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
在叶圣陶94年的生命历程中,对于语文教育的贡献可谓贯穿其一生,无怪有人说不读叶圣陶无以教语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摘编》,以及他对于语文教材的编写和制定等,都是其对语文教育贡献的具体表现。
1949年,叶圣陶在主持拟定《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时,首先提出来“语文”这一名称。他解释说:“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13]叶圣陶指出“语文”这门功课就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口头说的是“语”,笔下写的是“文”。
叶圣陶“为语文”的一生首先表现为编撰中小学教科书,对语文教材进行改革。早在1915年,叶圣陶在尚公小学执教时就为商务印书馆编撰小学国文课本。当时各学校的教材各行其是:“或有不用课本,专事选读者;或者拘泥课本,顺次讲诵者。一则漫无范围,恐失其之滥;一则执成不化,恐失其之死。”[14]叶圣陶“鉴此二弊,将课本斟酌活用”,采用教科书,但不拘泥于教科书,再自选一些文章充实教科书,这可以看做叶圣陶改革语文教育的最初尝试。来到甪直中学后,他自编国文课本,用语体文做教材,这在当时一律用文言教学的背景下,无疑是一次大胆的革新,叶圣陶因此成为我国白话文使用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五四运动时期,叶圣陶站在时代的前列,提出一系列语文教材改革的主张:“小学语文教材宜纯用语体”,“教材或由搜集,或由创作”,“力避艰古而近口说”[15]。长期的教学经验和编写教科书的实践,使叶圣陶关于编撰语文教材的思想日臻成熟。1931~1949年,叶圣陶应邀至上海开明书店从事教材的编辑和出版工作,期间他与夏丏尊合写了《国文百八课》等小学、初中、高中课本,成为当时语文教材的范本,《国文百八课》和《初中国文教本》的编辑思想和体例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叶圣陶始终抱着试验和改革的态度,“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对语文教材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除了编撰语文教材外,叶圣陶还创作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叶圣陶一贯关注儿童的成长,他认为“小孩是将来的人,他们尤其需要诗”,因此写作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歌,成为叶圣陶创作儿童文学的第一步。早在1920~1921年间,叶圣陶就创作了《拜菩萨》《成功的喜悦》《小鱼》《两个孩子》和《损害》等多篇小诗,既教育儿童,又提醒成人关注儿童教育问题。从1921年冬天起,叶圣陶又开始致力于童话的创作,出版了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鲁迅先生评价为:“给中国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1931年出版了第二部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之后,又写作了《聪明的野牛》《鸟言兽语》《冥世别》等童话,还创作了《蜜蜂》《风浪》等童话歌剧。叶圣陶用他充满“爱”“善”“纯洁”的语言,为天真无邪的孩子描绘出一个美妙的世界,让他们的心灵获得陶冶,永远保持纯洁无瑕的本性。
叶圣陶一生为人真诚质朴,厌恶浮名虚名,以哗众取宠为耻。20世纪40年代初,叶圣陶曾应四川某大学聘请,担任教授。当时他已在多所大学教书,又是知名作家,可叶圣陶到校后,在经历栏中只写了四个字——“小学教师”,不仅因为叶圣陶不炫耀自己,更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小学教师”是一个光荣的称号,是一项光荣的事业。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圣陶身上兼而有之。”叶圣陶在为人和事业上的言传身教,永远是后来者的楷模。
附录
叶圣陶和中国的新教育是有缘的,此后,他虽则不再把教师作为主要的职业,但所编所辑,也大都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而且他的大部分小说的创作,都以这十几年的教师生涯为生活的源泉,可视为中国新文学中最典型的校园小说,教育小说。可以说,正是这十几年的教师生涯,架起了教育家的叶圣陶与文学家的叶圣陶两位一体的桥梁。
——刘增人:《叶圣陶传》
叶圣陶先生为人,具有强烈博大的同情心,我不知道他一生帮助过多少人。张载的《西铭》中说:“民,吾同胞。”对于所有贫穷困苦,遭遇不幸的人,他又加上一句:“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我每次读《西铭》都要联想到叶先生。我认为叶先生的道德修养,正达到这样崇高境界。
——向锦江:《追思叶圣陶先生》
[1] 《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2卷,89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2] 《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2卷,94页。
[3]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37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 《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2卷,95页。
[5] 《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2卷,95页。
[6] 同上书,96页。
[7]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37页。
[8] 《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2卷,101页。
[9] 参见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20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0] 《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2卷,156页。
[11] 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花萼与三叶》,序,3页,北京,三联书店,1983。
[12] 《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2卷,106页。
[13] 《叶圣陶集》第25卷,33~34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14] 《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2卷,123页。
[15] 同上书,1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