方式

由于个人身心特点的差异,不同的人对不同学习刺激会表现出不同的偏向和习惯方式,比如有的儿童喜欢合作学习,有的则喜欢独立学习;有的喜欢听觉刺激,有的喜欢视觉刺激,还有的喜欢动觉刺激。

3.学习类型具有独特性、稳定性

由于学习类型是一种习惯的学习方式,所以它具有一致性、稳定性;而且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有其特殊之处,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独特差异。

(三)幼儿学习类型差异的表现

幼儿共有五种学习类型:视觉型、听觉型、身体型、书面型和群体互动型。“视觉型学习者”当学习内容以图像的形式出现时,学习得最好;“听觉型学习者”通过音乐和谈话,学习得最好;“身体型学习者”当他们能全身运动、体验和实验时,学习得最好;“书面型学习者”喜欢阅读,他们喜欢从书本上吸取知识,他们偏好自己阅读而不愿意别人为他们解释;“群体互动型学习者”偏好讨论或其他需要大家一起参与的活动,他们喜欢交换意见。虽然这五种学习方式都可能为每个学习者所使用,但使用程度与效率会有差异。因此,教师要认真观察、研究和尊重每一幼儿的学习类型。

请阅读表6-2,了解你自己的学习类型。

表6-2 三种学习类型

续表

(资料来源:Colin Rose.Accelerated Learning,1987)

资料卡

测试你的学习类型

请按照以下网址尝试登录这个网站(http://www.engr.ncsu.edu/learning-styles/ilsweb.html)。填写完该问卷提交后,它会输出相应的结果,帮助你了解自己的学习类型。

资料卡

幼儿学习类型的个体差异

“老师,电脑还没说完,琦琦就按‘开始’了。”我回头一看,是豆豆在向我诉苦。

“你还没有听明白游戏的规则,琦琦就让游戏开始了,是吗?”

“是。都好几次了。我不想跟他玩儿了。”

“那你问问他听明白游戏规则没有。他要是听明白了,你可以让他教你呀;要是他也不明白,你请他和你一起再听一次,好吗?”

“好吧。”豆豆赶紧回到自己的电脑前。

“你会玩吗?……那你再跟我一起听一遍这个,他会告诉咱们怎么玩的。你要是没听完就按‘开始’,我就不和你玩了。”豆豆不满意地对琦琦说。说完,豆豆抢过鼠标,熟练地退出游戏,又重新进入,然后紧紧握着鼠标不松手……“你听,它说这个是选一个颜色,然后,电脑上出现哪个字,就在这几个里面找。你明白了吗?”豆豆一边指着键盘,一边指着显示器,向同伴说明游戏方法。……“咱们开始玩吧。”说着,他们进入了游戏。

幼儿的认知方式是有差异的,有的幼儿属于听觉型:倾向于语言、文字的领悟,靠语言去学习,按指令进行操作;有的幼儿属于视觉型:经常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寻求游戏的方法。

豆豆在日常生活中玩玩具、做游戏通常按照自己的方式寻求方法,是一个典型的视觉型幼儿。通过几次电脑活动,我发现他在操作电脑时表现出来的知觉方式和平时截然不同,他能够踏踏实实坐下来,认真仔细地把游戏规则听完、听懂,并且很乐意这样做。这就说明虽然幼儿的认知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通过为幼儿创设或改变认知环境,调整幼儿的认知方式,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

(资料来源:http://baby.sina.com.cn/news/2005-01-12./14949.shtml)

三、幼儿学习的性别差异

(一)幼儿性别差异的形成

性别差异更多是社会建构的,而非生物遗传的单一影响。性别差异主要源于社会实践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不是个体固有的性别属性差异。许多社会学家否认性别的二分法观点,认为男女之间的相似性远远超过了他们间的差异。随着社会变迁,性别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少,性别不是整齐划一的,男女性别间的巨大差异取决于他们的社会地位、教育、种族和职业。两三岁的孩子,开始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渐渐懂得男孩女孩的区别。通过模仿同性别的人,逐渐出现性别角色心理的萌芽。比如,女孩子爱玩娃娃家,男孩子爱玩小汽车;女孩子爱打扮,男孩子就没有兴趣。在这里,成人的作用是相当大的。比如,大人更多为女孩子提供玩具娃娃,给男孩子买汽车。孩子的行为,如果符合社会期望,大人往往加以鼓励;不符合男孩或女孩性别角色的行为,就会被制止。比如,男孩过于文静,会受到批评,说他不像男孩子;而那些十分活泼好动的女孩子,则会被叫作“疯丫头”,说不像女孩。成人对女孩子的顺从行为,要求较多,对男孩子的“不听话”,则比较宽容。男女幼儿的性别差异,就这样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事件中,逐渐形成。

