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夏目漱石及其《我是猫》(1 / 1)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于自然主义文学风行之际提出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并诉诸创作实践,开拓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道路,为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生平与创作

夏目漱石(1867—1916)原名夏目金之助,1867年出生于江户(明治维新后易名东京)一个望族家庭,童年作为养子在别人家里度过,直到读东京大学预科时才恢复户籍。他自幼深受汉学熏陶,曾“熟读唐宋诗词数千首”,读高中时写过纪行体汉诗文集《木屑录》(1889)并有志于“以文立身”。《木屑录》以“漱石顽夫”署名,而后来用于创作的正式笔名“漱石”则出自汉籍《世说新语》中的“漱石枕流”之说。大学毕业后,他在熊本中学任职时曾参加正冈子规倡导的俳句革新运动。1900年,被选派作为日本首批官费留学生赴英国深造,攻读英国文学,进行文学理论和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研究成果后来编为《文学论》(1907)和《文学评论》(1909)两部论著。其中,《文学评论》主要评介英国诗歌;《文学论》则从日本文学本位出发,运用坚实的学养积累对国学、汉籍和欧洲的名著在比较的视域内进行精当的研究。在英国期间,他在生活上陷于经济拮据,又因无法适应英国人的“高傲”派头而精神自闭,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终于在1902年年底结束留学踏上了归途。1903年回国担任教职,同时出任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和东京大学两校教职担任英语讲师。教课之余,他于1905年发表处女作《我是猫》,日本文坛为之轰动,夏目漱石一举成为知名作家。处女作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紧接着他又连续发表《哥儿》《旅宿》等一系列作品,以后他创作日丰,作品思想及艺术水准亦不断提高,先后推出前、后三部曲等多部力作,显示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走上了专业作家道路。

夏目漱石的一生只度过49个春秋,发表《我是猫》时已经38岁,作为小说家可以说是大器晚成,并且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仅持续了12个年头,时间不能算长,但成就相当卓著。他先后写出15部长篇、中篇小说,7篇短篇小说,两部文学理论著作,以及大量诗歌、评论、随笔等。他的文学活动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初期(1904—1907)是他作为业余作家进行创作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除了《我是猫》外,还有中篇小说《哥儿》(1906)、《旅宿》(1906)、《二百十日》(1906)和《疾风》(1907),短篇小说集《漾虚集》(1906)等。《哥儿》通过主人公的经历,颂扬了善良和正义,谴责了阴谋与邪恶,表达了作者对日本教育制度的不满。这一时期是夏目漱石思想、艺术的探索阶段,创作的基本倾向是正视现实,对社会的黑暗现象进行尖锐批判。

中期(1907—1910)是他辞去教职成为专业作家之后的创作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表达作者道德理想的《虞美人草》(1907),描写知识分子爱情生活,提出知识分子出路问题的前三部曲《三四郎》(1908)、《从此以后》(1909)、《门》(1910),以及描写知识分子眼中矿山生活的《矿工》(1908)等。这些作品的基本倾向从反映社会现实转向表现家庭生活,剖析人物内心世界,展示个性要求与世俗伦理的矛盾方面,对明治社会也有批判。

后期(1910—1916)是他思想发生重要转折以后的创作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被称为后三部曲的长篇小说《过了春分时节》(1912)、《行人》(1913)、《心》(1914),自传体长篇小说《道草》(1915),未完稿的《明暗》(1916)等。1910年以后,因“修善寺大病”等主客观方面的多重因素,夏目漱石的思想发生明显变化,创作倾向转向批判利己主义,揭示人们内心世界的黑暗与罪恶方面来。他主张从伦理道德方面净化人的心灵,逐渐形成剖析心境、探求哲理的艺术风格。此期作品中,《心》探索人的内心世界,着力表现利己主义者的丑恶心态;《明暗》则以戏剧手法揭示主人公灵魂的丑恶,表达了作者“则天去私”的人生哲学。

夏目漱石在明治文坛上独树一帜。他的创作始终关心现实,坚持反映人生,一直坚持着以现实主义作为主导方向。身为日本近代社会培养出来的第一批高级知识分子,他能在资本主义制度刚刚确立之时就对其持强烈的批判态度,是极为可贵的。他的创作,描绘了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动**不定的社会生活,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为日本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是猫》

