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上次您到我们历史学院来作学术报告,您专门讲了您的学案史研究的情况。我看到学术界对您的《中国学案史》一书评价很高,认为它是一部填补学术空白的开拓性著作。它远溯先秦诸子、《史记》、《汉书》,上起南宋朱熹《伊洛渊源录》,下迄民国徐世昌《清儒学案》,对于学案体史籍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作了第一次系统梳理。今天可以请您谈一谈您从事学案史研究的情况吗?
答:我进入学案史领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致力于黄宗羲研究,就要读他的《明夷待访录》,读他的《明儒学案》。关于《明儒学案》,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追溯到了朱熹的《伊洛渊源录》,所以我去读《伊洛渊源录》,并写成《朱熹与〈伊洛渊源录〉》一文。那么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和朱子的《伊洛渊源录》是什么关系呢?这是我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
问:谈中国学案史,首先就要追溯到朱熹的《伊洛渊源录》了?
答:是的。谈中国学案史推祖于朱熹的《伊洛渊源录》,这是梁启超先生首倡,中经陈垣先生等史学大师的认同,现在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朱熹是与孔子后先辉映的两位大师。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儒学开派宗师而影响中国学术界两千多年。朱熹则以理学泰斗集传统儒学之大成,并且将它导向一个崭新的天地。《伊洛渊源录》是朱熹学说形成初期的一部著述。它诞生于南宋初叶,并非一个偶然的学术现象,而是深深地植根于两宋间社会和学术的发展之中。《伊洛渊源录》全书14卷,以首倡道学的程颢、程颐为中心,上起北宋中叶周敦颐、邵雍、张载,下至南宋绍兴初胡安国、尹焞,通过辑录二程及两宋间与程氏有师友渊源的诸多学者的传记资料,来勾勒出程氏道学的承传源流。这部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既立足于纪传体史籍的传统,又博采佛家的僧传所长,尤其是禅宗灯录体史籍假记禅师言论,以明禅法师承的编纂形式,使记行与记言,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开启了史籍编纂的一条新路。自《伊洛渊源录》问世后,从元代到明清两代,以至民国初期的学术史编纂,形成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无疑也受到它的影响。
问:上次您谈到《明儒学案》的成书年代问题。这个问题是怎么回事呢?
答:我感到读《明儒学案》问题太多。首先一个问题,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它是在什么时候成书的呢?黄宗羲曾在序中说:“书成于丙辰之后。”丙辰年是康熙十五年,但把此书的成书定于康熙十五年恐怕是不对的。
黄宗羲的这部书不可能在康熙十五年完成。因为之前一年他才完成了《明文案》,不可能这么快就完成另一部书。黄宗羲的这部书,最初并不叫《明儒学案》,而是叫《蕺山学案》,这是专谈他的老师刘宗周学术的史书,大概在康熙二十年完成。北方大儒汤斌,还为该书作了序。这样,就有一个从《蕺山学案》到《明儒学案》的过程。
我提出了《明儒学案》的初始是什么的问题,但没有搞清楚,问题太多。我想弄清楚这部书最近的渊源是什么?就是直接的来源是什么?于是读他的诗文年谱,发现孙奇逢的《理学宗传》很重要。
问:孙奇逢是什么人呢?他的《理学宗传》是怎样的一部书?
答:那就先说说孙奇逢这个人。孙奇逢河北容城人,生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卒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享年92岁。所以,他的一生和明清更迭的历史过程相始终。他经明清两朝的征聘而不出,所以人称孙征君,晚年号岁寒老人。他的门人如云,弟子遍及南北。晚年,于课徒授业的同时勤勉著述,以著述终老,成为清朝初年北学泰斗。他的主要著述有《理学宗传》、《中州人物考》、《畿辅人物考》等。
《理学宗传》是他的代表作。这部书始刊于康熙五年春,但是编纂的过程已经经过了30年,并且是三易其稿。就是说,他在崇祯初年就开始结撰,那时正当他的中年时代,等到该书刊刻,已经是83岁的高龄了。这部书共26卷,前11卷主要写他所称的“宋明理学十一子”,就是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陆九渊、薛瑄、王守仁、罗洪先、顾宪成。另外,还有附载4人。卷12以后已经逾出理学家的范围,主要包括汉、隋、唐、宋、元、明各代的儒者。他的编纂方针就是“十一子其主也,儒之考其辅也”。全书总共记述了历代学者共170人。
孙奇逢尽管是出自阳明学,但他并不抱残守缺。一方面肯定阳明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正视自身学派所面临的危机,试图把朱子学和阳明学合在一起,他的书要解决王阳明的儒学正统地位。在编纂体例上,他上承朱熹《伊洛渊源录》开启的路径,变通纪传体史籍中的儒林列传体裁,采取了合传记及学术资料选编于一堂的编纂形式。《理学宗传》的结撰,试图通过中国古代学术史,尤其是宋明理学史的总结,寻找儒学发展的新途径,在当时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问:您怎么知道黄宗羲与孙奇逢有关系呢?
