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1911年秋季进入金陵大学,曾经回家乡参与辛亥革命。回校复读以后,不仅学习刻苦勤奋,各科成绩名列前茅,而且关切时事,热心公益,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金大校报《金陵光》原先只有英文版。在他积极策动下,终于在1913年2月开始出中文版,并且在半年以后担任主笔。当时他还只是本科三年级学生,竟敢在中文版增办的“缓起”中尖锐地批评过去教会学校“醉心欧化、蔑视国文”的积弊,同时也提倡“借西学之长以济己之短”的办报方针。中文版《金陵光》办得生气勃勃,内容充实,颇受师生欢迎。
回顾早期大学校报,包括北京大学在内,学生担任主笔或编辑者甚多。我在海外多年,所见各大学校报,也有许多由学生经办,并且享有较大自主权利。这是值得我们作为参照的,当然也不必机械模仿。
我与华师校报可以说是相伴终生。我爱看校报,也经常主动为校报撰稿,主要是把校报作为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桥梁。通过校报可以捕捉大量学生信息,知道他们正在做什么,想什么;同时我也借校报向他们倾吐心声,这就是师生之间必要的思想交流。我以此为乐,而且乐此不疲。
我是华师校报的历史见证人之一。眼看复刊千期以来,校报由小到大,由单薄到充实,由呆板到活泼,感到由衷的欣慰。特别是校报刊载了学生许多才华横溢、青春鲜活的诗文,有些已经深深记在我的脑海。
但是,综观近年校报,也不免增添若干忧虑。校报的篇幅越来越大,这本来是好事;但是越来越向“官方”大报看齐,却不免削弱了大学校报的本色。大学就是大学,不是政府机关;校报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并且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如果把校报办成主要是政府文件、领导讲话的“官报”,那就与作为独立教化实体的大学身份很不相称。根据现今的宣传体制,我们一时还很难让学生自己办校报或以学生为主导办校报。但是从办报理念来说,更多体现“以学生为本”,更多吸纳学生的活力,更多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意见,在风格上也更多地符合青年学生的爱好口味,我想还是有很大改进空间的。
什么时候,听见有更多的学生说:“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校报”,我将会从梦中笑醒。是所至愿,即以此作为复刊千期的赠(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