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3岁前后的独立教育:从自食其力到独立人格(1 / 1)

如果说孩子9岁前后的关键教育是严慈相济的规则教育、劳逸结合的情绪教育和自食其力的独立教育,那么,这些教育在13岁前后的孩子那里则聚拢为比较彻底的独立生活,尤其是独立自学。13岁前后的三个关键教育是:第一,精神独立,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第二,学会自学,鼓励孩子以课外自学的方式走在老师的前面,让孩子学会“超前”学习。第三,设计自己喜欢的职业并尝试“职业生涯规划”。

1.孩子在13岁前后一定处于“急风暴雨期”吗

13岁前后既是孩子“青春勃发”的年龄,也是孩子“精神断乳”、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而走向独立的年龄。孩子渴望独立,但又不得不受父母的控制,于是,他们开始伺机报复。如果他们的渴望得不到父母或老师的理解,如果他们在父母、老师、同伴那里无法获得足够的快乐感与成就感,他们会以厌学、逃学、辍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反叛和反抗。在父母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他们似乎一夜之间忽然成为令父母头疼的“不听话”的孩子。

当孩子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不惜与父母对抗、反叛,这就提示:孩子的第三个关键年龄已经来临。这是成长的信号和秘密。

13岁前后的孩子普遍反传统,反规范,争个性,追求另类和与众不同。他们会让自己的发型与衣服和父辈保持差异。这个时候,父母也不要对孩子的叛逆耿耿于怀。如果孩子在13岁的时候喜欢弗洛斯特的诗句:“两条路在树林里分岔,我选择走人少的那一条”,这很正常,不要担心,几年之后,他很可能会选择走人多的那一条。

这个年龄的孩子精力充沛,智慧的灵光初现,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感觉自己无所不能,却又容易陷入微不足道、无能为力的无助状态。他们渴望发出声音却又处处受制于权威和长者,这使他们时常在内心深处发动反叛和对抗的演习,他们的身上充满“无产阶级革命”的**。

13岁前后的孩子“不听话”并不是坏事。“不听话”是孩子的理性发展到了需要发出声音的时候,那是“理性的狡计”和“理性的捣乱”。如果孩子到了应该独立的年龄却依然对父母“言听计从”而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那倒是更令人头疼的更大的问题。可是,如果13岁前后的孩子的“不听话”不是因为“理性的捣乱”而是因为不适应主流的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的“胡闹”,那么,这个孩子的成长就会出现严重的障碍。父母会为此感到痛苦,孩子也会陷入“成长之痛”。

13岁前后是孩子心理和身体“变形”的关键期,是孩子“化蛹为蝶”的关键年龄。孩子的身体的成长速度加快,身高和体重似乎在一夜之间突然增加、上涨。男孩和女孩在这个阶段一般会出现第二性征。男孩会越来越像男子汉,开始长出胡须和喉结;女孩会越来越像淑女,嗓音越来越圆润、体型越来越柔美。急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也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既显得精力充沛又比较脆弱、情绪化,容易感觉疲劳,总觉得睡不够。

这是一个让父母感到紧张的时段。可是,父母能够做的,除了谨慎地为孩子提供适合这个年龄特征的教育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预先为这个年龄的发展做好准备。因为,孩子在13岁前后的发展状态,是孩子在3岁之前和9岁之前两个关键年龄所建立起来的成长习惯的延续。

2.如何陪伴13岁前后的孩子:从权威型父母到民主型父母

在孩子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放任型父母,不要对孩子构成太多的控制和干涉;在孩子9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权威型父母,让孩子因权威而建立规则意识;在孩子1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民主型父母,让孩子独立思考、亲自决策。

父母最好经常邀请13岁前后的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参与家务劳动,参与破损的玩具、家具或衣物的修理或修补,不让孩子成为可有可无的旁观者。

让孩子在参与家庭决策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心和责任感,让孩子成为独立思考的、有主见的人。有修养的父母是“伏尔泰主义者”:“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从孩子出生的那天就开始跟孩子讲道理,耐心地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要指望打骂孩子就能够让孩子学会服从。杀鸡给猴看的结果是,猴子也学会了杀鸡。

