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宋元学案》的刊行(1 / 1)

全祖望的赍志而殁,使《宋元学案》的编订顿告中断。之后,时日迁延,董理艰难,直至80余年之后,始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得以刊行。其间,全氏弟子、黄氏后人以及王梓材、冯云濠等,或庋藏,或抄誊,或补辑,众人劳作,多所用力。

(一)全氏弟子的庋藏和抄誊

全祖望故世之后,所编订之《宋元学案》遗稿,一并为其门人卢镐收藏。卢镐,字配京,号月船,以乾隆十八年举人,官山西平阳府学教谕。祖望病逝,镐辞教职返乡,潜心于其师《宋元学案》遗稿的整理、誊清。他与黄宗羲裔孙璋为友,相约共成《宋元学案》。据所写《和姚江黄稚圭见赠原韵》一诗云:“南雷正学源流长,亭林、夏峰遥相望。甬上前贤多入室,蕺山俎豆传馨香。小泉翁既不可作,典型无复如中郎。遗书散漫孰收拾,末学执卷增彷徨。区区校勘力未及,敢效束皙补《诗》亡。覃思幸借下帷容,助我尚赓求友章。何期双瀑老孙子,枉顾不劳置郑庄。黄茅白苇正弥望,忽见秀干方崇强。秋雨闭门共商榷,足本拟续续抄堂。从今剞劂庶可望,告成五纬重辉煌。”诗中,卢氏有自注云:“梨洲先生《宋元学案》,经耒史、谢山两先生续葺,尚未成书,稿本今在余处。久思补完之,不及也。”镐注且称:“君力任与余共成《学案》,谋即入梓。且欲续成《宋文鉴》,索余《平园》、《攻媿》诸集。”[1]卢镐因之曾将全祖望撰《序录》及底稿20册寄黄璋,他亦收到黄璋所寄其祖百家纂辑稿。卢氏虽有志《宋元学案》的编订,但其师遗稿誊录仅及半数,便告去世。后来,镐外孙黄桐孙曾将书稿携往安徽、广东,试图觅得知音,以成祖志。无奈董理乏人,只好璧还卢氏后人庋藏。

全祖望生前,弟子虽多,但往往学成而宦游于外,独蒋学镛家居授徒。祖望所订《宋元学案》稿,即有一部藏于蒋氏,其中且有全氏手稿,弥足珍贵。据见过这个本子的王梓材称:“顾其本多与卢氏本复,然其不复者如张南轩弟子李悦斋真传、徐宏父弟子赵畤隐希传,谢山著录甚详。吉光片羽,皆可宝贵,不得以残本少之。其本帙尾有六十卷之目,是谢山未定《序录》时之目,或耒史所编之目也。”[2]

(二)黄氏后人的校补

全祖望尚在编订《宋元学案》之时,黄宗羲裔孙璋曾试图索观,因未成编而不得如愿。黄璋晚年,承全氏弟子卢镐相助,得祖望所撰《序录》及底稿20册。之后,黄璋及其子孙三代相继,整理抄辑,终成一部86卷的家藏本。据璋孙直垕所记:“先遗献公于《明儒学案》外,又辑《宋元儒学案》,尚未成编而卒,命季子主一公纂辑之。其后,谢山全庶常又续修之,大父曾向全氏索观而不得。全氏殁,配京卢氏寄示底稿二十册,续寄《序录》一卷。大父得之,欣同拱璧。晚岁里居,为之抄辑者有年。无如辗转抄写,多有阙略舛误,鲁鱼亥豕,更不待言。而全氏手笔,又多蝇头细草,零星件系,几不可识别。先子于归田后,复为之正其舛误,补其阙略,并其件系,命直垕抄录而次第之,是书始克成编。”[3]

黄氏家藏校补本,虽因所得全氏底稿阙略,卷帙分合未尽允当,以致与书首全祖望百卷《序录》参差。但卢氏藏本所缺,如邵雍、程颐及陆九渊兄弟的资料,则完整地保存在黄本之中。正如深知其价值的王梓材所云:“是本亦安可少哉!”[4]

(三)《宋元学案》的整理刊行

《宋元学案》在道光间的刊行,首倡者为何凌汉。道光十一年(1831年),何氏以工部侍郎主持浙江乡试。试毕,即以学政留浙。翌年春,按试宁波,向士子王梓材询及黄、全二家所修《宋元学案》遗稿事,梓材答以未见。何氏以宁波多藏书之家,嘱梓材勤为访求。十三年春,何氏奉召回京,继任学政陈用光续事寻觅。先得黄氏后人家藏86卷校补本,继之又得卢、蒋二氏所藏全氏遗稿,于是统交士子王梓材、冯云濠整理。

王梓材,字雘轩,浙江鄞县(今宁波市)人。冯云濠,字五桥,浙江慈溪人。王、冯二人于《宋元学案》的整理,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将黄、全二家遗稿详加比勘,以全祖望百卷《序录》为准,厘定全书次第。其次,除将全氏百卷《序录》冠诸书首,又以各学案之《序录》分置该案案端,以示提纲挈领。再次,为各学案补编一表,分置各案《序录》之后,以明各家学术传承。整理者认为:“明儒诸家,派别尚少。宋元儒则自安定、泰山诸先生,以及濂、洛、关、闽,相继而起者,子目不知凡几。故《明儒学案》可以无表,《宋元学案》不可无表,以揭其流派。”[5]复次,自全祖望《鲒埼亭集》及其补编中,摘取考论宋元学术的文字,分置于各案,以补脱略残缺。最后,据全氏《序录》,以《道命录》为底本,补撰卷96《元祐党案》、卷97《庆元党案》。又参考史传,补写黄、全二家所阙案中人传略,并就史实考订及校勘等,酌加必要按语于各案之中。

道光十七年春,冯云濠出资,将王、冯整理稿在浙东付刻。翌年夏,王梓材携新刻《宋元学案》印本进京呈何凌汉,何氏欣然作序。一年多后,何凌汉病故。二十二年春,英军肆虐浙东,冯氏书版毁于兵火。同年秋,何凌汉子绍基服阕入都,决意依王氏所呈印本重刊《宋元学案》,以完成其父遗志。王梓材应何绍基请,重加校勘。此时,何绍基在京中集资,于西城慈仁寺内隙地,营建顾亭林先生祠新成,即请王氏下榻其间。何氏且将所庋藏图书凡与《学案》有关者,移置祠内,供梓材查阅。所雇刻工,亦随居慈仁寺内。王梓材精心校勘,补脱正误,刻工则随校随刻,何绍基亦竭力襄事。至道光二十六年夏,重刊《宋元学案》告竣。在此次重校中,王梓材又成《宋元学案补遗》百卷,后以别本刊行。

[1] 王梓材、冯云濠:《宋元学案考略》,见《宋元学案》卷首。

[2] 王梓材、冯云濠:《宋元学案考略》,见《宋元学案》卷首。

[3] 黄直垕:《家藏宋元学案补本跋》,见《宋元学案》卷首。

[4] 王梓材、冯云濠:《宋元学案考略》,见《宋元学案》卷首。

[5] 王梓材、冯云濠:《校刊宋元学案条例》,见《宋元学案》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