(二)幼儿性别差异的表现

性别差异不仅会影响幼儿学习某些技能的速度,还会影响到学习的方式。比如,婴幼儿期在身体发育方面,女孩比男孩发育得快、成熟得早些。学龄前的女孩比男孩更善于跳跃,做节律运动,保持平衡。以后,男孩会在跑、跳、投等方面超过女孩,女孩则仍在单脚跳方面保持优势。女孩在智力发展的某些方面比男孩快一些。大部分女孩开口说话比男孩早,在遣词造句方面也比男孩好些、早些。女孩说话时句子更长些,这不仅表现在学习说话的早期,在以后的生活中也是如此。女孩似乎阅读和写作也要比男孩早,她们在语法和写字方面也更胜一筹。在数学方面,从童年到少年,女孩的算术比男孩稍强。可是在此之后,男孩在数学推理方面就要略显优势。几乎每个年龄段的男孩都显出胜于女孩的空间想象力。

不只是在认知领域,在社会性学习领域,同样也存在着性别差异。一项有关幼儿独立性的性别差异研究(杨瑞清,1998)表明(见表6-3),男孩独立性得分集中在45~54和35~44的分数段里,分别集中了40%和28%的人数;女孩独立性得分集中在55~64和45~54的分数段里,分别集中了33%和62%的人数。男孩的均值低于女孩,男孩有12%集中在25~34的分数段里,而女孩没有。女孩总体独立性水平较男孩高。

表6-3 幼儿独立性的性别差异

(资料来源:杨瑞清,《关于5~6岁儿童独立性发展现状及性别差异的调查研究》,《教育科学研究》,1998年第4期)

在社会交往学习方面,研究者(梁拴荣,1999)对小、中、大班男孩112人、女孩133人进行了轮流意识、合作等的调查(见表6-4),结果发现,不同性别幼儿的社会交往学习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特别是在轮流意识、合作上,女孩的学习水平显著高于男孩。杨丽珠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同样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普遍在自我控制能力上要强于男孩。

表6-4 幼儿社会交往的性别差异

(资料来源:梁拴荣,《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研究》,《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陈会昌(1993)调查了全国7省市1842名3~9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性情绪、社会认知、社会适应、遵守生活常规、遵守道德规则、同伴关系、意志品质、独立性、自我概念、道德品质、社会技能等多个方面。结果发现,在上述内容中,女孩显著高于男孩的有5个维度,即社会技能、自我概念、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社会认知,在社会适应和社会情绪两个分量表中,无显著性别差异。调查表明,在3~9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方面,女孩略优于男孩,而且这种差异表现在社会性的大多数方面。

四、幼儿学习品质的差异

(一)学习品质的概念

在学前教育领域,“学习品质”已成为幼儿教师和家长所关注的一个热点。截至2009年4月,美国52个州的《早期儿童学习标准》中,共有27个州将“学习品质”作为单独的领域进行呈现,数量占所有州的一半多,意味着学习品质的培养进入了主流教育视野,提上了教育的议事日程,同时也预示着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儿童的一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关于学习品质的界定,以华盛顿州的定义最具代表性:“学习品质指能反映儿童自己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它不是指儿童所要获得的那些技能,而是儿童自己怎样使自己去获得各种各样的技能。”我国学者鄢超云(2009)认为学习品质主要包括好奇与兴趣、主动性、坚持与注意、创造与发明、反思与解释五方面内容。其中好奇与兴趣是指儿童具有好奇感,有寻求新信息的兴趣,有对新知识的敏锐等,即儿童对新的操作材料和内容感兴趣,表现出较强的想操作愿望等。主动性是指儿童肯接受任务,愿意参与学习活动,表现在面对任务时跃跃欲试,积极配合,热情投入,有问题能主动地提出等。坚持与注意是指儿童在完成任务时,表现出坚持性,能够集中注意,不容易被干扰或丧失信心。坚持性很好,即遇到困难或不会做的题目坚持尝试解决。注意力良好,即听成人讲要求、操作材料、探索问题时都能专注、投入。创造与发明是指儿童能够利用想象拓展知识,探索愿望很强烈,能够通过思考,有目的地利用材料,快速地解决问题,方法有创意。反思与解释是指儿童能吸收、思考、理解已有的知识和信息,以进一步理解目前的任务或活动,能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并能说明原因。

综上所述,幼儿的学习品质指具有的那些用于支持其取得学习成功的因素,主要由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两部分构成。其中学习习惯是指幼儿在日常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惯常的行为方式,学习态度是幼儿对学习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二)幼儿学习品质差异的表现

近年来,研究者们越来越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差异并据此提出了不少的教育建议。如王宝华、冯晓霞等人(2010)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幼儿在学习品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低层家庭幼儿的学习品质明显落后于高层家庭幼儿。李帆(2011)通过调查发现,幼儿的家庭常规和学习品质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改善家庭常规有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孙艳(2011)通过对40名5~6岁的幼儿及家长进行测查和访谈后发现在学业成绩、主动性、抗挫折能力和想象与创造4项上,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幼儿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启发诱导型得分最高,放任自流型得分最低。要使家庭教养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形成,一是父母不仅要营造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而且家长与幼儿之间要建立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二是父母不仅要掌握幼儿身体及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而且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养理念及方法,同时父母要加强自身个性的修养,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三是父母要民主、平等地对待幼儿,关心幼儿,善于沟通,敢于放手,鼓励引导,慎用批评,杜绝体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