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范鄗鼎学行述略(1 / 1)

范鄗鼎,字汉铭,号彪西,学者称娄山先生,山西洪洞人。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享年80岁。

山右为理学之邦。明初,薛瑄倡朱子学于河东,影响有明一代理学甚钜。明末,辛全崛起晋中,近承薛瑄,远绍朱子,以所著《养心录》作育一方人才。鄗鼎祖弘嗣,字竹溪,父芸茂,字丹虹,俱及辛氏之门受学,理学传家,祖孙接武。芸茂孝友诚笃,尤能力行辛氏所教执敬之学,明亡不出,卒于家。鄗鼎自幼秉承庭训,服膺辛氏学说,步趋父祖,读《毛诗》,好《左传》,兼擅五经。顺治二年(1645年),以五经应试,翌年即名列副榜。八年(1651年),举乡试。十八年(1661年)春,在京应礼部试,本已中式,未待放榜,“抱病先归”[1]。康熙六年(1667年),成进士。十三年(1674年),以母老奏请终养,奉旨允行,从此养母不仕。

鄗鼎蛰居乡里,闭户不入城市,唯承父祖遗志,留意乡邦文献,辑刻嘉言懿行。早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鄗鼎读其祖所辑《三晋正学编》,即已渐悟:“人不为理学,将为何如人?文不为理学,将为何如文?”于是由辛氏学入门,进而究心濂、洛、关、闽诸先生学,“知淡八股而嗜理学”,“知主河津而辅余姚”。[2]终养之后,先以五经书院,继建希贤书院,设讲堂,置学田,聚徒讲学,课徒授业,“合举业、理学而一之”[3],以转移一方风气。

自康熙十四年(1675年)起,鄗鼎振兴一方儒学的努力引起山西地方当局重视。十七年,清廷诏举博学鸿儒,鄗鼎因之列名荐牍。他以终养为由,坚不就征,三上呈词重申“既列终养,不宜出仕”,断不可“破终养之例,行欺罔之私”,以“鼎一人而玷国典”。[4]一时儒林,取鄗鼎与陕西李颙、江西魏禧、浙江应谦并称,有“商山四皓”之比。

康熙十七年(1678年)以后,为表示对清廷崇儒重道国策的拥戴,顺应开馆纂修《明史》的需要,鄗鼎开始编撰《明儒理学备考》,以表彰明代理学诸儒学行。讫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主要精力多用于《明儒理学备考》、《广明儒理学备考》的纂辑之中。二书告成,自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起,又致力清初理学诸儒学行的表彰。其间,辑刻乡邦贤哲著述,董理大儒嘉言懿行,始终如一。据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夏《五经堂既刻书目》记,截至是年,鄗鼎辑刻图书计有《御制劝善要言》、《三晋语录》、《重订晋国垂棘》、《三晋诗选》、《薛文清读书全录》、《辛复元四书说》等,凡30余种,数以百卷之多。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圣祖西巡,在洪洞召见鄗鼎。鄗鼎进呈《明儒理学备考》、《广明儒理学备考》,并奏正结撰《国朝理学备考》,行将刻竣。圣祖为之欣然,赐手书“山林云鹤”四大字。年届耄耋,抱病著述,最终将鄗鼎晚年心血耗尽。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岁杪,补辑《国朝理学备考》费密学行资料搁笔,即于翌年溘然长逝。

鄗鼎一生,以振兴三晋儒学为职志,不别宗派,为光大理学,鞠躬尽瘁。故世之后,门人私谥文介先生,从祀乡贤。所著序记、书札、传状等,辑为《五经堂文集》刊行。《明儒理学备考》、《广明儒理学备考》及《国朝理学备考》,流传有清一代,至今犹为董理理学史者所重。

[1] 范鄗鼎:《五经堂文集》卷2《四书反身录序》。

[2] 范鄗鼎:《五经堂文集》卷2《李礼山达天祿序》。

[3] 范鄗鼎:《五经堂文集》卷2《寿平阳石太守序》。

[4] 范鄗鼎:《五经堂文集》卷1《辞荐举呈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