有修养的父母总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已经开始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声音。如果家里购买家具,要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要以为孩子不懂事。孩子对世界一直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孩子的看法和“大人”的看法不一样。有修养的父母是那些习惯于征求孩子意见的人,这样的父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意见很重要。如果孩子从小就有机会参与“家庭计划”和“家庭决策”的商谈,他从小就有机会在家里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会积累经验,形成主见。他将知道如何凭自己的头脑,做出自己的决策。

家庭教育中的管理形态,类似整个人类社会的管理形态:人类社会最初显示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后来进入等级制和专制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然后进入比较自由的民主社会。最好让9岁前后的孩子接受比较严格的管理。严格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形成习惯,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管是为了不管。”在孩子13岁前后,父母逐步做孩子的朋友。有效的教育是先严后松,无效的教育是先松后严。如果在孩子9岁前后纵容孩子,而在孩子13岁前后严格要求孩子,会遭到孩子的强力反抗。给青春期的孩子定规则是最危险的事情。

13岁前后的孩子开始积累自己的秘密。秘密是人成长、成熟的标志。如果孩子有心事,他不想告诉父母,父母最好不要逼迫孩子把他的秘密说出来。如果孩子生气了,冲进他的房间,“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那么,父母最好不要赶过去,逼着孩子把门打开。父母要学会等待,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己冷静下来。[1]

13岁前后的孩子开始留意自己身体的变化,也因此开始观察身边的同性与异性的身体的变化。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关注的结果导致他们开始所谓“恋爱”。如果孩子暗恋某个异性,请不要嘲笑他。“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苏格拉底语)人的一生充满了大量的暗恋。

父母最好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逐步由自理生活习惯发展为自学习惯。自学是让孩子在学校不掉队的唯一可靠的办法。孩子进入学校之后,无论学校的老师多么优秀,他都无法控制孩子上课的发呆、开小差。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只在于:孩子发呆、开小差之后,如何让孩子跟上“集体教学”的进度,不让孩子掉队。认真听讲的孩子偶尔成绩好,认真自学的孩子永远成绩好。保守的教育重视“复习”,进步的教育重视“预习”。复习是孩子跟着老师走,预习是孩子自己往前走。

更重要的是,有劳动习惯的孩子会形成“自学”的习惯和路径。每一个父母都忐忑不安地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适应学校生活,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能够努力学习。可是,如果家长在孩子没有形成自食其力的生活习惯和自学习惯之前就把孩子贸然送进了学校,孩子就很可能无法适应学校生活。一个从来不知道自食其力为何物的孩子,突然被抛进了学校,他就处于“成长的危险”之中。

孩子处于“成长的危险”之中并不意味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没有尽到责任。无论教师多么优秀,在一个超过40人甚至60人的大班教学中,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具体的学生。虽然教师是教育孩子的专业人员,但也不能对教师期望太高。虽然学校可以提出“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2],但在超过40人甚至60人的大班教学中,教师只能“集体教学”。尽管教师在“集体教学”中尽可能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进展,但教师很难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学。在这种齐步走的“集体教学”中,孩子“开小差”、“掉队”是正常的事情。成人们总是警告孩子要“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可是,任何人在听课、开会的过程中都容易走神、发呆。人不是机器,只要是人,他就会有自己的想法,他会在听课、开会的过程中忽然偏离主题,想入非非。

问题不在于如何控制孩子上课的发呆、开小差,问题在于:孩子发呆、开小差之后,如何让孩子跟上“集体教学”的进度,不让孩子掉队。

教师可以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在课后为那些上课开小差的跟不上进度的孩子提供额外的个别化教学或个别化辅导。可是,如果班级里掉队的学生太多,即使教师个人愿意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在课后为孩子提供额外的辅导,教师个人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中国教育界一直在寻找解决“集体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学生掉队的问题,所能找到的比较有效的办法是:让孩子学会自学。

让孩子“学会自学”当然是教师的责任。中国的课程改革提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口号,可是,仅仅依靠教师,仅仅依靠学校,真的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吗?

