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17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估计(1 / 1)

清初的历史,乃至全部清王朝的兴衰史,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基础之上展开的?这是需要我们首先去加以解决的问题。

清王朝建立的17世纪中叶,无论在世界历史上,还是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不过,这种重要性的内涵,世界史与中国史却不尽一致。就世界范围而言,在西欧的一些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酝酿,到此时已经日趋壮大而足以同腐朽的封建制度相抗衡,并最终取得冲决封建经济网罗的胜利。以公元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为标志,开始了资本主义在西欧的胜利进军。这样的巨大历史变迁,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是空前的。从此,揭开了世界近代历史的第一页。但是,这丝毫不意味着世界各国在同一时期都迈入了近代社会的门槛。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相一致,它们各自的社会发展水平也不可能是同步的。当欧洲的历史翻开近代社会篇章的时候,古老的中国却依然被封建制度牢固地桎梏着,并没有提出迎接近代社会的历史课题。在当时西欧的历史舞台上,显示出扭转乾坤力量的,是新兴生产方式的代表者资产阶级。而在东方,左右当时中国历史命运的,仍旧是与封建宗法制扭结在一起的封建地主阶级及其国家机器。从17世纪20年代起,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农民大众,虽然他们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摧毁了旧的封建王朝,但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也不可能去否定这个王朝所据以建立的封建经济结构。恰恰相反,严酷的历史现实表明,作为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阶级,17世纪的中国农民大众,在争得生存下去的一点可能之后,他们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却被顽固的封建制度无情吞噬。其结果,便是他们沿着父祖生前的足迹,依旧回到以耕织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去,成为替新的封建王朝创造财富的基本力量。

在17世纪的中国社会成员构成中,同西欧迥然而异,这里不惟没有资产阶级的席位,而且也尚不具备产生资产阶级的历史条件。尔后的历史发展证明,直到之后两个世纪,中国资产阶级才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近数十年来,我国历史学界和经济学界的研究成果显示,尽管自明代中叶以后,在我国少数地区的某些手工行业中,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由于作为国民经济主要构成部分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低下,这就决定了手工行业中的这种萌芽是极其微弱的。退一步说,即使是如同某些同志所论证,在当时的农业生产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萌芽。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较之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经济,局部而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不过宛若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而已,步履艰危,随时存在倾覆的可能。在17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的社会动**所造成的经济凋敝中,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残殆尽,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足见,同样作为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西欧的17世纪是以资本主义的胜利进军来显示其历史特征的。而中国的17世纪不然,它所展示的则是一幅激剧动**的历史画卷。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孕育的微弱资本主义萌芽,土地兼并、赋役繁苛所造成的生产力大破坏,空前规模的农民大起义和随之而来的封建王朝更迭,旷日持久的国内战争,以及这一世纪最后20年间封建经济的复苏,所有这些都层次清晰地错落在画面上。这一幅历史画卷表明,在17世纪的中国,古老的封建社会虽然已经危机重重,但是它并没有走到尽头,它还具有使封建的自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活力。因此,17世纪中叶的中国社会并没有翻开近代历史的篇章,它依旧处在封建社会阶段,只是业已步入其晚期而已。我们不能违背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实际,用世界历史的分期来规定中国历史的分期,人为地把17世纪中叶的中国社会纳入世界近代社会的范畴。否则,我们不仅对清初学术历史价值的估计要出现偏差,而且对整个清代学术的历史评价都可能出现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