幽默讽刺作品《我是猫》是夏目漱石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1904年年底,夏目漱石应友人高滨虚子之约请,为其主持的俳谐杂志《杜鹃》写了一个短篇,题目为“我是猫”。小说缘起于当年夏季梅雨时节某天,一只刚刚出生不久的迷路小猫走进了夏目漱石家中,这件事成为触发作者写作小说《我是猫》的灵感契机。第一篇文字写成后,在《杜鹃》杂志组织的同人聚会上宣读这篇文章获得了好评,继之于翌年1月刊载于该刊物的新年号。小说发表后引起读者的热烈反响,激励着作者让猫继续观察下去,作品也就一篇篇地续写下来。小说总计十一篇文字,从1905年1月起至1906年8月在杂志上连载,后又整理汇集,以上、中、下三编发行了单行本。

《我是猫》发表时,日本已经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联合政体。当时,明治政权对内残酷剥削、压迫人民,强化专制统治,对外侵略扩张,搜刮掠夺别国财富,社会贫富分化加剧,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作为一个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夏目漱石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些弊端。他在小说中借一只猫之口,嬉笑怒骂,抨击时弊,揭露黑暗,批判资本家和金钱势力的罪恶,并艺术地再现了当时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小说用“我是猫,名字嘛……还没有”这般颇具演说口吻的话语开头,以一只刚出娘胎的猫儿从降生到夭折两年间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围绕着主人公苦沙弥同资本家邻居金田夫妇的一段矛盾纠葛,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金田的妻子为了选择女婿,向苦沙弥了解理学士寒月的情况,苦沙弥不理睬她,于是招来金田夫妇的阴谋迫害,苦沙弥进行了反击。到了后来,这场风波渐趋平息,苦沙弥的生活又恢复了旧日的平庸状态,猫也感到无聊,后因偷喝了主人待客剩下的啤酒而精神过度亢奋,以至失足掉落入水缸之中,被淹致死断送了性命。

小说表现了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情趣,塑造了有一定正义感而又空虚软弱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像。小说的情节场面大致集中在猫主人苦沙弥家里,他和朋友、同学、学生等志趣相投的中青年知识分子汇聚于自家客厅,彼此调侃、相互打趣、高谈阔论、嬉笑怒骂,宣讲故事抨击社会,借助谈笑讽喻人生。苦沙弥是个中学英语教员,他正直善良,鄙视世俗,安于清贫,不求荣达,自命清高,憎恨权势阶级和趋炎附势之徒,不屑与败坏的社会时尚同流合污,对资本家的厌恶竟达到“顽固不化”的程度。他怠慢金田夫人,大骂金田老爷“算什么东西”,把走狗铃木的名片扔进厕所,“在那个臭地方判处了无期徒刑”。另一方面,他又生性暴躁,对事情缺乏清醒的认识,也不进行周密的思考,动不动就情绪冲动,甚至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大动肝火,搞得自己非常苦恼。他不怕给自己招灾惹祸,抱着对社会黑暗势力的仇恨进行抗争,但这种抗争却又软弱乏力,缺少行动,往往收不到任何实效。例如,金田老爷收买帮闲偷听他的谈话并起哄闹事,继之又唆使落云馆的学童跑到他家的院子里捣乱,闹得他不堪其苦。有一次他因为遭到谩骂而勃然大怒,抓起手杖猛冲了出去。结果却只是对着空无一人的大街,撑着毫无用处的手杖发呆生气。尽管他自我解嘲说“可是我每天都在斗争着。虽然对手不出来,我一个人动了火也要算是斗争吧”,但这种既找不到对手,又无用武之地的所谓“斗争”,除了徒使自己增添烦恼之外,于对方是丝毫无损的。仅仅一个金田施展诡计就搞得他焦头烂额、束手无策,又哪里谈得上与更大的社会恶势力对抗?苦沙弥就是这样一个对黑暗现实不满,蔑视权贵,敢于抗争,但又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脾气急躁、软弱无能的具有两重性格的边缘人物。小说中曾对苦沙弥作这样的挖苦:“假如春风总是吹拂这么一张平滑的脸,料想那春风也太清闲了吧!”

