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经筵讲学为文治攸关,素为帝王所重。清承明制,顺治九年定,每年春秋仲月,各举经筵一次。其后,经康熙、雍正二朝,历时数十年不改,遂成一代定制。高宗即位,一如其父祖,崇儒重道,阐学尊经,因而于经筵讲学尤为重视。乾隆五年八月,仲秋经筵讲毕,高宗曾面谕经筵讲官曰:
经筵之设,原欲敷宣经旨,以献箴规。朕观近日所进讲章,其间颂扬之辞多,而箴规之义少,殊非责难陈善,君臣咨儆一堂之意。盖人君临御天下,敷政宁人,岂能毫无阙失?正赖以古证今,献可替否,庶收经筵进讲之益。[1]
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御史吉梦熊专折奏议经筵事宜,高宗就此重申:
讲官系朕简用大员,经筵讲章本应自行撰拟,期副献纳论思之义。乃故事相沿,竟有由翰林院循例属稿者。朕于讲官呈本时,尚为研讨折衷,著为经、书二论,务在自抒心得。而侍案敷陈者,顾以成言诵习,聊为塞责,可乎?该御史所奏,实为近理,嗣后将此明著为令。[2]
足见,在清高宗的心目之中,经筵讲学断非虚应故事。因而对于讲官事前所进讲章,他皆认真斟酌,撰为经、书二论,以期自抒心得。尽管诚如他所自述,“帝王之学与儒者终异”[3],所以对于其经筵讲论,我们就不当如同学者论学般地去评判其是非。然而他在经筵讲坛上的讲论,实无异朝廷学术好尚的宣示。惟其如此,其影响又绝非任何学者之论学可以比拟。乾隆中叶以后,既然在庙堂之上,一国之君论学而屡屡立异朱子,辩难驳诘,唯我独尊,那么朝野官民起而效尤,唱别调于朱子,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就叫做“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值得指出的是,清高宗确立崇奖经学格局的过程,也正是他将专制皇权空前强化的过程。高宗初政,鉴于其父为政的刻核寡恩,倡导广开言路,政尚宽大。然而曾几何时,宽松政局已成过眼云烟。乾隆八年二月,翰林院编修杭世骏试时务策,因议及“内满而外汉”的时弊,惹怒高宗,竟遭革职。[4]以之为肇始,从乾隆十六年八月至二十一年正月,高宗大张文网,以对伪撰孙嘉淦奏稿案、王肇基献诗案、杨烟昭著书案、刘震宇《治平新策》案、胡中藻《坚磨生诗钞》案和朱思藻辑《四书》成语案等的穷究和严惩,宣告了宽大为政的终结和文化桎梏的形成。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清高宗选择崇奖经学、立异朱子的方式,把学术界导向穷经考古的狭路之中。
附录:乾隆朝经筵讲学一览
乾隆三年二月 《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尚书》“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时。”
乾隆三年八月 《论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尚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
乾隆四年二月 《孟子》“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隆四年八月 《论语》“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尚书》“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乾隆五年八月 《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尚书》“以义制事,以礼制心。”
乾隆六年二月 《中庸》“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尚书》“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
乾隆七年二月 《大学》“《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周易》“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乾隆七年八月 《论语》“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周易》“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乾隆八年二月 《论语》“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周易》“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
乾隆九年二月 《论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
乾隆九年八月 《论语》“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周易》“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乾隆十年三月 《论语》“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周易》“修辞立其诚。”
乾隆十一年二月 《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尚书》“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乾隆十一年八月 《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周易》“天施地生,其益无方。”
乾隆十二年二月 《论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周易》“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乾隆十四年二月 《论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周易》“上下交而其志同。”
乾隆十七年二月 《论语》“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尚书》“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乾隆十八年八月《论语》“视其所以”一章。
《周易》“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乾隆二十一年二月 《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尚书》“敕天之命,惟时惟几。”
乾隆二十三年二月 《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尚书》“思其艰以图其易,民乃宁。”
乾隆二十四年二月 《中庸》“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周易》“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乾隆二十五年二月 《论语》“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尚书》“其难其慎,惟和惟一。”
乾隆二十六年二月 《孟子》“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周易》“益通而巽,日进无疆。”
乾隆二十八年二月 《大学》“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周易》“咸速也,恒久也。”
乾隆二十九年二月 《论语》“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尚书》“屡省乃成。”
乾隆三十一年二月 《论语》“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尚书》“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
乾隆三十二年二月 《论语》“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周易》“日新之谓盛德。”
乾隆三十三年二月 《大学》“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尚书》“一日二日万几。”
乾隆三十四年二月 《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尚书》“钦哉,惟时亮天功。”
乾隆三十五年二月 《孟子》“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周易》“圣人养贤以及万民。”
乾隆三十七年二月 《中庸》“修道之谓教。”
《周易》“辅相天地之宜。”
乾隆三十八年二月 《大学》“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尚书》“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论语》“仁者先难而后获。”
《尚书》“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乾隆四十年二月 《大学》“日日新,又日新。”
《周易》“有孚惠我德。”
乾隆四十一年二月 《论语》“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尚书》“君子所其无逸。”
乾隆四十四年二月 《论语》“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周易》“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乾隆四十六年二月 《大学》“此之谓絜矩之道。”
《周易》“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
乾隆四十七年二月 《论语》“知者乐,仁者寿。”
《尚书》“在知人,在安民。”
乾隆四十八年二月 《中庸》“悠久所以成物也。”
《尚书》“惟臣钦若,惟民从义。”
乾隆五十一年二月 《论语》“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尚书》“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乾隆五十二年二月 《孟子》“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周易》“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
乾隆五十三年二月 《大学》“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尚书》“明作有功,惇大成裕。”
乾隆五十四年二月 《论语》“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乾隆五十五年二月 《中庸》“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隆五十六年二月 《论语》“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尚书》“允执其中。”
乾隆五十七年二月 《论语》“君子思不出其位。”
《周易》“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乾隆五十八年二月 《中庸》“至诚无息,不息则久。”
《尚书》“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
乾隆五十九年二月 《中庸》“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周易》“显诸仁,藏诸用。”
乾隆六十年二月 《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尚书》“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
[1] 《清高宗实录》卷125“乾隆五年八月甲寅”条。
[2] 《清高宗实录》卷605“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乙亥”条。
[3] 《清高宗实录》卷1106“乾隆四十五年五月戊子”条。
[4] 《清高宗实录》卷184“乾隆八年二月癸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