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孩子,就是关心未来啊!我们的事业,总要孩子们一代代继承下去!
——邓颖超:《我们对于孩子和母亲的态度》
“关心孩子就是关心未来”,这是邓颖超的信念,她一生都把心血倾注在妇女和儿童教育培养的工作上。不管是出国访问还是考察国内工作,每到一地她总是挤出时间看望那里的少年儿童。1939年,她陪同周恩来去苏联治病,特地到国际儿童院看望中国的孩子们;去厦门考察,她顾不上休息便来到厦门华侨幼儿园,勉励小朋友们;本是要到上海休养,一听说附近有一所盲校,她立即去看望失明的孩子们,称赞他们的坚强;她曾专程到天津南开中学,看望南开的师生们,赞扬南开师生提倡的“一主三自精神”。
在重庆红岩村工作时,南方局的青年同志一对对结婚了,年轻的爸爸、妈妈又要工作、学习,又要照顾孩子,非常辛苦。邓颖超采取互助合作的办法,把孩子们集中起来,办了托儿互助组,妈妈们轮流看管孩子。托儿所的工作人员不懂幼儿教育,邓颖超告诉她们要了解和研究儿童的心理,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不同性格和特点进行教育,还送给她们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的书籍,让她们学习。她还很关心孩子们的营养,送给托儿所一本营养学的书,为孩子们订出每周的食谱,并把国际友人送给周恩来和她的营养品统统送给托儿所病弱的孩子。
红岩村的年轻爸爸、妈妈没有经验,对孩子大体有两种倾向:一是放任自流,一是过分溺爱。邓颖超了解情况后,和托儿所的同志一起召开家长座谈会,给家长做思想工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的模仿性是很大的,父母应当做孩子们的模范。从小要教育孩子明白事理,让他们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我们共产党人的子女要有很好的品格,将来进到社会里都能顾全集体的利益,热爱公共的事业,以最大的同情心帮助别人,不仅孝顺父母,还要努力为社会、国家服务……要了解孩子,才能教育孩子。孩子是好动的,爱玩,喜欢新奇,追求知识,父母工作再忙,也应抽时间和孩子玩玩。既可陶冶孩子情操,自己也休息了。[5]邓颖超受过严格的师范教育,当过五年小学教师和级任教师,懂得儿童心理学,她不仅重视学校教育,同样重视家庭教育,并对家庭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当年审议宪法草案,邓颖超对《宪法》第三章有关婚姻、家庭、母亲、孩子受到国家保护的条款,发表了重要意见。在保护儿童方面,她提倡尊重儿童,爱护儿童,采取适合于儿童的教育方法,既不应溺爱,对缺点和错误也不应姑息;对于轻视和不关心儿童,甚至对儿童采取体罚的现象必须纠正。邓颖超认为要教育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半个多世纪前,邓颖超就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她的教育理念是多么超前!
担任全国政协主席时,邓颖超十分关心教育问题,指出经济腾飞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我们现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培养新的人才……现在要从幼儿园、小学做起,发展中等教育,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做到人才辈出。”[6]对于全国人大即将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女委员们争相发言,提出很多建议,邓颖超很同意大家的意见,认为教育是人生之本,也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一环,希望教育工作者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当她听说著名女演员于蓝挑起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的重担时,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你现在从事的是为亿万儿童服务的工作,很重要啊!”于蓝听了连连点头,她感到邓大姐非常理解和支持她的工作。
一直到晚年,邓颖超心里装着的仍然是全国的孩子。国际儿童节40周年纪念日时,邓颖超给全国少先队员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一位老革命家对祖国未来的殷切期望。她希望全社会要更加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尤其是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1989年10月12日,86岁高龄的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亲切接见了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和“英雄少年”赖宁的父母和老师,她紧紧握住赖宁父母和老师的手,感谢他们为祖国培养出赖宁这样的好孩子。前一天,她就撰写了《学习赖宁》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