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循循然善诱人(1 / 1)

学生要守之以弘毅,持之以贞固,秉忠直之气,为士民之倡,切勿行违忠直,驱逐声势,同流而合污。

——陈垣:《辅仁大学年刊》创刊号

韩愈在《师说》中开篇明义地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陈垣先生则用自己的躬亲示范完美诠释了现代“师者”的概念,不但要“传道受业解惑”,还须“循循然善诱人”。

启功是陈垣先生一手培养起来的国学大师。启功原是一个中学都没毕业的青年,因为文章和书画得到了陈垣的赏识,被陈垣推荐进入辅仁大学的美术系,还与陈垣一起教授辅仁的“大一国文”课。陈垣很喜欢这个年轻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亲切地称启功为“小孩”。陈垣先生循循善诱,教导他如何教书、读书、做学问,给启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何教书?启功回忆陈垣曾说:

一、教一班中学生与在私塾屋里教几个小孩不同,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

二、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许讥诮学生。

三、以鼓励夸奖为主。不好的学生,包括淘气的或成绩不好的,都要尽力找他们一小点好处,加以夸奖。

四、不要发脾气。你发一次,即使有效,以后再有更坏的事情发生,又怎么发更大的脾气?万一发了脾气之后无效,又怎么下场?你还年轻,但在讲台上即是师表,要取得学生的佩服。

五、教一课书要把这一课的各方面都预备到,设想学生会问什么。陈老师还多次说过,自己研究几个月的一项结果,有时并不够一堂时间讲的。

六、批改作业,不要多改,多改了不如你替他作一篇。改多了他们也不看,要改重要的关键处。

七、要有教课日记。自己和学生有某些优缺点,都记下来,包括作业中的问题记下以备比较。

八、发作业时,要举例讲解。缺点尽量在堂下个别谈;缺点改好了,有所进步的,尽量在堂上表扬。

九、要疏通课堂空气,你总站在台上,学生总在台下听着,成了套子。学生打呵欠,或者在抄别人的作业,或看小说,你讲得多么用力也是白费。不但作业课要在学生座位行间走走,讲课时,写了板书之后也可下台看看。既回头看看自己板书的效果如何,也看看学生会记不会记。有不会写的或写了错字的,在他们座位上给他们指点,对于被指点的人,会有较深的印象。旁边的人也会感觉兴趣,不怕来问了。[3]

这些“上课须知”,陈垣向启功反复说明,唯恐听不明,记不住。启功的这段回忆,犹如一幅温暖的父亲教子图,把一个谆谆教导、循循善诱的师者形象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为了感谢陈垣的栽培之恩,陈垣逝世后,启功筹款在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金”(“励耘书屋”是陈垣书屋的名字)。在“捐献书”中,启功是这样说的,“我从21岁起,得识陈垣先生,从那时,受到陈老师的教导,直到陈老师去世,经历近四十年。老师不但教导有关学术的知识,做学问的门径,以至处世做人的道理,恩谊之深,是用简单语言无法评述的。……想到筹划一笔奖学助学基金,定时赠给学习研究以至教学有卓越成果和需要资助的同学们、同志们,借此绵延陈老师的教泽,为祖国的科学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或可以报恩师于万一”。名师高足两代生辉,启功的义举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充分体现了尊师重教的精神。

师者是渺小的,三尺讲台,粉笔板擦,可能是人生最主要的舞台和道具;师者却又是伟大的,桃李满园,香飘万里,其教书育人的精神可以永远地流传下去。

1971年,91岁的陈垣离世,留下了他不舍的学生和家人。去世以后,他将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包括4万多册线装书、清代学人手稿和字画一千多件(其中董其昌的字画一二十件),稿费4万元……此时,离1951年毛泽东在国宴上向人介绍“这是陈垣先生,读书很多,是我们国家的国宝”,相差正好20年。

附录

近二十年来,国人内感民族文化之衰颓,外感世界思潮之激**,其论史之作,渐能脱除清代经师之旧染,有以合于今日史学之真谛,而新会陈援庵先生之书尤为中外学人所推服。

——陈寅恪:《元西域人华化考序》

伯氏(指伯希和)在平四月,遍见故国遗老及当代胜流,而少所许可,乃心悦诚服,矢口不移,必以执事(指陈垣)为首屈一指。

[1] 陈垣:《从事教育六十年》(未发表),参见陈志超:《陈垣与历史教学》,《历史教学》,1980年第10期。

[2] 那志良:《忆吾师援庵先生》,参见《纪念陈垣校长诞生110周年学术论文集》,359~361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 启功:《夫子循循然善诱人——陈垣先生诞生百年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