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中叶以后,正当清高宗宣扬文治、侈谈武功之时,吏治败坏,官逼民反,清王朝业已盛极而衰。嘉庆一朝,其衰颓不振集中表现为此伏彼起的南北民变。就中尤以湘黔苗民起义、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东南沿海武装反清和畿辅天理教起义,予清廷的打击最为沉重。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仁宗病卒,宣宗继位,改明年为道光元年。如果说嘉庆一朝,清廷的衰微以民变迭起为象征,那么道光前期的20年,王朝的危机则突出地反映为鸦片输入,白银外流。前者是内忧,后者则是外患,内外夹攻,交相打击,清王朝已经日薄西山。以空前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为根据,自康熙中叶以后沉寂多年的经世思潮再度崛起,在鸦片战争前后趋于高涨,从而揭开了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序幕。
(一)龚自珍的经世思想
龚自珍(1792—1841年),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嘉庆末,以举人官内阁中书。道光九年(1829年)成进士,因书法不中规矩而仍归中书原班。后擢宗人府主事,官至礼部主客司主事,兼祠祭司行走。道光十九年,迫于仕宦艰险,托名避其叔父出任礼部尚书之嫌,拔足南旋。返乡后,置别业于江苏昆山徐元文故园,应聘主持杭州紫阳书院讲席,兼职江苏丹阳县云阳书院。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在丹阳暴病而卒。
自珍出身于浙江望族,父祖簪缨文史,世代为官,其外祖段玉裁更是著称一时的文字学家。他自幼随父宦居京城,在家学濡染之下,为学之始即受乾嘉朴学影响。然而置身日趋加剧的社会危机之中,家庭影响毕竟是不能与社会力量相抗衡的。嘉庆十八年(1813年)四月,自珍入京应顺天乡试。九月,天理教义军攻击紫禁城,朝野为之震惊。至此,所谓太平盛世已成历史陈迹,一代王朝衰象毕露。“日之将夕,悲风骤至”。江河日下的国运,志不得申的际遇,终于驱使龚自珍“但开风气不为师”,走上了一条特立独行的学以救世的道路。
嘉庆十八年,龚自珍撰成著名的《明良论》4篇,喊出了“更法”的时代呼声。他说:“待其蔽且变,而急思所以救之,恐异日之破坏条例,将有甚焉者也。”[1]自珍敏锐地感受到一场历史大动**的行将来临,于是在随后写成的《尊隐》一文中,他再度敲响警世之钟:“山中之民,有大音声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矣。”[2]二十一年前后,自珍再成《乙酉之际著议》25篇。文中,他深刻地描绘出一幅“将萎之华,惨于槁木”的“衰世”景象:“衰世者,文类治世,名类治世,声音笑貌类治世。……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无才工,衢无才商……。当彼其世也,而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致于戮之。戮之非刀、非锯、非水火,文亦戮之,名亦戮之,声音笑貌亦戮之。……徒戮其心,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对于这样一个是非颠倒,黑白混淆,欲使一世之人皆麻木不仁的衰世,龚自珍痛心疾首,他惊呼:“起视其世,乱亦竟不远矣!”[3]因此,龚自珍对现存秩序的合理性大胆提出质疑,他说:“居廊庙而不讲揖让,不如卧穹庐;衣文绣而不闻德音,不如服橐鞑;居民上、正颜色而患不尊严,不如闭宫廷;有清庐闲馆而不进元儒,不如辟牧薮。”[4]一如《明良论》之倡言“更法”,在《乙丙之际著议》中,龚自珍再次提出了“改革”的主张,他指出:“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5]
(二)魏源“以经术为治术”的主张
道光时代的思想界,魏源与龚自珍同以“绝世奇才”[6]而齐名。他们不仅以各自学以救世的倡导,成为一时经世思潮的领袖,而且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皆是晚清学术的开风气者。
魏源(1794—1857年),原名远达,字默深,一字汉士,湖南邵阳金潭(今属隆回县)人。他早年随父宦居京城,相继从胡承珙问汉儒经学,从刘逢禄问《春秋》公羊学,从姚学塽问宋儒理学。道光二年(1822年),举顺天乡试,以博学多识,名噪京城,时谚有“记不清,问默深;记不全,问魏源”[7]之语。后屡经会试不第,为地方督辅藩臬聘,作幕四方,于江淮盐务、河工、漕运诸大政,多所赞画。道光二十五年成进士,累官至高邮知州。咸丰初,太平军下扬州,以“贻误文报”[8]被劾去职。晚年侨居兴化,潜心佛学,法名承贯。咸丰六年,南游西湖。翌年三月,病逝于杭州僧舍。
魏源之学,始自王阳明心学入。及至北上京城,侨寓江南,广交一时耆儒硕彦,视野大开,故于乾嘉汉宋诸学,皆深知其病痛所在。立足动**的社会现实,他终由《春秋》公羊学而转手,走向了“通经致用”的道路。与汉宋学营垒中人异趣,魏源主张“以经术为治术”,倡道“通经致用”。他说:
能以《周易》决疑,以《洪范》占变,以《春秋》断事,以礼、乐服制兴教化,以《周官》致太平,以《禹贡》行河,以三百五篇当谏书,以出使专对,谓之以经术为治术。曾有以通经致用为诟厉者乎?[9]
同将经术与治术、通经与致用合为一体相一致,魏源立足现实,厚今薄古,主张把古与今、“三代以上之心”与“三代以下之情势”相结合,进而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社会改革论。他就此阐述道:
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天下事,人情所不便者变可复,人情所群便者变则不可复。江河百源,一趋于海,反江河之水而复归之山,得乎?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是以忠、质、文异尚,子、丑、寅异建,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况郡县之世而谈封建,阡陌之世而谈井田,笞杖之世而谈肉刑哉![10]
