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1 / 1)

陶行知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不能抹去的一个名字,是千千万万民众眼中的“人民教育家”。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生怀着教育救国的宏愿;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践家,正如他为自己所改的名字“行知”二字;他是一个“不安分”的知识分子,为乡村教育四处奔走。在我们当今这个时代,当远大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人格追求渐渐离很多人远去时,我们越发怀念历史上如陶行知这样热烈的理想主义者,这样怀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人。陶行知以他跨越千山万水的豪情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中国教育开辟了一条不同以往的道路。

1891年,陶行知出生在安徽歙县王墩源村,原名陶文濬。在这个徽商兴起的徽州城里,他的祖辈几代务农,躬耕自食。由于家境贫寒,陶行知无力入私塾求学,幸得一位邻村的私塾先生赏识,视其天资聪颖,必有作为,将他招到私塾免费读书。到11岁时,陶行知又因家庭贫困而被迫辍学,只好回家一边务农一边自学。但家境的清贫并没有消磨陶行知求学的意志。年少时因家贫而间断的读书时光,让他更加发愤刻苦。1906年,陶行知得以进入崇一学堂就学,在这个教会学校他得到了系统的教育,广泛的课程设置增长了他的见识,开阔了他的眼界。1914年,陶行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后在师友资助下留学美国,在伊利诺伊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又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回国后,陶行知以毕生精力投身于对旧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平民教育的新路径。从20世纪20年代起,他抱着救国救民之心,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运动。他是最早广泛提倡妇女也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人,也是第一个开办乡村幼儿园的人。陶行知先后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山海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等。他在不懈的实践中探索适合中国的教育之路。今天,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仍有广泛影响。同时,他也是20世纪被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