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字昆绳,号或庵,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人,生于顺治五年(1648年),卒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秋。[1]他早年以擅古文、通兵法著称,虽立意经世,但作幕南北,“羁穷落拓”[2],以致垂老而志不得伸。晚年投师颜元,潜心儒学,成为颜李学派的重要传人。
王源的先祖王玉,在明初的靖难之役中阵亡,后明成祖封赏从征将士,恩准子孙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王源父世德,明崇祯间世袭祖职,明亡,避地燕北,后弃家南下,只身流寓江淮。顺治十二年(1655年),王源随母亲及兄洁南下寻父。阖家刚在江苏宝应团聚,源母即于一年后病逝。从此,“父子兄弟,茕茕三人”[3],就地侨居下来。当时,流寓宝应的原明河南太康知县梁以樟,与王世德籍属同郡,共同的遭遇和志趣使他们在异乡结为患难之交。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梁王二人“喜酒尚义”[4],每当酒酣,论列古今,仰天呜咽,多见幽燕烈士遗风。迄于康熙四年(1665年)梁以樟逝世,王源兄弟二人一直师从求学。源兄洁,字汲公,长他11岁,“潜心理学,穷经史”[5],尤为梁以樟所喜。而王源年少,无意理学,“独嗜兵法”[6]。老师去世后,他除随父“任侠言兵”[7]之外,一如童年,“事兄为严师”[8],讲习古文。
青年时代的王源,“岸异多英气”[9],发为文章,纵横驰骋,无所拘囿。宝应地处大运河畔,水陆交通都很便利,一时南来北往的名士,凡志趣相投,多与源父世德交游。清初文坛,自钱谦益辞世,魏禧卓然巨擘。王源侍父待客,年未及二十,所写文章已为魏禧器重。康熙十年(1671年),魏禧北游扬州,王源专程携文送请审阅。尽管其中的《项籍论》当地文士交口称誉,但是魏禧却不予赞许。王源败兴而归,返家不久,接魏禧来信,告诫他:“处四达之地,易于交友阅事,而风气杂揉,虚美相熏,以之滑性长傲亦不为少。长才人当坚定以学问,学问在求实地,日见己所不足,则不进于古人不止。”[10]康熙十六年(1677年),魏禧旧地重游,王源再度拜谒。同样是一篇《项籍论》,几经琢磨,锤炼得章法不紊,行文老成,远非六年前气象。魏禧欣然命笔作序,奖掖王源文以经世的风尚。序中以东汉初的开国功臣耿弇和三国名帅周瑜相期许,指出:“吾老矣,而昆绳今不可为少,彼耿伯昭、周公瑾何人哉!”[11]
当时,三藩之乱,战火正炽。吴三桂陈兵湖南,妄图以军事实力相要挟,迫使年轻的康熙帝屈从于他割据一方的野心。王源对吴三桂的军事举措嗤之以鼻,他发挥了我国古代兵家“兵贵神速”的传统主张,认为:“兵至大捷之后,所恃者势也,非力也。乘势贵速,稍缓则势衰,势衰则敌之人心定而守固。吾之气竭,以战则不利,情见势屈,反受其败矣。”[12]因此在他看来,吴三桂一鼓作气,长驱中原,才是用兵的上策;顺长江东下,控制南京,据有富庶的江南,尚属中策。然而吴三桂却弃上、中二策不用,“徘徊荆襄,延日引月”,恰恰犯了兵家大忌。于是王源断言:“驽马恋栈,安知远图,必无事矣。”[13]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乱平。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王源离开江南,返回阔别30年的故乡。随着岁月的流逝,昔日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的宅第,早已物换星移。为了寻觅一个栖身的去处,王源抵京后,即把他父亲据亲身见闻所撰《崇祯遗录》一卷送呈明史馆。这时,天下名士荟萃京城,共修《明史》,朝廷大吏附庸风雅,竞相延揽文士于各自幕署。江南名士如万斯同、阎若璩、胡渭、顾祖禹、刘献廷等,都以幕客受聘于主持编纂《明史》的徐乾学、徐元文兄弟。王源也以自己的文学才能,跻身于徐元文幕,从此开始了他后半生的幕客生涯。