人以群分,在苦沙弥周围聚拢了一批和他品味相投、气质相当的知识分子。美学家迷亭性格开朗,机智敏感,爱开玩笑和恶作剧。苦沙弥画水彩画感觉总没长进,迷亭便随口捏造出一位外国大画家倡导“写生”理论,瞎编道:“意大利画家安德莱·德尔·沙尔特说过,画画要画自然,天有星辰,地有露华,飞有禽,走有兽,池有金鱼,枯树有寒鸦。自然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大画,想要画像样的画,就去写生吧!”当苦沙弥“遵从忠告”身体力行刻苦努力并称赞安德莱“了不起”时,迷亭得意地说“那是我胡诌的”。迷亭以玩世不恭为生活态度,整日里口若悬河,吹牛撒谎,故弄玄虚,以捉弄人为快事。例如,有一次他请朋友吃饭,到饭店点菜时故意将“牛肉马铃薯”说成是“薯铃马肉牛”,闹得堂倌不知所云,被请来吃饭的朋友也只有莫名其妙地受了一场捉弄。虽然他一有机会就嘲笑讽刺金田和小资本家铃木之流,但也只是冷嘲热讽而无具体行动,空有才华却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理学士寒月拒绝做金田的女婿,不肯与资本家为伍,是个有骨气的青年,可是他的生活也十分无聊,学位论文竟然选取荒诞无稽的“吊颈力学”以及“青蛙眼睛对于紫外线光照作用的反应”一类命题作为研究方向,由于根本无从进行实证和实验,他的研究压根儿就没有完成的可能。出入于苦沙弥诗人客厅的诗人东风、哲学家独仙也都无所事事,灵魂空虚。

小说再现了这群既对统治阶级不满,又游离于人民大众之外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明治时期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这些形象丰富了日本文学的人物画廊,在他们的身上寄寓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批判。

《我是猫》还从多个侧面揭露、抨击、嘲讽了明治社会的种种弊端,对于资本家、拜金主义的罪恶和金钱万能的世相进行了无情鞭挞。

第一,小说揭露了资产阶级和金钱势力的罪恶。这方面的主题主要体现在对资本家的描写上。身兼三家公司董事的大资本家金田利欲熏心,唯财是命,“只要能赚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他赚钱的诀窍“精通三角”,“就是要缺义理、缺人性、缺廉耻”(日语中“角”与“缺”读音相同,故而“精通三角”意即“精通三缺”)。他倚仗拥有大笔财产欺压良善,为非作歹。苦沙弥与他素不相识,仅仅因为怠慢了他的老婆,他便几次三番施展阴谋,迫害打击,使苦沙弥苦不堪言。作者对这种为富不仁、凶狠可憎的人物深恶痛绝,他用漫画式的笔触丑化其面貌,巧妙地勾勒出他的卑劣嘴脸,又借迷亭之口骂他:“凭着驴打滚的高利贷起家,又贪又狠,穷凶极恶,千刀万剐,他也不肯咽气哩。”除金田外,小资本家铃木藤十郎也是个典型的拜金狂。他做人的信条是“要是没有和金钱同死的决心,就做不成资本家的”,为了讨好大资本家金田老爷,他先是到苦沙弥家充当说客,后来竟发展到出卖学友成为金田的帮凶。作品还通过猫之口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的丑恶现实是“使得世间一切事物运动的,确确实实是金钱”。对“像金田老爷乃至金田老爷的叭儿狗之类也能以‘人’的资格在街市上通行无阻”的丑恶现象表示极大的愤慨。