有些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了自学,不过,总是有孩子在学校一直没有找到自学的感觉。他们听不懂教师的讲课,可是还必须坐在教室里一动不动。没有欢乐,也没有尊严,他们孤独地坐在教室里,除了差生和差生之间相互安慰之外,没有人关注他们,也没有人尊重他们。他们有时渴望得到关注,他们故意捣乱,以便引起同学和老师的注意,于是他们成了学校里的“问题学生”、“坏学生”。

家长可以请求学校里的老师尽可能多地关注孩子,家长甚至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愤怒。但是,家长不得不考虑一个事实:教室里有那么多学生,教师不可能为所有学生提供具体的个别化教学。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处于“成长的危险”之中,家长唯一能够做的事情是:亲自为孩子提供家庭教育,让他入学之前有足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以便应对漫长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学校生活;并在孩子入学之后,与学校教师组成“教育同盟”,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

如果孩子已经建立“自食其力”的生活习惯,他就可以顺势而下,由自食其力的生活习惯发展出自食其力的自学习惯。孩子一旦有了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他的学习就不成问题。

为了让孩子养成自食其力的习惯,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尝试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并不要求学生对自己未来将从事的职业有详细的、稳定的设计,因为整个人生和社会充满了大量不确定性的因素,绝对的职业规划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职业生涯规划”意味着:

第一,引导孩子从小建立“长大之后我想做……”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志向。职业规划和人生志向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有“好坏”之别。好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志向是自食其力的、既实现个人价值又满足社会需要的;坏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志向显示出某种对物质的依赖或对人的依附关系而较少显示出独立人格。

第二,要引导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或某几个职业有真实的、比较完整的了解和理解。了解和理解的标准是: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该职业的操作程序、操作技术,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该职业有哪些艰难与欢乐。为了让孩子对某职业有真实的了解和理解,家长可以推动孩子研究该职业的历史、该职业的内部分工和种类,也可以推动孩子进入职业的现场实地考察或实习体验。为了让孩子对该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喜爱”或“崇拜”该职业领域的某个或某几个“业界名人”,鼓励孩子阅读相关的传记,通过传记性的“个人生活史”来体验该职业的艰辛与欢乐。此外,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把自己喜欢的某个或某几个职业和自己正在学习的某个学科(指中小学)联系起来,不仅引导孩子理解中小学的某个学科和社会的某个或某些职业的对应关系或相关性,而且引导孩子理解自己喜欢的某种职业与高等院校或职业中学的某个专业的对应关系或相关性。至少,家长需要引导孩子理解自己喜欢的某种职业与高等院校或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的对应关系或相关性,让孩子不至于将来在面对“高考志愿”或“中考志愿”时茫然无绪、手足无措、方寸大乱。

第三,除了让孩子从小建立“长大之后我想做……”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志向,除了让孩子了解和理解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或某几个职业,家长还需要引导孩子“认识你自己”。让孩子“认识你自己”的最好方式不是整天陷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玄思之中,认识自己最好的方式是引导孩子尝试加入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或某几个“学生社团”,从小从事社区服务或社会实践,在实习、实践的亲身体验中逐步建立自己的生活情趣和职业倾向。

若家长真实地让孩子“生活在自己的梦想中”(职业生涯规划),那么,孩子将会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一旦“生活在自己的梦想中”(职业生涯规划),孩子将不仅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会激发出内在的创造潜能,训练自己的实践能力。所谓知识、创造性思维或实践能力,是孩子建立了强大的生活情趣和人生志向之后的副产品。

3.如何改掉13岁前后的孩子身上的坏毛病

一般而言,孩子长到13岁,整个“早期教育”差不多就已经完成。甚至可以认为,孩子长到13岁,整个“教育”就已经完成了。如果孩子成长顺利,13岁之后,孩子不需要再接受父母的教育,他自己会往前走,父母只需要站在孩子的后面,看着孩子走向远方。如果孩子成长不顺利,13岁之后,孩子也不需要接受父母的教育,因为他会反感父母的一切说辞。对于13岁的孩子来说,父母的话即便是正确的,也是令人讨厌的。13岁前后的孩子会说:你讲的话都是对的,但你讲话的那个样子很令人讨厌。[3]

如果孩子在13岁之前还没有学会过“有情趣”的生活和“劳动创造”的生活,如果孩子在13岁之前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那么,孩子在13岁之后,就几乎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

9岁前后的劳动叫“劳动创造”,如果孩子在9岁前后还没有形成劳动习惯和自理生活的责任感,那么,13岁之后,孩子就无法形成劳动习惯和自理生活的责任感。如果孩子在9岁前后已经形成了劳动习惯和自理生活的责任感,那么,他的劳动就显示为“劳动创造”。主动劳动叫做“劳动创造”,被动劳动叫做“劳动改造”。如果孩子在9岁前后还没有形成“劳动创造”的习惯,那么,在13岁之后,他必须接受“劳动改造”。