作幕京中,倏尔四易寒暑。四年来,王源与幕友刘献廷结为莫逆之交。他们时常在一起讨论“兵法、文章、典制,古今兴亡之故”,二人之间“意见之同,犹声赴响”。[14]二十八年(1689年),徐乾学招权纳贿,为副都御史许三礼弹劾,疏请还乡。翌年春,徐乾学离京,幕客纷纷偕同南下。随后,徐元文因乾学事牵连,相继去官回乡。当初,刘献廷曾利用在幕署供职的便利,购求遗书,抄录史料,打算约请万斯同、王源和另一幕友戴名世结伴南归,“为一代之业”。[15]后因财力不济,刘献廷孤身南归,王源等人依然留京作幕觅食。[16]
王源虽身为幕客,被迫周旋于高官显贵之间,但他却不甘寄人篱下,更不愿阿谀权贵,仰人鼻息。他服膺庄周和司马迁恢奇不拘的文章风格,景仰诸葛亮、郭子仪、李纲、李晟、于谦、王守仁等名垂史册的功业。在与幕友方苞、姜宸英论及立身旨趣时,他表示:“经纬如诸葛武侯、李伯纪、王伯安,功业如郭汾阳、李西平、于忠肃,文章如蒙庄、司马子长,庶几似之。”[17]然而,在严酷的现实中,王源的志向屡屡碰壁。由于志不得伸,惆怅满怀,他只好借酒排忧。每当大醉之后,一腔怨愤喷然涌出,或讥讽揶揄,或痛斥怒骂,富家贵人无不为他所粪土。这样一来,虽痛快一时,但却更加“与世参商”[18],幕主表面上礼重他,暗地里却摈斥不用。
为了摆脱困境,王源试图从科举入仕中去寻求出路。三十二年(1693年)秋,他在顺天乡试中一举成功,考中第四名。这时,他已经46岁了。但是,事情很不顺利,继他的兄嫂故世之后,这年冬天,移居天津不久的父亲又溘然长逝。清承明制,居父母丧的举人不能参加会试。这样,他便失去了在来年会试中进行角逐的机会。[19]迫于生计,在天津料理完丧事后,他又告别妻子儿女,南下江西,西入关中,北上京城,风尘仆仆,幕游四方。对这样的际遇,他百思而不得其解,只好归结为命运的摆布。他在此时致友人阎若璩的信中喟叹:“弟之不幸,不过欲数椽容膝,百亩供餐,足以闭户而无求,便可成其稽诵著述之志,乃谋之三十余年,终如河清难俟,岂非命邪!”[20]
三十九年(1700年)春,王源再次作了进入仕途的搏击,结果又因会试落第而被拒于门外。正当歧路徬徨,“生计茫然”[21]之际,他认识了河北蠡县来京会试的学者李塨。李塨是河北著名学者颜元的弟子,以所著《大学辨业》阐述和发挥师说,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学派。这一学派反对理学家的性理空谈,讲求“实习”、“实行”、“实用”的六艺实学,主张“程朱之道不熄,周孔之道不著”。[22]颜李学说反正统的批判色彩,激起王源的共鸣,使他同李塨一见如故。经过几个月的频繁接触,在仔细阅读《大学辨业》之后,他确认颜李学说“直接周、孔”,[23]决意师从颜元。这年冬天的一个夜晚,王源与李塨在京同榻就寝,已经夜阑人静,他却久久不能入睡。拂晓前,忽然他把熟睡的李塨唤醒,激动地倾诉:“吾知所归矣。吾自负有用古文必传世,然躬际太平,弢钤安事?文辞终属枝叶,非所以安身立命也。倩君价予执贽习斋。”[24]当时,正好顺天府尹钱晋兴办大兴、宛平义学各一所,聘请王源主持大兴义学讲席,拜师的事暂时搁置下来。翌年春,宛平义学停办,就读士子尽行转往大兴义学。由于学生增多,书舍难以容纳,经与义学所在地洪庄的主人商定,同意借地营建顺天书院。王源亲为操持,当年七月动工,5个月后,书院落成。康熙帝还亲笔题写了“广育群才”4个大字。按照王源的构想,书院将作为实践颜元学说的场所,试图引导学生由“学古圣经”入手,进而讲求经世实学,使它成为“造就人才之权舆,而推其意于天下”。[25]书院建成伊始,严酷的现实对王源的努力作了无情否定。由于在书院用地上出现争议,内大臣明珠出面干预,借口要聘用王源到幕署供职,强行对书院进行釜底抽薪。王源愤然离去,顺天书院仅昙花一现。
