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由乱而治的清初社会(1 / 1)

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的平定,两年之后台湾郑氏势力的回归,使清王朝确立了对全国的有效统治。从此,清廷采取多种有力措施,使业已恢复的经济迅速发展,清初社会遂由乱而治。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六十一年(1722年)的近40年间,虽然由于旷日持久的储位之争,引起了政治上的许多麻烦,为维护国家的统一,清廷还曾两度在西北和西藏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且局部的农民起义等也偶有发生。但是就全国范围而言,大体上可以说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出现了一个由安定趋向繁荣的局面。

随着生产的发展,国家日趋富足。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国库存银较之顺治末年成数百倍增长,达到4 000余万两。[6]由于国帑充裕,清廷一再蠲免地方赋税,一则旨在舒缓民力,再则亦可收藏富于民之效。康熙四十九年十月,清圣祖颁谕,普免天下钱粮,他宣布,全国各地应纳赋税,“自明年始,于三年以内,通免一周”[7]。五十一年二月,清廷更把作为封建国家重要财政来源的人口税冻结,明令:“将直隶各省见今征收钱粮册内,有名人丁,永为定数。嗣后所生人丁,免其加征钱粮。”[8]到康熙末、雍正初,全国耕地面积较之顺治末年成百万顷地增长,接近并逐渐超过明代万历年间的水平。与之相一致,此时的清王朝,国力强盛,威震四方。经过一连串的军事行动之后,清廷牢固地确立了对内外蒙古、新疆和西藏的统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至此大致奠定下来。

在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历史上,由康熙中叶开始出现的安定和繁荣局面,是自明代永乐年间以后200余年来所未曾有过的。它为其后雍正、乾隆年间国力的鼎盛,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旧史家曾于康熙一朝有过如下讴歌:“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9]“想望流连”云云,既多余,复可悲,自不足取,但是,清除其间所包含的腐朽气息之后,这样的评价与历史实际也相去未远。

[1] 《康熙起居注》“康熙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戊午”条。

[2] 《清圣祖实录》卷154“康熙三十一年二月辛巳”条。

[3] 《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八年三月二十六日癸巳”条。

[4] 《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八年正月二十三日辛卯”条。

[5] 《清圣祖圣训》卷33《治河一》。

[6] 《清圣祖实录》卷229“康熙四十六年五月戊寅”条。

[7] 《清圣祖实录》卷244“康熙四十九年十月甲子”条。

[8] 《清圣祖实录》卷249“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壬午”条。

[9] 《清史稿》卷8《圣祖本纪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