答:据黄宗羲的裔孙黄炳垕所辑《黄梨洲先生年谱》记载,孙奇逢生前与黄宗羲之间有过一次书札往还。康熙十二年,正值黄宗羲母亲80诞辰,孙奇逢千里寄诗一章,并将他所辑的《理学宗传》一部作为祝贺。黄宗羲在康熙十五年以后着手去作《明儒学案》,应当不排除《理学宗传》的影响。
孙奇逢有一个《日谱》,记述了他辑《理学宗传》的过程。我也读过这部《日谱》,发现南北学术交流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先是写了《孙夏峰与黄梨洲》的读书札记,后来即以之为探讨内容,再成《蕺山南学与夏峰北学》一文。
问:除了《理学宗传》以外,还有没有别的书影响到黄宗羲呢?
答:对于黄宗羲影响最大的人应该说是他的老师刘宗周,《明儒学案》的直接来源我认为当是刘宗周的《皇明道统录》。此书完稿于天启七年(1627年),共7卷。它的编纂体例是仿照朱熹的《名臣言行录》。结构是三段式,第一段平生行履,第二段语录,第三段论断。《明儒学案》的体例和《皇明道统录》很相似,都是分3个部分,不过是将论断置于各案的卷首。所以,我揣测黄宗羲的《明儒学案》脱胎于《皇明道统录》,并进一步加以充实、完善。
关于《明儒学案》,我过去写过一些文章,后来大都辑入新近修订的《中国学案史》中。最近,又据读书所得再成《〈明儒学案〉发微》一文,很快会在《中国史研究》上刊出,或许可以参考。
问:您的讲座中还谈到黄宗羲的书之所以称为“学案”的问题,您是否可以再谈谈这一点?
答:为什么叫“学案”?这是我20年来没解决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陈金生先生最先撰文提出定义,说了中国古代“案”和“按”两个字是相通的,“按”是判断、考察的意思。90年代初,我沿着陈先生的思路写了一篇《学案试释》,提出“学案”是学术公案的意思,未必能成立。今年初,又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写了一篇《学案再释》,请参考。
问:在学案史的研究中,您除了研究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以外,您还在搞《清儒学案》的点校是吧?
答:《明儒学案》往下继续读还有两部重要的著作,第一部就是《宋元学案》。黄宗羲完成《明儒学案》的结撰以后,以耄耋之年致力于《宋元学案》的结撰,虽然因为他年事已高,没有能够完成,但他发凡起例的辛勤劳动是功不可没的。黄宗羲去世后,他的儿子黄百家继承父志,继续进行纂修,为《宋元学案》的成书立下不可磨灭的业绩。据我的粗略统计,在今本《宋元学案》中,载有黄百家的按语210条,数量之多大大超过其父。黄氏父子先后谢世以后,所遗留下来的《宋元儒学案》稿本没有人去整理,几乎散失。到乾隆初年,幸好得到浙东学者全祖望继续对书稿续加补辑,使这部濒于失散的稿本最终得以完成。全祖望既有对宋元学术的深厚素养,又曾读过《宋元儒学案》和《明儒学案》的稿本,所以他是完成此书的最好的人选。原来叫《宋儒学案》和《元儒学案》,全祖望把它们合二为一,成为今天的《宋元学案》。
另一本就是徐世昌主持的《清儒学案》。《清儒学案》共208卷,上起明清之际的孙奇逢、黄宗羲、顾炎武,下至清末民初的宋书升、王先谦、柯劭忞,一代学林中的人物,大多网罗其间。不仅内容的丰富超过了先前诸家的学案,而且体例的严整也可以说深得黄宗羲、全祖望这样的一代大师的遗法。《清儒学案》的纂修始于1928年,1938年完成,历时10余年。这部书修纂由徐世昌主持、提供经费,并且亲自审订。具体的纂修者是夏孙桐等10人。它是继《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之后又一部成功的学案体史籍。我花了30年的时间读它,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点校,历时10多年,总算在今年初出版了,疏失一定很多,敬请大家指教。
问:您的《中国学案史》最初是在台湾地区出版的吗?
答:20世纪90年代初,我把学案史的发展源流作了一个梳理,写成了《中国学案史》书稿。承台湾地区文化大学邱镇京教授错爱,把书稿送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出版。十几年过去了,学案史的研究在中国的学术史研究中还是一个可以深入开拓的领域。由于它的研究对象处于思想史、哲学史和史学史、文献学的交会点上,随着学术史研究向纵深推进,它也吸引了更多的研究者的注意。所以,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在2008年底又出版了新的修订本。承南北学术界的朋友们错爱,据我所能见到的文字,迄今已有五位专家分别撰文,对拙著修订本进行专题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