顺天书院的倒闭,并未动摇王源追求颜元学说的决心。四十二年(1703年)六月,他专程来到河北博野,经李塨介绍,向颜元正式拜师求学。颜元见他已56岁,无意再收为弟子,后经再三恳请,颜元便发问:“闻子知兵,其要云何?”王源答道:“源何足知兵要,但以为不过奇正而已。”颜元再问:“假以乌合数千使子治之,何法为先?”王源又答:“莫先束伍。”颜元欣喜异常,随即受了拜师礼,并告诫王源:“自今一洗诗文之习,实力圣学,斯道斯民之幸也。”[26]从这以后,王源以传播颜学为己任,弃绝会试,潜心儒学,揭开了他人生途程中的最后一页。
对于当时理学界有关朱熹、王守仁学说的是非之争,王源评价道:“近日考亭、阳明两派,分持门户,相争如水火。窃疑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然!程朱之笃学操修虽可法,而迂阔实不足以有为;阳明之经济虽无惭于道德,而学入于禅,未免天下诟病。”他指出,李塨的《大学辨业》,“尽辟两家,直追孔孟”;而颜元的《存学编》,更是“说透后儒之弊,直传尧、舜、周、孔之真”。因此王源认为,只有颜李学说才是应当大力提倡的“圣学”。[27]为此,他还给幕友方苞写了一封长信,详尽地阐述了颜李学说的基本主张,希望方苞并劝说戴名世作“同声相应”。针对方、戴二人倾向朱学的态度,王源在信中指出:“程、朱之学,源亦有所未尽服。其德行醇矣,学正矣,然高谈性命而不能有经纬天地之才。……静坐观道,非禅而何哉!又何怪其门人之入于禅,又何以独訾阳明之为禅哉!”他的结论是:“颜先生所以不可不归,而刚主之书不可不虚心读之,专力求之,反复观之,精详体之。而不得以世儒之成说自画,俗人之门户相持也。”[28]后来,王源又亲赴南京,在方苞寓所中,两人间展开了激烈的舌战。临别,他叹息道:“子终守迷,吾从此逝矣。使百世以下聪明杰魁之士,沉溺于无用之学而不返,是即程、朱之罪也。”[29]
以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平书》的竣稿为标志,王源完成了晚年由豪杰、文士向儒者的转变。这年春天,他携带《平书》手稿由北京抵达河北蠡县,送请挚友李塨审定。《平书》分为3卷10篇,就与国计民生攸关的众多问题,诸如建官、取士、制田、武备、财用等,进行了集中探讨。王源认为:“法至明而弊已极,尚可涂饰朽敝以为安哉?非尽毁其故而别为构,不可以为居;非尽弃其旧而别为规,不可以为治。”由此出发,他试图确立新的法度,“使民生遂,人才出,官方理,国日富,兵日强”。因此他直截了当地指出:“《平书》者,平天下之书也。”[30]两年后,王源应淮安知府姚陶的聘请,携家南下。在淮安幕署,他写下了自己的辞世作品《读易通言》。全书5卷,旨在驳斥朱熹《周易本义》引为依据的八卦“先天说”。王源指出,从陈抟到朱熹的“先天说”,“乱经蔑圣,误后学以至于今,数百年群然不知其为伪佛之贼吾道也”。[31]书成后,他于同年冬写信给李塨,重申颜元“程朱之道不熄,周孔之道不著”的主张,表示了对朱熹《易》说不妥协的批判态度。他说:“朱紫阳为陈、邵所惑,满腹先天学问,公然尊异端而倍孔子,阐邪说而乱圣经。……就《易》以论,伊川纵有不合,犹依傍孔子而为言,未尝敢将孔子之言辟倒,而别立一说以驾乎其上如朱氏也。”[32]
王源一生,豪迈不拘,“磊落英杰”,[33]数十年的作幕四方,历尽风霜,心力交瘁。到他晚年客居淮安时,虽然老骥伏枥,雄心犹在,但是无奈积劳成疾,友人李塨就《读易通言》的复信尚滞邮筒,他却已在默默地期待中赍志而殁。康熙五十年(1711年),戴名世因撰《南山集》、《孑遗录》触犯清廷忌讳下狱。王源生前,由于曾经为《孑遗录》作序,案情审理中因而受到牵连。后刑部结案时,以“已经物故,毋庸议”而幸免于祸。[34]雍正七年(1729年),李塨在河北蠡县建成道传祠,为表彰王源对颜李学说的传播,特于颜元神位前傍,“设王昆绳先生神位配享”。[35]王源一生所著,除《平书》、《读易通言》外,尚有《兵法要略》、《舆图指掌》、《前筹一得录》、《郃阳县志》等。由于他故世后无人整理收集,大多散佚。其中,《平书》幸为李塨以《平书订》刊行而得以保存。至于今天还能见到的《居业堂文集》,则是道光间王源孙女的曾孙管绳莱所辑,一则代远年湮,再则囿于闻见,王源生前的若干诗文、书札等,因散见于他人文集、年谱而未予辑录。此外,由于王源子兆符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中进士后,旋即病故绝嗣,迄今也未见有人纂辑王源年谱。
