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力救国”到“教育救国”(1 / 1)

我当时立志要改革我们的中国人,但是我并非要练陆军、海军同外国相周旋。我以为改造国民的方法,就是办教育。

——张伯苓:《基督教与爱国》

张伯苓出生于天津一个穷塾师家庭。祖辈经商,曾是当地殷实富庶之家,但由于祖父英年早逝,父亲又不事生产,很快家道中落,生计难以维系。到张伯苓幼时,家中已无钱延聘教师,他只得到同族人的家塾中就读,后来又进入一家义学塾馆学习。贫寒的家境使张伯苓常常受到有钱人家子弟的讥笑和白眼,幼小的心灵便感受到世态的炎凉。但是张伯苓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下定决心勤奋学习。义学的教学粗疏浅近,仅够开蒙,却没有机会进一步研习深奥的经传。因此,上完义学之后,科举仕途无门的张伯苓报考了在当时并非“正途”的北洋水师学堂,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北洋水师学堂是李鸿章为培养海军人才而建立的学校。从沉闷的塾馆进入新式的学堂,张伯苓像换了一个天地一般,立刻被深深吸引。几何、英语、天文、代数等新式的课程,让张伯苓学习了较为全面的近代科学知识;散发时代气息的西方文化令张伯苓大开眼界,开始了解世界大势;学校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目的和注重实用知识的学风,为他后来改革传统教育提供了最初的启发;帝国主义对天津的侵略,让他对民族危亡有了最直接、最强烈的体会。张伯苓开始变得深沉起来,思索眼前发生的一切。他立志投身海军行列,亲手驾驶战舰,为祖国抵御列强的侵略。

然而,现实总是无情而残酷的,正当张伯苓准备到海军毕业实习时,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了,名噪一时的北洋海军竟不堪一击,几乎全军覆灭。与此同时,北京城内依然歌舞升平,忙于为慈禧太后操办“万寿庆典”,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已是不争的事实。张伯苓时刻关心战争的局势,北洋海军战败的消息令他百思不得其解。此后,他来到通济舰实习,他看到在官兵中弥漫着萎靡腐化的空气,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士兵都抱着吃粮当差的思想混日子。亲眼目睹的现实重创着张伯苓的心灵,动摇了他对清朝海军的信心。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中国已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面对瓜分狂潮,上层统治者卑躬屈膝,下层民众麻木不仁。“哀莫大于心死”,张伯苓“武力救国”的梦想彻底破灭了。1898年,清政府从日军手中接收刘公岛、威海卫,再拱手让于英国。作为通济舰上的清兵,张伯苓亲眼目睹了“国帜三易”那屈辱的一幕,内心悲愤交加:“海军救不了中国!”“自强之道,端在教育。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及苓将终身从事教育之救国志愿,即肇始于此时。”[2]

从“武力救国”梦想的破灭,到“教育救国”信念的确立,张伯苓自觉顺应时代和民族的要求,毅然完成人生角色的转变。从此,这位年轻的海军军官脱下军服,换上长衫,拿起教鞭,以一个教育先行者的姿态出现在中国近代教育的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