13岁前后是“教育终结”的年龄。这不是说13岁之后的孩子不需要接受教育,而是说,13岁前后的孩子会自己教育自己。孩子在13岁前后如果没有形成自理生活的习惯和自学习惯,那么,父母和老师也还是需要为孩子提供帮助。不过,对于那些在13岁前后还没有形成自理生活的习惯和自学习惯的孩子来说,他需要的已经不是教育,而是“治疗”。

若孩子在13岁前后养成了坏习惯,比如出现所谓“网瘾”现象、所谓“早恋”现象,则最好走出家庭,道法自然。比如,陪伴孩子一起远足,去某个遥远的地方旅游,去某个远方的亲戚家比较长时间地“探亲”(另一种意义上的home stay),去原始森林,接受森林治疗、阳光治疗、海洋治疗、沙滩治疗、暴雪治疗、睡眠治疗。当然,更重要的是游戏治疗和作品治疗。作品治疗就是让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某个领域获得关注、集中的发展,让孩子过有成就感、有尊严的生活。

既然是“治疗”,就说明孩子已经成为“问题儿童”。对于这些问题儿童来说,父母和教师需要做的事情首先不是教育,更不是教训,需要的只是理解和尊重。父母必须尊重孩子过去的经历,而且,问题儿童的孩子之所以成为问题儿童,往往与父母相关。很可能,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不在孩子的身边。

需要为不同经历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治疗的办法。

对于那些懒散的宅男或宅女,可以为他们提供“独立生存”的机会,给孩子两周或更长一些的时间,让孩子参与“体验艰苦的环境,训练独立生存能力”的夏令营活动或类似“变形计”那样的“home stay”(但不能把这样的活动做成“旅游”或“休闲度假”)。对于从来不知道“生活的艰辛”、从来不知道“感恩”的孩子来说,最好让他们暂时离开家庭,参与短期的艰苦生活的体验活动。孩子一旦离开家庭超过一周或更长一些的时间,他们对父母的爱,对生活的责任,会有新的感受和领悟。

对于那些拒绝上学的孩子来说,可以考虑比较极端的方式:让孩子暂时休学,断绝他的一切经济支持,让他独立谋生半年或一年。这需要父母有足够的勇气给孩子这样的经历与体验。

对有些不珍惜生活、完全没有责任感的孩子,可以考虑让他暂时离开父母,到艰苦的地方。让孩子在艰苦的地方体验他人的苦难,让他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让他面对他人的苦难,也让他为苦难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孩子在帮助他人时会体验无能为力的尴尬和痛苦。孩子想帮助他人又力所不能及、无能为力,由此会激发他的“自强欲望”,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负责任地成长,以便将来能够帮助更多的人。

2006年,湖南卫视制作了一系列有关孩子成长问题的节目——《变形计》。家长从中可以体察孩子在13岁前后的“教育的终结”和“成长治疗”的可能。这个电视节目提出了两个问题:孩子为什么拒绝学校?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父母在一起?孩子的妈妈很痛苦,她说:“我在非常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他不愿意和我们在一起是什么原因。我在这里也正在寻找。”这个电视节目提示的答案是:如果孩子从小被送到了“乡下外婆家”,那里成为孩子“嬉戏的天堂”,如果外婆对孙子有求必应,让他常常在小镇上泡网吧,那么,这个孩子无法适应学校的主流生活。[4]

父母一旦放弃了亲自对孩子的陪伴,若孩子染上了某些“不良习惯”而又错过了教育孩子的关键年龄,那么,父母将很难使孩子发生改变。父母的陪伴之所以重要,那是因为父母在家庭所营造的环境构成了孩子的后天遗传。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两个“遗传”:一个是先天遗传;一个是后天塑造。孩子出生之后,父母的责任是让孩子接受较好的“后天塑造”。重视“后天塑造”,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合成长的家庭环境,把家庭环境的重要性提到类似“遗传”的高度。

[1] 这个观点来自张文质老师的讲课。

[2] 2002年1月美国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口号,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相关的法令。

[3] 这个观点来自张文质老师的讲课。

[4] 详见湖南卫视2006年电视节目《变形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