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当益壮的热忱(1 / 1)

数学家谈数学教育改革,不能只从培养数学家的角度来看问题。一万人口中顶多有一两个数学家,不能用数学家的要求来指导中小学数学教学。我们常常以自己如何走上数学道路的经验来判断是非,那是不全面的。

——吴文俊:《数学教育不能从培养数学家的要求出发》

1946年之后,吴文俊就进入高校当了大学老师,一头扎进了数学研究的汪洋大海。时至今日已六十余年。可以说,这六十几年里他一直站在数学学科的最前沿,是中国数学事业发展的领跑者。然而,对于那方曾经站过的三尺讲台,对于关系重大的基础数学教育,他不仅从未忘怀,而且还以他那高度的热情时刻关注着它的发展。

从身份定位来说,吴文俊是一位科学家、数学家,但在他的心目中,教育始终是第一位的,是高于科学的。在2002年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节目中,吴文俊这样谈及科学与教育的关系:科教兴国,主要是教育,科学是其次,科学是教育的后果,应该是这样。教育应该放在科学之上,科学当然重要。现在有一些不太正常的,老是盯住诺贝尔奖金不放,这个想法不对。教育上去了、科学上去了,诺贝尔奖金一批一批地出来,你急什么呢?教育没有上去、科学没有上去,这个叫做舍本逐末。这样睿智深邃的见解,体现了教育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不能不让人信服。

具体到基础数学教育,吴文俊也有着自己的理念,尤其是对现在中小学方兴未艾的奥数培训,他更赞成同是数学家的丘成桐的观点,认为“参加数学竞赛获奖是很可贵的,但是不能过分重视。因为它不能代表一名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3]。丘成桐曾在相关媒体上发表过这样的言论:“奥数在中国陷入一种盲从状态,事实上它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性学习。小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没有任何研究性思维,他们往往随周围潮流、家长期盼而陷入被动学习。中国的奥数教学现状是学校滥竽充数,学习方法太片面,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学生系统学习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多方面的,不应当过分功利。”

实际上,吴文俊不仅在理念上重视教育,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力量。早在1993年,74岁的吴文俊就参加了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召集的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研讨会。在会上,他与各方专家充分讨论中学数学改革的问题,认为“中学数学教育的改革要积极,也要慎重,而且建议一定要经过试验,而且首先要在教师中进行试验。因为它牵涉面很大:全国有两亿中、小学生,他们的数学素质如何,直接会影响未来世纪的国家建设”[4]。对于中学数学的几何课程改革,吴文俊尤其关心。他不赞成中学的几何必须是一个公理系统,而是认为“中学几何课上,讲公理不如讲原理,例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就是一个原理。我们选择若干个原理,将几何内容串起来,比公理系统要好”。鉴于计算器的出现对数学教学的改变,吴文俊还提出中学里“对数”的地位应当重新估计。

此外,吴文俊于1998年主编的《中国数学史大系》,从史的角度介绍了中国数学事业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其中有许多经典实例被不同版本的中小学数学教材引用,这对普及中小学生的中国数学史知识,提高数学学习兴趣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五四的风云岁月到今日的繁华盛世,吴文俊已走过92年的生命旅程。可以说,他既是中国数学界一座永远高耸的丰碑,也是红烛园里一根默默燃烧的蜡烛。当我们今天面对这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人时,“福如东海水长流,寿比南山松不老”是我们表达尊崇和祝福的最好方式。

附录

天资聪慧,有数学天赋,望关照。

——陈省身,载马磊:《解读吴文俊》,《今日中国》(CHINA TODAY),2003年第5期

[1] 张志辉等:《大智为师——吴文俊先生访谈录》,《科学文化评论》,第5卷第5期。

[2] 柯琳娟:《吴文俊传》,34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3] 王莉萍:《一位大科学家的人生态度——记著名数学家吴文俊》,《科学新闻》,2006年第20期。

[4] 吴文俊:《数学教育不能从培养数学家的要求出发》,本文是1993年2月23日作者在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召集的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研讨会上的发言,由华东师大张奠宙教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