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蕺山学北传的重要途径(1 / 1)

倪元瓒,字献汝,浙江上虞人。其兄元璐,字玉汝,号鸿宝,崇祯间官至户部尚书,明亡,以身殉国,志节耿然。倪元璐少刘宗周15岁,于蕺山学术备极推崇。据蕺山子刘汋辑《刘子年谱录遗》记:

先生当党祸杜门,倪鸿宝以翰编归里,三谒先生,不见。复致书曰:“先生至清绝尘,大刚制物,动以孔孟之至贵,而为贲诸荆卞之所难。璐心服之,诚如七十子之于夫子也。”每于士大夫推尊不啻口,言及必曰刘先生云何。先是越之衿士无不信先生为真儒,而缙绅未尝不讪笑之。独鸿宝号于众曰:“刘念台今之朱元晦也。”于是始有信之而愿学者。自此,祁公彪佳、施公邦曜、章公正宸、熊公汝霖、何公弘仁,争以蓍蔡奉先生。

元瓒为元璐弟,受其兄影响,亦当在服膺蕺山学术诸后学之列。

仆燕右腐儒,衰迟漂泊,自鼎革以来,家于山岑水湄者若而年。自谓喘息余年,不填壑沟,尚欲策励耄耋,图报称穹苍于万一。年来求友于四方,而真实斯道者寥寥。荐馨南游,得良友为快。奏儿归,持手教,殊慰数年仰企。令兄先生以忠魂领袖一代,先生复以镛铎振教东南,真所谓凤翔天外,鹤唳云中。尚剥床蔑贞,独存硕果,向往实甚。暨读序笺《宗传》,儒释防维,佩教良多。此书原甲申寓水乡时成之,未及订正。迩复有《七子》一编,其中有欲请益者,路遥不能就正。念台先生所选,未得一卒业,想自有定见。若水寤寐有年,此心此理应不以南北海隔耳。[3]

虽然今日我们已无从读到倪元瓒的来书,但是从孙夏峰的回信中可见,正是元瓒来信把刘蕺山留有董理宋明理学遗著的消息告诉了孙夏峰,所以夏峰闻讯才会说“念台先生所选,未得一卒业”。

据《刘蕺山先生年谱》记,蕺山生前董理宋明理学,留有著述凡四种。一是《方逊志先生正学录》,成于天启四年;二是《皇明道统录》,成于天启七年;三是《圣学宗要》,成于崇祯七年;四是《阳明先生传信录》,成于崇祯十一年。刘蕺山认为,方孝孺“蚤师宋潜溪,接考亭正传,国朝理学当以公为称首”[4],故而于方氏学行多所表彰。结合稍后孙夏峰辑《五人传忠录》及所撰诸文考察,则此处之言“念台先生所选”,当指表彰方氏学行著述。惟其如此,我们在先前所引述的夏峰撰《五忠录引》和《黄石斋麟书抄序》,才会一再重申:“刘念台叙明理学,引方正学为首。”

之后,孙夏峰与倪献汝书札往复,历有年所。顺治十二年十一月,献汝遣族子前来随夏峰问学。翌年,夏峰再度致书献汝,据云:

《宗传》一书,迩在订正,于评笺中服足下大中至正之教,灯炤来兹。其波澜一柱(下缺——引者)。留附姜二滨转至,未审达否?近读黄石斋先生《大涤函书》,学不依经,语属开山,方正学之后一人。诗文中皈依君家昆仲,读至此段应求,不可向他人道也。[5]

信中,取黄石斋与方正学后先辉映,实足见蕺山学术北传之初对孙夏峰的深刻影响。在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夏峰信中提到的姜二滨,如同倪元瓒一样,也是此时将蕺山学术北传的重要功臣。

姜二滨,名希辙,号定庵,浙江余姚人。希辙为蕺山弟子,在蕺山诸后学中,若论同孙夏峰的交往,他应是开启先路的人。顺治九年,姜二滨由浙江温州教谕改任直隶元城知县。抵任之后,即拜谒过孙夏峰。十二年,二滨又修书请益,于是夏峰答书云:

前接光霁,极蒙延款。最是人所棘手时,独能脱然行所无事,该是元公、明道一流人。恨相隔远,山中筒寄未便,不谓学道君子,虚怀益甚,于悲天悯人之际,益切事贤友仁之思。仆即衰朽,何敢负此下问。

就是在这封信中,孙夏峰向姜二滨通报了倪献汝评笺《理学宗传》的消息,也谈到了新近辑录《七子》的情况,还随信过录有关资料请教。夏峰说:

仆生长北方,见囿一隅,少而有志,老无所成。年来与二三同人辑有《诸儒语录》一编,偶同人携之会稽,得倪献汝评定阐发,匡我不逮。继而念“宗传”二字,宁严勿滥,颜渊死而孔子之道不传,曾子外余不得与。又于众多人中,标《七子》另为一选。俱无刻本,路远不便寄去,各家之书俱在,谨录其姓名暨所评请教。[6]

由于刘蕺山遗著的迟迟不得结集刊行,因而清初蕺山学术的北传进展甚缓。迄于顺治十六年,传至孙夏峰手上的,仅是《人谱》一种而已。所以,一如前述,他在当年所撰《诸儒评》中,评蕺山学术只及《人谱》改过诸节。这样一个局面延续10余年,直到康熙六年,《理学宗传》定稿刊行,始得局部改善。这便是《学言》、《圣学宗要》、《古易抄义》诸书,继《人谱》之后,为孙夏峰列入刘蕺山主要著述目录。同时,《学言》、《古易抄义》中精要语,夏峰亦摘出13条,录入《理学宗传》中。其后数年,孙夏峰不断消化蕺山学术,进而融为我有,在弟子后学间倾心表彰。蕺山学术的北传进入了一个健实的发展阶段。康熙十二年五月,姜二滨遣其子尧千里问学,师从孙夏峰,并寄来刘蕺山遗著数种暨《易说》。至此,就对夏峰北学的影响而言,蕺山南学的北传遂告完成。

[1] 孙奇逢:《理学宗传》卷25《刘宗周》。

[2] 恽日初:《致董无休书》,转引自董玚《刘子全书抄述》,见《刘子全书》卷首。

[3] 孙奇逢:《日谱》卷6《寄倪献汝》。

[4] 刘汋等:《蕺山先生年谱》卷上“天启四年四十七岁”条。

[5] 孙奇逢:《日谱》卷8《寄倪献汝》。

[6] 孙奇逢:《夏峰先生集》卷7《答姜二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