第二,小说还抨击了当时的社会体制,矛头直指国家统治机器——官僚集团和警察制度。对于日俄战争之后日本社会泛滥的民族主义狂热,小说通过苦沙弥著文的情节讥讽说:“日本人像肺病患者似地咳着嗽,大声喊道‘大和魂’,大和魂是三角的呢?大和魂是四角的呢?大和魂像字面所示,就是一种魂,惟其是魂,所以永远是虚无缥缈的。”可谓尖锐深刻,入木三分。行文中,作者将明治社会比做毫无真理可言的疯子社会,“大疯子滥用金钱和权力,迫使许多小疯子为非作歹,还被人推崇做什么伟人”,批判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并认为特务、警察都是统治者的鹰犬,“侦探是和小偷、强盗一个类族的东西,其臭无比”。

另外,小说对当时社会虚伪的人际关系、腐朽的文化教育、堕落的道德伦理观念等也都痛加鞭挞和极尽嘲讽,流露出作者对现实所持的否定态度与对未来所抱的悲观情绪。

《我是猫》在艺术技巧方面也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以冷嘲热讽、幽默风趣的笔法对作品人物从形象到行为均给予漫画式描绘。例如,资本家金田夫妇外形极度丑陋(金田老爷面庞极度扁平,金田太太鼻子硕大无朋),这样的肖像勾描收到强烈的讽刺效果。苦沙弥的职业身份是中学英语教师,可是当学生向其求教“番茶”(即粗茶)“用英语怎么说”时,他竟然“一本正经地”误译为“Sawages tea”(番人之茶)因而闹出了大笑话。小说叙写苦沙弥为亡故友人书写墓志,趴在**一边思索文句一边捻胡须并且拔鼻毛,拔下来后将其一根根“笔直”地竖在稿纸上仔细端详,当发现有一根白毛时便用手指夹给妻子看,铭文则从初拟的“天然居士者,探空间,读论语,吃烤芋,流鼻涕之人也”,经过再三推敲改定为“生于空间,探索空间,死于空间。空也,间也。呜呼!天然居士!”,足显其知识空虚,行为无聊。另外,小说中几位主要人物的名字均以谐音暗指他义,主人公的名字“苦沙弥”不但与打喷嚏的“嚏”字读音相同,而且“沙弥”又是佛教受戒出家男子的称谓,有“息恶”、“行善”之意,前面冠之以“苦”字,义若“苦修的和尚”;美学家“迷亭”的名字音肖似醉酒之“酩酊”; 出入于“苦沙弥”家中的另一位客人“东风”则名字与“豆腐”谐音;另外,剧作家“八木独仙”的名字“独仙”意若“飘飘欲仙”;理学士“水岛寒月”的名字“寒月”读音与“间歇”相近,都能给人留下幽默滑稽之感。

其次,独特的艺术形式。《我是猫》以“猫眼看世界,猫口论人生”,即借用一只猫的眼睛来观察世相,展示生活,看人所不能看,言人所不能言。小说起首句“我是猫,名字嘛……还没有”,这句诙谐幽默地点示出作品奇特的叙事角度。作者赋予猫以人的意识与感情,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象进行刻画。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猫”可视为作者的代言人。这样的艺术处理,在日本的小说创作手法上是个不俗的突破。《我是猫》结构松散,布局上缺少一般小说叙事常见的贯穿全书的情节线索,借用夏目漱石在《〈我是猫〉初版序言》中的文字表述就是“没有题旨,也没有结构,像无头无尾的海参似的”。这一特点大概因作品原本就是连载之作,无暇进行结构策划,甚至没有既定的写作提纲。

从动物的视角观察生活并非一夏目漱石的创举,淡化小说情节亦不一定就高明,但联系明治文坛视野狭小,流行、风靡的浪漫思潮以及随后盛行的自然主义运动,当时日本文坛大多主张文学表现内心情感,不大关注社会世相,作品所表现的多为男女恋爱和人情纠葛,人物也往往局限于市井众生。《我是猫》采用新颖的形式突破当时流行的言情小说陈套,借猫之眼光拓宽视野,不受既定情节束缚地剖析社会,在嬉笑怒骂之中针砭时弊,借助幽默讽刺的手法以“快刀斩断两头蛇”的气势抨击社会,极大地强化了日本小说关注介入社会生活的力度,的确是开一代文风的创新之作。

思考题

1.《我是猫》嘲讽和批判了哪些社会弊端?

2.简析《我是猫》的讽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