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迦梨陀娑及其《沙恭达罗》(1 / 1)

迦梨陀娑是印度中古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生前即已成为当时的“宫廷九宝”之一,身后其作品广为流传,享有世界声誉。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一、生平与创作

迦梨陀娑,约生于350—472年间,是印度古代的伟大诗人。几乎和印度古代文学史上的所有作家一样,人们对他的生卒年月、生平活动,几乎一无所知,至今无定论。比较为大家所接受的是他生在笈多王朝(公元四至六世纪),此外,有一些与他有关的传说:迦梨陀娑是一个婆罗门的儿子,幼年父母双亡,一个牧羊人把他养大,后来同一位公主结婚,因为表面上看他出身卑微(牧羊人之子),公主极以为耻。他向女神迦梨祈祷,女神加恩赐给他智慧,他于是一变而成为大诗人、大学者。因此人们称他为“迦梨陀娑”(迦梨女神的奴隶之意)。现在一般认为他是笈多王朝超日王的文艺“九宝”之一,是位宫廷诗人。但他能站在较为开明的立场进行创作,一面肯定笈多王朝的统治,一面也对人民持同情的态度。他的作品据传说很多,至今流传下来较为可靠的,大约有五部:剧本《沙恭达罗》《优哩婆湿》,抒情诗《云使》,叙事诗《鸠摩罗出世》《罗怙世系》。《沙恭达罗》是其代表作。

《云使》是一部长篇叙事诗,分为“前云”和“后云”两部分,共115颂。主要讲述玩忽职守的药叉被贬谪到南方的山中以后,由于已与爱妻分别数月,心中凄然。雨季北行的雨云更激起他的相思之情。他托雨云带去自己对爱妻的眷恋与爱意。诗人将抽象的情意概念化为可具感的意象——“云”,并以此来表情达意,传递了自己的生命情怀,令人难忘。尤其在“后云”中,诗人用清新俊逸的笔调,绘声绘色地写出了小药叉向雨云描绘爱妻住地沿途的秀丽景色以及她的婀娜美丽,倾诉小药叉对远方妻子炽烈的相思之情。诗句中充满饱尝爱情甜蜜而痛苦离别的愁绪,极富艺术感染力。由于《云使》高超的艺术成就与奇特的想象,开创了一代诗风,因此,后继模仿者很多,曾一度出现了“信使诗热”,主要有《风使》《月使》《鹦鹉使》《蜜蜂使》《天鹅使》《杜鹃使》《孔雀使》等。这些以自然现象或动物等为诗歌意象的表现方法,极大地丰富了印度古典诗歌的表现力和美学内涵。

《优哩婆湿》是仅次于《沙恭达罗》的剧作。它将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加以全新的创造,描写天国歌伎优哩婆湿与人间国王补卢罗婆娑曲折多难的恋爱故事。剧作鲜明生动地塑造了优哩婆湿这个冲破一切罗网,大胆追求青春欢乐和自由幸福的女性形象。国王也是忠于爱情的多情天子,第四幕他林中寻妻,向孔雀、杜鹃、鸳鸯、蜜蜂、大象、山岳、河流、树木、花卉等一一诉说心中忧伤,询问妻子下落,既表现了印度人与自然浑融合一的追求,也表现了国王对优哩婆湿炽热的爱恋。《优哩婆湿》情节感人,结构紧凑,想象丰富优美,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和抒情气氛,充满诗情画意。