在魏源的现存经学著作中,《诗古微》和《书古微》自成体系,是最能体现他“以经术为治术”思想的著述。尽管二书逞臆武断,牵强立说,多为后世学者讥弹,但是学以经世的精神,在道咸时代的大动**中,则又是可宝贵的财富。如果说《诗古微》、《书古微》是魏源在假经术以谈治术,因而还不得不披上神圣的经学外衣的话,那么他的《皇朝经世文编》以及稍后结撰的《圣武记》、《海国图志》,则是呼唤经世思潮的旗帜鲜明的呐喊。自《皇朝经世文编》出,同光诸朝,代有续辑,讫于民国,影响历久不衰。
(三)经世思潮的高涨
嘉道之际崛起的经世思潮,自管同的《永命篇》倡言改革,经包世臣著《说储》主张废八股、开言路、汰冗言,具体拟议改制方案,到龚自珍社会批判思想的形成,南北呼应,不谋而合,都是一时学术界针对日趋深化的社会危机而发出的拯颓救弊呐喊。由于西方殖民者罪恶的鸦片贸易和愈益加剧的军事威胁,赋予这一思潮以新的时代内容。在道光二十年前后,时局使之迅速发生重心的转化,由拯颓救弊转向呼吁挽救民族危亡,成为近代反帝爱国斗争的先导。
在这里,首先应当表彰的是林则徐。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号少穆,晚号竢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嘉庆十六年进士,以翰林院编修官至湖广总督。道光十八年末,以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旋任两广总督,迄于二十年九月被诬革职。两年间,林则徐雷厉风行,禁绝鸦片,加强战备,抗敌御侮。同时,又组织译员,从事外国书报的翻译,以知己知彼,抗御外侮。据陈胜粦教授研究,林则徐组织翻译的外国书报,可大致归为5类:一是《澳门新闻纸》六册,并据以选辑《澳门月报》5辑;二是摘译《华事夷言》和《对华鸦片贸易罪过论》;三是据1836年伦敦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译为《四洲志》;四是摘译滑达尔著《各国律例》(又译《万国公法》);五是翻译大炮瞄准法等武器制造应用书籍。[11]其中,《四洲志》及相关中外文献,后来皆转交魏源,辑入《海国图志》之中。
经历鸦片战争失败的打击,尤其是《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民族屈辱,魏源率先而起,探讨抗敌御侮的对策。道光二十一年,他在江苏镇江晤林则徐,接过《四洲志》等资料,遵林氏嘱,纂辑《海国图志》。翌年,50卷书成,旋即刊行。后续经增补,于咸丰二年(1852年)以100卷重刊。全书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诸方面情况,开宗明义即揭出撰述宗旨,乃在:“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12]自此,“师夷长技以制夷”遂成一时进步知识界的共识。
在介绍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同时,魏源又着手总结清代前期的用兵经验,撰为《圣武记》14卷。该书于道光二十二年秋初成,后叠经增订,于二十四年重刊,二十六年再刊。全书与《海国图志》两位一体,激励民族奋发,成为一时探讨抗御外侮途径的重要著述。同林则徐一样,在鸦片战争前后,魏源也是倡道开眼看世界的杰出先驱。
鸦片战争后,清廷的妥协退让,导致投降声浪一度甚嚣尘上。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的经世主张,因之而多遭朝廷士大夫非议。然而当此逆境,与林、魏同调共鸣者,亦不乏其人。其中,尤以姚莹、徐继畬二人影响为大。
徐继畬(1795—1873年),字健男,号牧田,一号松龛,山西五台人。道光六年进士。自十六年起,历官广西浔州知府、福建延建邵道、汀漳龙道、两广盐运使、广东按察使、广西巡抚。二十六年,调任福建巡抚,兼署闽浙总督。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为对外交涉之前沿,徐氏多年供职两广、福建,于各国风土人情多所了解。其间,入觐京城,宣宗曾以各国风土形势为问,徐氏奏对甚悉,后即奉命采辑成书。道光二十八年,《瀛寰志略》10卷竣稿刊行。全书据中外多种图书编纂而成,所涉凡80余国之风土人情、史地沿革和社会变迁等,尤以东南亚各国资料最称详备。由于该书编纂严谨,构图精审,足以与魏源辑《海国图志》并肩媲美,成为鸦片战争后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重要著述。因而不惟在国内风行,而且同《海国图志》一并传入日本,影响甚巨。
[1]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1辑《明良论四》。
[2]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1辑《尊隐》。
[3]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1辑《乙丙之际著议第九》。
[4]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1辑《乙丙之际著议第二十五》。
[5]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1辑《乙丙之际著议第七》。
[6] 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18《与邓生守之》。
[7] 姚永朴:《旧闻随笔》卷2《魏默深先生》。
[8] 《清文宗实录》卷88“咸丰三年三月己未”条。
[9] 魏源:《魏源集》上册《默觚上·学篇九》。
[10] 魏源:《魏源集》上册《默觚下·治篇五》。
[11] 陈胜粦:《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2页。
[12] 魏源:《海国图志》卷首《自序》。
[13] 姚莹:《康纪行》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