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师范学校,还要发展师范教育(1 / 1)

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要当教师,这是对国家、对人民极其有利的事业。我希望同学们加强对师范教育的认识,对自己在师范学校学习要更加感到光荣。你们在这里做学生,学习期满以后你们要去做先生。要做先生的人,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而且要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

——邓颖超:《在河北女师成立八十周年庆典上讲话》

邓颖超十分关心国家的教育事业,不仅鼓励身边的人从事教育事业,而且牵挂着祖国的师范教育。

周恩来有个侄女叫周秉德,打小聪明好学。一个周末,周秉德像往常一样,来西花厅看望伯伯和七妈。一番说笑后,周秉德提到了自己的学业,原来她已经以优异的成绩初中毕业了,究竟应该继续读高中,然后出国留学,还是报考中等师范专科学校,去做农村小学教师?尚未成年的小秉德有些犹豫了。邓颖超听了立即表示:“好呀,和我一样呀!我原来也是做教师的。”在饭桌上,七妈邓颖超鼓励小秉德:“我16岁就当老师了,做老师非常有意义,现在国家又这么需要。”得到了七妈的支持,周秉德毅然报考了师范学校。此后不久,秉德去中南海找儿时的伙伴玩耍,看到了毛主席。主席坐在石凳子上向她打招呼,亲切地询问:“你现在上的什么学校啊?”“北京师范学校。”没想到主席和七妈的反应完全一致:“那好啊,我也是学师范出身的,女孩子干吗非得学工业呢?学师范、学医挺好么!以后我让李敏、李讷也去学师范。”[7]几年之后,李敏果然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周秉德毕业后被分配到离城20里外的第三中心小学,当上了“孩子王”。

著名粤剧演员红线女1955年从香港回到内地,她身体不好,邓颖超常去看她,要她安心养病。红线女的外甥女正在和家里闹情绪。原来她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校安排她从事教师工作,她却不乐意,索性跑回了家。红线女对邓颖超说了这件事,邓颖超说:“请她来吧,我和她谈谈。”红线女带着姐姐和外甥女来见邓颖超,谈话中邓颖超语重心长地对这位女学生说:“我一直认为,最崇高的职业是教师。如果没有教师,你怎么学到知识,学到本领?如果大家都不愿当教师,以后的年轻人怎能学到建设祖国的知识和本领?”年轻的女大学生听了邓颖超的话,毕业后自愿到艰苦的郊区中学做了一名人民教师。

邓颖超对母校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十分怀念。1986年3月,邓颖超收到了河北师范大学校长李梦醒的信和《河北师范大学简史》(初稿)。信中说河北师大的前身是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是邓大姐的母校,请邓大姐审阅校史中有关直隶第一女师的部分,并邀请她参加河北师大成立80周年校庆。校庆时,邓颖超准时来到石家庄,她对前来迎接的李校长说:“我非常感谢你给我写了信,送来了校史材料,使我找到了母校。这次来是以老校友的身份参加母校校庆,这是我多年的愿望啊!”邓颖超关心地问:“学生毕业后愿不愿意当教师?”李校长说,入学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愿当教师,经过教育,大多数学生愿意做教师工作了。李校长想请邓大姐在校庆会上讲话,邓颖超认真地说:“我是想讲讲的,你们看我讲些什么好呢?”李校长说:“最好请大姐作有关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的指示。”邓颖超连忙摆手:“别说什么指示不指示了。中央同志很关心并多次谈到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的发展问题,我想讲话的中心是要学生安心做教育工作。”

邓颖超在热烈的掌声中开始了讲话:“我作为师大的一名校友,觉得非常荣幸。我这次是专程赶来参加母校校庆的,这是我多年的愿望……过去人们不太重视师范教育,我们现在重视师范学校,还要发展师范教育。”她勉励在校的学生:“你们今天在校的学生,重点是要学习如何去当老师。你们是国家培养的最有希望的人才的一部分。我们培养人才,首先要有教育人才。师范学校是培养教育人才的。虽然你们现在还是学生,但你们要常常想到你们将为人之师,是老师呀!老师的岗位既艰巨又光荣,老师的称号既崇高又神圣,你们必须认真、刻苦地学会怎么当好一名合格的老师。”[8]同学们认真地聆听着这亲切而郑重的话语,做教师的决心更坚定了。

晚年的邓颖超曾在办公桌的台历上写下了自己喜爱的诗句:“春天过后不是秋,何必为年龄发愁?你的生命要和人民事业结合起来,白发就上不了你的头。”邓颖超把自己的生命和教育事业结合到了一起,是人们亲切的“邓大姐”“邓妈妈”“邓奶奶”。心碑重于言碑,她对祖国教育事业的影响刻印在我们的心里。

附录

您一生作为,是妇女,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妇女们引以为骄傲的典范……您像周恩来总理一样,也是广闻博识、明达而又虚怀若谷。

——斯里兰卡前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怀念邓颖超大姐》

邓大姐你走吧!在天上,有与你音容间隔十六年的周总理在张开两臂欢迎你,在人间有不同年龄、不同肤色的千千万万的要追求学习你的榜样的人民,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跟在你后面努力奔走!

——冰心:《痛悼邓颖超大姐》

[1] 参见金凤:《邓颖超传》,5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参见夏丽莺:《七十三年的深情——邓颖超与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北京党史》,1996年第1期。

[3] 同上。

[4] 金凤:《邓颖超传》,248页。

[5] 参见金凤:《邓颖超传》,336~339页。

[6] 邓颖超:《振奋精神,为四化建设献计出力》,参见《邓颖超文集》,35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 李虹等:《周恩来和邓颖超》,69~70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8] 参见金凤:《邓颖超传》,896~8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