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余论(1 / 1)

仁学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中国思想史上,这一学说自孔子创立,尔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思想家,皆就各自的经济、政治和学术利益,对其进行阐释,从而使之得到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儒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学术,以总结和整理中国传统学术为其基本特征。阮元的《论语论仁论》,正是对孔子仁学的一次历史总结。他的总结,直接导源于宋儒对孔子仁学的阐释。因其对宋儒释仁的不满,故而力图通过对孔子仁学的表彰,以恢复儒家仁学的本来面目。

宋儒释仁,以朱子为集大成者。朱熹曾撰有《仁说》一篇,文中发展二程、尤其是小程子的仁学思想,以“爱之理”、“心之德”释仁,对两宋间诸儒的仁学思想作了批评和总结。他说:“故语心之德,虽其总摄贯通,无所不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已矣。”又说:“程子之所诃,以爱之发而名仁者也。吾之所论,以爱之理而名仁者也。”[1]后来著《论语集注》,于《学而篇》“其为仁之本与”一句,朱子释仁更为简捷,他说:“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

朱子故世,其高足陈淳撰《北溪字义》阐发师说,于古代仁学源流,有过梳理。陈氏说:“自孔门后,人都不识仁。汉人只把做恩惠说,是又太泥了爱。又就上起楼起阁,将仁看得全粗了,故韩子遂以博爱为仁。”唐儒韩愈著《原道》,称“博爱之谓仁”[2],二程、朱熹皆所不取。程颐答弟子问,主张“将圣贤所言仁处,类聚观之,体认出来”。于韩愈之论仁,明斥其非,指出:“仁者固博爱,然便以博爱为仁,则不可。”[3]陈淳之说,即源此而来。接下去,陈氏又本程颐“爱自情,仁自是性”之教,对宋儒仁学进行总结。他说:“至程子始分别得明白,谓仁是性,爱是情。然自程子此言一出,门人又将爱全掉了,一向求高远去。不知仁是爱之性,爱是仁之情,爱虽不可以正名仁,而仁岂能离得爱?”于是遵朱子遗训,对程门弟子谢良佐、杨时等的仁学主张,陈淳断然否定,评为“殊失向来孔门传授心法本旨”。他的结论是:“程子论‘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此一语说得极亲切。只按此为准去看,更兼所谓‘仁是性,爱是情’及‘仁不可训觉与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等数语相参照,体认出来,则主意不差而仁可得矣。”[4]

从二程经朱熹到陈淳,宋儒的仁学,其主流无疑是应当肯定的。宋儒为学善演绎,正是在对先哲学理的演绎之中,以“生之性便是仁”、“爱之理,心之德”等思想,发展了孔子的仁学。

清儒之为学,其门径虽由宋儒而来,但自清初顾炎武、阎若璩一辈大师,已别张一军,向朴学一路走去。至乾隆间戴震崛起,遂唱以朴学释仁先声。戴氏名著《孟子字义疏证》,专辟“仁义礼智”一门,书中释仁云:“仁者,生生之德也。民之质矣,日用饮食,无非人道所以生生者。一人遂其生,推之而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本此而合四德于一体,戴震进而指出:“自人道溯之天道,自人之德性溯之天德,则气化流行,生生不息,仁也。由其生生,有自然之条理,观于条理之秩然有序,可以知礼矣。观于条理之截然不可乱,可以知义矣。在天为气化之生理,在人为其生生之心,是乃仁之为德也。在天为气化推行之条理,在人为其心知之通乎条理而不紊,是乃智之为德也。唯条理,是以生生;条理苟失,则生生之道绝。”[5]戴震不取宋儒天理说,而释理为条理,别开新境,自成一家,显示出其理论探索的勇气。而他又独能把握住宋儒关于仁有生意的卓见,赋予仁以生生不息之德,从而发展仁学,则是戴震在乾嘉时代的卓绝过人处。

戴震为学之初,本受乡里宋学遗风熏陶,尽管力图弃宋而归汉,但是探寻义理,始终如一,因而他的释仁,颇多演绎而非尽归纳。惟其如此,所以朴学家阮元并不赞成这条路子。于是私淑戴氏的凌廷堪,本郑玄“相人偶”之说释仁,遂成阮元结撰《论语论仁论》的先导。阮元以朴学释仁,与宋儒的以理学释仁,各尽其得,殊途同归,同样有功于仁学的发展。孔子仁学以道德修持为入手,其归宿则在积极经世。从恢复孔子仁学本来面目的意义上说,阮元的《论语论仁论》无疑取得了成功,而且也较之宋儒前进了一步。然而不分精华糟粕,一味揶揄宋儒,尽弃程朱仁说于不取,亦是阮元的缺乏识见处。这就难怪曾经做过他幕宾的方东树一度与之辩难,在所著《汉学商兑》中,要集矢于阮元的仁论了。[6]晚清,朱一新著《无邪堂答问》,仍旧故案重理,原因也在于此。[7]

自孔子倡导仁学,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有着讲求和实践仁学的好传统。仁学在中国历史上的演进,深刻地作用于中国社会,使之成为我们的民族自强不息的一个深层依据。积数千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便是求仁的好传统断不可丢弃。我想,无论未来的社会如何发展,亦无论后世如何释仁,作为一种积极的经世学说,仁学终将同我们的民族、同我们的子孙后代所生活的世界共存。

[1]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67《仁说》。

[2] 韩愈:《昌黎先生集》卷11《原道》。

[3] 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18《伊川先生语四》。

[4] 陈淳:《北溪字义》卷上《仁义礼智信》。

[5]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下《仁义礼智》。

[6] 方东树:《汉学商兑》卷中之上。

[7] 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