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明儒学案》往上追溯,探寻产生这样一部史书的学术因缘,我们可以发现两部对其影响甚深的书。一部是黄宗羲的老师刘宗周所辑《皇明道统录》,另一部是江西籍阳明学传人刘元卿著《诸儒学案》。
刘宗周为晚明大儒,明清之际,主盟浙水东西的蕺山学派,即为其所首创。关于《皇明道统录》的情况,由于该书在刘宗周生前未及刊行,后来亦未辑入《刘子全书》之中,因此其具体内容今天已无从得其详。所幸宗周子刘汋辑、高足董场修订之《蕺山先生年谱》中,于其梗概有所叙述。据云:“天启七年丁卯,五十岁,《皇明道统录》成。先生辑《道统录》七卷,仿朱子《名臣言行录》,首纪平生行履,次语录,末附断论。大儒特书,余各以类见。去取一准孔孟,有假途异端以逞邪说,托宿乡愿以取世资者,摒弗录。即所录者,褒贬俱出独见。如薛敬轩、陈白沙、罗整庵、王龙溪,世推为大儒,而先生皆有贬词。方逊志以节义著,吴康斋人竞非毁之,而先生推许不置。(原注略——引者)通录中无间辞者,自逊志、康斋外,又有曹月川、胡敬斋、陈克庵、蔡虚斋、王阳明、吕泾野六先生。”[1]
这就是说,《皇明道统录》完稿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稿凡7卷。其编纂体例仿照朱熹《名臣言行录》,作三段式结构,即第一段平生行履,第二段论学语录,第三段学术断论。录中所载一代儒学中人,凡大儒皆自成一家,其余诸儒则以类相从。而编纂原则亦甚明确,取舍标准为孔孟学说,凡异端邪说,乡愿媚世者,皆摒而不录。诸如薛瑄、陈献章、罗钦顺、王畿等,录中皆有贬责。而于世人竞相非毁的方孝孺、吴与弼,录中则极意推尊。其他如曹端、胡居仁、陈选、蔡清、王守仁、吕柟等,录中亦加以肯定。
倘若取《明儒学案》与宗周年谱所述之《皇明道统录》相比照,即可发现其间的若干重要相通之处。首先,《道统录》的三段式编纂结构,亦为《明儒学案》所沿袭,无非将学术断论移置各案卷首,成为该案之总论罢了。其次,学有承传之诸大家,《明儒学案》亦独自成案,如崇仁、白沙、河东、三原、姚江、甘泉、蕺山等。而其他儒林中人,一如《道统录》之以类相从,宗羲书亦编为《诸儒学案》、《浙中王门》、《江右王门》等。至于以倡“异端邪说”获咎的李贽,以及著《学蔀通辨》,诋王守仁《朱子晚年定论》为杜撰的陈建等人,《明儒学案》同样摒弃不录。最后,《明儒学案》评一代儒林中人,多以著者宗师之说为据,各案皆然,不胜枚举。譬如卷首之冠以《师说》,推方孝孺为一代儒宗;卷1《崇仁学案》,以吴与弼领袖群儒,卷10《姚江学案》,全文引录《阳明传信录》;卷58《东林学案》,辑顾宪成《小心斋札记》,所加按语云:“秦、仪一段,系记者之误,故刘先生将此删去”;同卷辑高攀龙《论学书》,亦加按语云:“蕺山先师曰,辛复元,儒而伪者也;马君谟,禅而伪者也。”凡此等等,无不透露出《明儒学案》承袭《皇明道统录》的重要消息。所以,如果我们说《明儒学案》系脱胎于《皇明道统录》,进而加以充实、完善,恐怕不会是无稽之谈。
《诸儒学案》是《明儒学案》的又一个重要文献学来源,尤其是以“学案”题名著述的取法对象。该书著者刘元卿,江西吉安府安福人,年辈略早于刘宗周,为明隆庆、万历间活跃在学术舞台上的阳明学传人。所著《诸儒学案》,一作8卷,一作26卷,其说不一。各卷以小传、佚事、语录为序,依次辑录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谢良佐、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陆九渊、杨简、金履祥、许谦、薛瑄、胡居仁、陈献章、罗钦顺、王守仁、王艮、邹守益、王畿、欧阳德、罗洪先、胡直、罗汝芳二十六家论学资料,卷末附以著者宗师耿定向之说。笔者所读到的是一部明刻残本,作12卷,所录为周敦颐、程颢、程颐、罗从彦、李侗、朱熹、陆九渊、杨简、陈献章、王守仁、邹守益、王艮十二家。
为什么说《明儒学案》的题名是以《诸儒学案》为取法对象?主要根据有二。黄宗羲籍属浙江,与刘元卿故里江西相邻,皆是明中叶以后阳明学盛行的地区。康熙初,黄宗羲编选《明文案》、《明文海》,谙熟一代文献,刘元卿著述当所寓目。所以,《明儒学案》中才会著录刘元卿及其论学语,且取刘氏与吴与弼、邓元锡、章潢并称,尊为“四君子”[2]。此其一。其二,明中叶以后,以“学案”题名著述,乃一时风气。先于刘元卿者,有刘氏宗师耿定向的《陆杨学案》。后于刘元卿者,则是黄宗羲师刘宗周的《论语学案》。不过,耿定向、刘宗周二家《学案》,编纂体裁则有别于刘元卿书以及其后的《明儒学案》。耿氏所撰,为陆九渊、杨简师徒的一篇传记合编,宗周书则是《论语》章句疏解。黄宗羲先前选辑有明一代文章,既以“文案”题名,之后董理一代儒学,同样以“学案”名书,也就顺理成章,可谓时势使然。
[1] 《蕺山先生年谱》卷上“天启七年、五十岁”条,海天旭日砚斋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版。
[2]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21《江右王门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