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我也没停止过学习……我现在每天学习时间还比你们多。我每天晚上八点开始,这是我的学习时间,不到凌晨两点我是不停止学习的……
——钱伟长在某大学演讲语录
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一个具有国学功底、创办新学的贫穷的诗书家庭。“祖父是晚清秀才,终身不得志,靠教私塾为生。在钱伟长出生之前,仅及中年的祖父就在贫困中不幸去世了,而父亲和四叔都还只是十五六岁的少年,便继承了教书的衣钵。先是在本村创办了钱氏私立又新小学,后来又在**口镇的鸿模小学任教。”[1]这样清贫的教育世家培养了钱伟长刻苦自励、胸怀坦**的做人品质。“融乐的家庭及长辈的楷模,启迪着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懂得要洁身自好,刻苦自励,胸怀坦**,积极求知,安贫正派。在进入正规学校前,就得到家庭教育的良好培养。”[2]
钱伟长在《八十自述》中对自己的小学和初中教育情况是这样描述的:“5岁入学,随叔父从读各小学,先后在**口镇鸿模小学和无锡荣巷公益学校就读。在北伐后,曾入无锡国学专修科随唐文治国学大师学习近一年,后随父亲进入无锡县初中。一年半后,以殿军末榜考入省立苏州高中。在这段时间内,军阀战乱连年,经常停学逃难,或失学在家,十一年的小学、初中,真正上学时间还不到五年。国文、历史是家庭自学的,数学没有学过四则题,平面几何只学过不到一学期,立体几何和三角根本没有学过,小学代数也只是一知半解,初中物理是初三的课,我从来没有上过初三,外语也没有学过,也没有小学和初中的文凭。”[3]在苏州中学,他的文史成绩名列前茅,数学、物理、生物、英语却因以前没有学过,成绩很不好。面对困难,钱伟长没有退缩,他有一种不服输、不畏缩的劲儿。他白天听老师讲课,晚上熄灯后还自学两三个小时。别的同学用一分的劲儿,他用十分的劲儿。幸运的是,钱伟长在此遇见了一位良师——数学老师严晓帆。进高中的第一年,发生了一件令他毕生难忘的事。一天严先生在黑板上出了一道数学难题,让学生上去演算,教室里一片沉寂,无人应答。钱伟长试算良久,自告奋勇地说:“严老师,我还没解出来,但是我试试看。”在老师赞许的目光下,他上了台,但演算了十多分钟,一事无成,终于败下阵来。教室里响起了一片非议声。他不甘心地向老师要求:“这道题留给我课外做行吗?”严先生同意了。晚自习时,他冥思苦索了几个小时,直到自修室熄灯仍不得要领,正在这时,严老师把他带到了教师宿舍,不仅启发他战胜这道难题,而且告诉了他学习数理化的正确方法。从此,严晓帆老师给予钱伟长额外的辅导,允许钱伟长到他的办公室一起在灯下夜读,正是严先生扶持这位未来的科学家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那时,钱伟长偏爱文科,同时也对自然科学逐步产生了兴趣。有一次,他突发奇想:如果把文学历史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不是很好吗?经过无数个日夜细心查证、积累、分析、整理,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科学论文《春秋战国十七日食考》。这位17岁少年的习作虽然写得稚嫩,却有理有据、令人折服,被老师作为范文加以展览,还获得了江苏省颁高中奖。这对于钱伟长的刻苦钻研精神无疑是一种奖励和鞭策。最终,在他的刻苦努力下,18岁那年,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4]
从钱伟长的自述中,可以看出他的中小学教育虽是不完整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段教育过程没有任何意义。实际上,恰恰相反,这段经历磨炼了钱伟长自强不息的意志和追求知识的决心。如同他的学生,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周哲玮教授所说:“你可以看到他不断在补课,从来不是按我们所谓的科班出身、按部就班这样培养出来的。但是,在所有的这些过程里,他每次都能战胜困难,每次都能赶上,每次都能成为强者。因此也就培养出钱伟长先生非常强烈的自信心,培养出他一辈子的自强不息,一辈子不安于现状,一直要进步、要改革。”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无恶不作,烧杀抢掠。平津陷入危机,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组,命名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转移长沙。钱伟长因没有南下的学费,便在天津耀华中学谋得一个物理教师的职位,暂渡难关。这段宝贵的中学任教经历为他以后的大学教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