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精神忠实的捍卫者(1 / 1)

教育是给人带一副有光的眼镜,能明白观察;不是给人穿一件锦绣的衣服,在人前夸耀。未受教育的人,是近视眼,没有明白的认识,远大的视力;受了教育,就是近视眼带了一付近视镜,眼光变了,可以看明清楚远大。

——胡适:《学生与社会》

胡适是新教育的“助产士”与“催生婆”,同时也是新教育精神忠实的捍卫者。他高举“教育独立”的大旗,反抗与挣脱当时宗教和政治两股势力对教育的干涉与侵害。

胡适认为教育的真谛不仅在于传授知识与文化,更在于认识真理、追求真理、传播真理,并为自己所认识到的真理而奋斗。

在胡适看来,教育的真正成功是培养出不因循守旧、阿时附俗的个性或特性。所以当有人对教育失去了信心,高喊“教育破产”时,胡适却大声疾呼“教育破产的救济方法还是教育”[16]。

胡适相信教育应该独立,尽量少受政治风潮的波动,受政府三天两头更替的影响。因此他呼唤大学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有独立的管理机构,有独立的管理制度。

1917年,胡适还提议在北大实行类似于欧美大学教授会的“教授治校”制度。5年后他在纪念北大校庆24周年时说到“教授治校”的好处。他认为使北大从校长、学长独裁制变为“教授治校”制,最大的功效在于增加教员对于学校的兴趣与情谊,同时利用多方面的才智,使学校的基础稳固,不致因校长或学长的动摇而动摇全体。说到北大的发展,胡适仍动情地回忆起蔡元培先生的好处来:一是真正提倡学术自由的精神;二是不独揽大权,充分尊重教授会的意见。因此教育的独立若先从此处着手,循序渐进,待大环境之改善,最终独立而获自由,虽不是指日可待,但也绝非遥遥无期。

胡适是公认的教育界领袖之一,他对教育之重视,几乎贯穿于他的一生。胡适的教育理念,还关涉体育、音乐、读书、学生的修养与择业、教育家传记、书院史料等。他对中国现代教育的贡献,是无论如何都不容小觑的。他在各个时期对教育的奔走呼吁,既存教育救国之心,也是他对西方理论尤其是杜威的一些先进教育理念认同的结果。他认为教育是接受人类遗产的必要途径,是人类文明积累和传递的重要环节,是立国之本,也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基础。这既是他本人读书治学的经验,也是遍观民国社会弊端后所开的药方。

附录

他回国后,即请到北大任教授,胡君真是“旧学深邃”而且“新知深沉”的一个人。所以,一方面与沈尹默、兼士兄弟、钱玄同、马幼渔、刘半农诸君以新方法整理国故,一方面整理英文系。因胡君之介绍而请到的好教员颇不少。

——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胡适之先生的了不起之处,便是他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但是经过五十年之考验,他既未流于偏激,亦未落伍。始终一贯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开风气之先,据杏坛之首;实事求是,表率群伦,把我们古老的文明,导向现代化之路。熟读近百年中国文化史,群贤互比,我还是觉得胡老师是当代第一人!

——唐德刚:《胡适杂忆》

严格的说,胡适的贡献是把中国从原有封闭的一种传统中,带到一个现代世界上。也可以说,他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现代化和学术现代化,做了明确的指示。

——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

[1] 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1905年11月,为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东京8000余名中国留日学生罢课抗议,3000余名留日学生退学回国。1906年2月,留学生中的姚洪业、孙镜清等多方奔走,募集经费,在上海筹办起了中国公学。

[2] 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1卷,93~9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卷九,566页,长沙,岳麓书社,2000。

[4] 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教育卷》,3页,北京,中华书局,1998。原载于《留美学生年报》第三年本,1914年1月出版。

[5] 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教育卷》,9~11页。

[6] 杨亮功:《胡适之先生与中国公学》,《传记文学》,第2卷第2期。

[7] 胡明:《胡适传论》,68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8] 凌宇:《沈从文》,101页,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

[9] 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教育卷》,24页。原文题为《国立大学之重要》,收入《藏晖室札记》卷九,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39。

[10] 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2卷,473~47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1] 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12卷,435~43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原载于《北京大学日刊》,1920年9月18日,题为《胡适之先生演讲词》;又载于《晨报副刊》,1920年9月23日,改为今题。

[12] 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12卷,436页。

[13] 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教育卷》,227页。原文题为《致蔡元培》。

[14] 参见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252~253页,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15] 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2卷,164页。原文题为《〈国语讲习所同学录〉序》,载《新教育》,1921年2月,第3卷第1期。

[16] 欧阳哲生编:《胡适学术文化随笔》,74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原文载于《国闻周报》,1934年8月27日,第11卷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