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忠实。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黄炎培座右铭
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在家乡办川沙小学时,因为学堂经费极其困难,他不取分文薪水。在任职浦东中学校长期间,当时一般校长的月薪是100银元,黄炎培却支付自己40银元,只能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后来他用筹募来的经费为中华职业教育社建造了公用大楼,自己仍住在一所小楼的厢房里。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他作诗抒怀:“老来鬻字是何因,不讳言贫为疗贫。伤廉苟取诚惭愧,食力佣书亦苦辛。”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这完全是出自对职教事业的热忱。1948年12月14日,他在给友人回信中说:“弟对职业教育,确信为能解决人类间种种问题之最扼要办法。若一行做吏,势须抛弃半途,实违夙愿。”新中国成立后,72岁高龄的黄炎培欣然出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和财经委员会委员。他说:“现在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不应该不做,我现在是做事,是为人民做事,不是为个人做官。”[14]
黄炎培坚持以爱的精神指导自己的言行。“天赋我以知,更赋我以爱。有生而爱其身,因生生相倚,而爱其家,爱其族,爱其国。知物我之平等与一体,而爱一切物。大哉生也,善者爱也。”[15]但他不是一个无原则的泛爱主义者,“予打击者以打击兮,与汝偕亡;以赤血卫国兮,与日星增光”[16]。黄炎培就是这样凭着一颗赤忱的爱心,冒着种种风险,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他开创的职业教育事业。“从推翻满清之役起,经过倒袁运动、五四运动,直到人民革命,每一事变,都能认清是非,向着群众路线尽力地配合,尽力地援助,发展成功。”[17]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附录
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串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
——孙起孟1988年11月6日的题词
自黄、庄二氏大声一提倡,全国教育界观念为之一大变。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
我早年目睹了民族的灾难和国家的耻辱,受先父黄炎培的熏陶,积极投身于救国洪流,在这期间我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在父亲的影响下,我通过接触马列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逐步有了认识,感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从此,我对党执著追求,终身不悔。
——黄大能:《先父黄炎培指引我走上革命路》
[1] 王华斌:《黄炎培传》,37页,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
[2] 同上书,47页。
[3] 王华斌:《黄炎培传》,72页。
[4] 王华斌:《黄炎培传》,100页。
[5] 田正平、李笑贤编:《黄炎培教育论著选》,前言,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6] 田正平、李笑贤编:《黄炎培教育论著选》,5页。
[7] 同上书,205页。
[8] 《黄炎培教育文集》第1卷,226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9] 萧伟俐:《黄炎培的黄氏教育法》,《半月选读》,2010年第11期。
[10] 田正平、李笑贤编:《黄炎培教育论著选》,269页。
[11] 《黄炎培教育文选》,169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12] 同上书,201~202页。
[13] 高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与实验》,《教育研究》,1998年第5期。
[14] 萧伟俐:《黄炎培“不为个人做官”》,《刊授党校》,2010年第5期。
[15] 《黄炎培教育文集》第3卷,378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16] 《黄炎培诗集》,235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17] 田正平、李笑贤编:《黄炎培教育论著选》,4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