[1] 关于王源的生卒月日,迄未见有记载,仅《李恕谷先生年谱》作“昆绳庚寅秋弃世”。
[2] 戴名世:《戴名世集》卷5《送刘继庄还洞庭序》,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7页。
[3] 王源:《居业堂文集》卷18《先府君行实》。
[4] 王源:《居业堂文集》卷18《梁鹪林先生墓表》。
[5] 王源:《居业堂文集》卷18《先兄汲公处士行略》。
[6] 李塨:《恕谷后集》卷6《王子传》。
[7] 方苞:《方苞集》卷8《四君子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17页。
[8] 王源:《居业堂文集》卷18《先兄汲公处士行略》。
[9] 魏禧:《魏叔子文集》卷8《信芳斋文叙》。
[10] 魏禧:《魏叔子文集》卷7《与王汲公昆绳》。
[11] 魏禧:《魏叔子文集》卷8《信芳斋文叙》。
[12] 王源:《居业堂文集》卷9《贾诩论》。
[13] 李塨:《恕谷后集》卷6《王子传》。
[14] 李塨:《恕谷后集》卷6《王子传》、卷18《刘处士墓表》。
[15] 刘坊:《万季野先生行状》,见万斯同《石园文集》卷首。
[16] 关于王源在康熙二十九年前后的经历,《清史稿》卷480王源本传称:“昆山徐乾学开书局于洞庭山,招致天下名士,源与焉。”此说有误。据《居业堂文集》卷13《南游日记序》、卷18《先兄汲公处士行略》及方苞《四君子传》等文载,康熙二十九、三十年间,王源一直在北京,未随徐乾学南归。《清史稿》当是将参加洞庭山修书的王原误作王源。
[17] 王兆符:《望溪先生文集序》,见《方苞集》卷末《附录》。
[18] 方苞:《方苞集》卷8《四君子传》,第217页。
[19] 对于王源有否参加会试一事,《清史稿》王源本传持否定态度,记作:“或劝更应礼部试,谢曰:‘吾寄焉为谋生计,使无诟厉已耳。’”此说系据方苞《四君子传》随意引申,与事实不符。据《居业堂文集》卷7《与戴田有书》、卷8《与方灵皋》载,康熙三十九年、四十二年,他都参加了会试,四十二年落第后,始有绝意会试的打算。又据李塨《王子传》载,直到康熙四十八年,即王源逝世前一年,他才谢绝会试。
[20] 王源:《居业堂文集》卷7《与阎百诗书》。
[21] 王源:《居业堂文集》卷7《与戴田有书》。
[22] 颜元:《习斋记余》卷1《未坠集序》。
[23] 冯辰:《李恕谷先生年谱》卷3“四十二岁”条。
[24] 李塨:《恕谷后集》卷6《王子传》。
[25] 王源:《居业堂文集》卷19《顺天书院记》。
[26] 李塨:《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下“六十九岁”条。
[27] 王源:《居业堂文集》卷8《与婿梁仙来书》。
[28] 王源:《居业堂文集》卷8《与方灵皋》。
[29] 方苞:《方苞集》卷10《李刚主墓志铭》。
[30] 王源:《居业堂文集》卷12《平书序》。
[31] 王源:《居业堂文集》卷12《读易通言序》。
[32] 王源:《与李恕谷书》,见冯辰《李恕谷先生年谱》卷4“五十二岁”条。
[33] 万斯同:《石园文集》卷7《王中斋先生八旬寿序》。
[34] 佚名:《记桐城方戴两家书案》,见《戴名世集》卷末《附录》。
[35] 刘调赞:《道传祠记》,见《李恕谷先生年谱》卷5“七十一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