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1 / 1)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陶行知:《陶行知论德育》

抗日战争爆发后,陶行知看到因战争失去父母或家庭的难童中有一些人有绘画、音乐的天赋,却因战乱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觉得十分可惜,心痛不已。1939年7月20日,经过多方努力,陶行知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凤凰山古圣寺,创办了一所难童学校——育才学校,“在于培养人才之幼苗,使得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而且能够发展”[7]。学校对学生不收取学费和生活费,因而有人问陶行知:“你何必背着石头过河呢?”陶行知说:“我背的不是石头,是爱人。”陶行知因而被称为“穷孩子的保姆”。

育才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在战争的烽火里流离失所、孤苦伶仃的难童,少部分是当地穷苦人家的孩子,他们来到育才读书,都十分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学校的经费大都靠募捐和陶行知的稿酬而来,虽然困难重重,但陶行知仍竭力维持,并且将学校办得有声有色。陶行知继续开展“生活即教育”,重视儿童的参与和创造力的培养,将学生按特殊能力和兴趣分别编入音乐、戏剧、绘画、文学、社会和自然组,并且聘请了当时著名的专家学者任教,其中许多人都是到校义务任课、作讲演或讲座。在这座沉寂数百年的古刹,随处可闻琅琅书声、幽幽琴音。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于1941年冬和1944年秋,两次应邀到育才学校讲学。在他写的一篇文章《记古圣寺》中谈到他讲学时发现了育才的奇迹:“十几岁的孩子,能够在座谈会上面谈时局,从国内到国际,从政治到军事,明如指掌;能够写出文学的创作;能够自编剧本,自己导演;能够自己作曲、作歌;能够写生、速写;能够画出星宿的图谱。”[8]

陶行知作为老师,将中国传统的“教授法”改为“教学法”,提倡教育不是教师的一味灌输,并且希望学生能养成每天反省的习惯。陶行知要求学生每天要做到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此外,在他眼里,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民主和平等,反对教师体罚、讽刺学生,针对那些无视学生创造力甚至用粗暴手段压制学生创造力的教师,他愤慨地抨击道:“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9]

陶行知认为:为人师者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作风。“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先生与青年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10]因而,陶行知十分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育才学校校园里,陶行知看到一名学生用泥块砸同学,当即上前制止,让同学放学后到校长室。当陶行知来到校长室时,这位叫王友的学生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既惊讶又感动,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正是这样真诚平等的态度,使陶行知赢得了所有学生的由衷爱戴,使他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

1946年,这位满口南京口音的陶先生因过度劳累,在上海逝世。陶行知一生躬身研究,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六百多万字的教育遗著,包括《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陶行知自决意投身平民教育起,一直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为办学倾其所有。他以捧着一颗心来的姿态,以一个读书人的方式希望挽救这危难的国家。陶行知曾说,自己梦想能建设一个纯净的校园,学校是师生以集体的力量去创造的健康的堡垒、艺术的环境、生活的园地、学术的气候和真善美的人格。这就是他所追求的学校教育的诗境。今天,陶行知所奉献的乡村教育面临着新时代的课题,对中国而言,仍然任重而道远。

附录

陶行知先生一生光明磊落。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位亲密战友……他不避艰难险阻,不顾敌人威胁利诱,不计个人得失安危,为中华民族民主革命和人民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邓颖超:《纪念陶行知先生九十诞辰大会开会词》

他有儒家的风度,墨家的慈爱,基督耶稣的精神,法家的严肃。他是自古以来哲人的全体。

——翦伯赞在晓庄公葬陶行知典礼上的讲话

陶博士并不仅仅属于中国,而是属于世界的……在美国,大家都知道陶博士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美]华莱士(美国前副总统):《纪念陶行知博士》

[1] 陶行知:《共和精义》,参见《陶行知全集》第1卷,189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 陶行知:《行知书信集》,28页,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3] 参见刘继兴:《民国大腕》,211页,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

[4] 原载《乡教丛讯》,第1卷第3期。

[5] 《陶行知全集》第2卷,10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6] 参见《中华教育界》,第20卷第5期。

[7] 陶行知:《育才学校创办旨趣》,参见《陶行知教育文集》,477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8] 翦伯赞:《学海心潮》,39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9] 参见《生活教育丛刊》,1948年第1辑。

[10] 李继星:《现代学校管理与制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44页,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