迦梨陀娑在自己的作品中叙述印度的历史,表达民族自豪感,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歌颂了世代以武功统一天下、保卫国家的君主,同时也指责了那些荒**无道、专横暴虐的昏君和各色各样的上层贵族和婆罗门。在他笔下也出现了下层被压迫的人物,有宫女、渔夫、手艺人,由于诗人的同情,这些人物往往被描写得机智、勇敢、善良。尤其是他笔下的妇女形象,更突出反映了他的进步倾向:她们外貌美丽,内心世界丰富,个性鲜明,都能为自己的权利和幸福去努力和斗争,达到了惊人的完美程度。另外,他的作品中热情歌颂了美丽的大自然,在诗人看到现实矛盾时,就把自然作为与现实对立的和谐、纯朴的理想境界加以描绘,强调人性与自然的结合,认为只有在自然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才具有正直纯朴的品质。他的作品从总的倾向来看,既表达了人民的某些愿望,又不得不为帝王和神仙歌功颂德。在揭露现实矛盾最深刻之处,往往以神话为假托冲淡矛盾。

二、《沙恭达罗》

《沙恭达罗》的故事原型曾见于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初篇》,也曾见于《莲花往事书》,但是情节都很简单,没有《沙恭达罗》完整。《沙恭达罗》不但情节更加完整,而且更加突出了男女爱情的主题,特别是对沙恭达罗的悲剧命运赋予一定的社会意义,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了作者的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

国王豆扇陀出城打猎来到净修林,偶遇美貌的净修女沙恭达罗。他再度进入净修林与沙恭达罗以“干闼婆”的方式结合。国王留下指环作为认亲标记,回宫处理政务。由于沙恭达罗对国王的眷恋之情,得罪了苦行仙人,受到诅咒;豆扇陀失去记忆,不来迎娶。怀孕的沙恭达罗前往宫中认亲,不料在途中祭水时把戒指掉入水中。豆扇陀失去记忆,不肯相认。沙恭达罗大胆责骂他不念旧情,在国王不留、静修林不收的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天女接走。指环被渔民打渔时所获,献给国王。豆扇陀忆起前情,追念沙恭达罗。最后天帝因陀罗同情,显示奇迹,约他上天平乱,归途认下母子。他们的儿子就是伟大的婆罗多。

在史诗《摩诃婆罗多》和《佛本生故事》中没有仙人诅咒和失掉信物的情节,在后出的《莲花往世书》中才有这一内容。迦梨陀娑出于表达主题的需要,采用了《莲花往世书》中的故事,并经过丰富的想象、全新的创造,以满腔的**、浓郁的诗意,歌颂了作家理想中的纯洁、深挚、坚贞的爱情,通过剧情表达这样一个思想:美好的爱能冲破种种障碍。

剧作的前三幕,诗人以轻快、欢欣的笔调展示沙恭达罗和豆扇陀的爱情。写沙恭达罗的美貌,写豆扇陀的才能,写双方的相思,写恋情的表露,以树林、河水作背景,以春光、鲜花作映衬,呈现出一幅幅美丽明媚的画面。第三幕沙恭达罗和豆扇陀都为爱情的烈焰烤炙,为相思而痛苦。沙恭达罗这个天生丽质的净修女,难抛少女的羞怯,把爱的秘密深藏心底,以致苦思成疾。由于仙人诅咒,豆扇陀失去记忆,给他们的爱情带来了一场意外的风波。这场波折,从剧情方面讲,增加了剧情的曲折性,产生跌宕起伏的效果;也强化了戏剧冲突,形成了明、暗的戏剧冲突。从表达思想方面讲,这场波折体现了诗人,也是印度人的一种人生观念,即“通过了痛苦的欢乐”,经历了痛苦的欢乐才是真正的欢乐,苦行是求得幸福的手段。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波折与最终的团圆,一方面表现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具有理想色彩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一定会胜利。确实,他们经过相爱、追求、结合、波折、思念,现在团圆了。现在的欢乐是痛苦过后的真正的欢乐。《沙恭达罗》描绘了一个美妙温柔的爱情世界,是一篇爱情颂歌。

沙恭达罗是个光彩夺目的形象,是作者心中理想女性的化身。她天真无瑕,温柔多情,刚烈勇敢,不忍凌辱。沙恭达罗在静修林这种远离尘世的美丽、恬静的自然环境里长大,热爱自然,秀色天成,非常纯真,完全不了解人世间的诡诈。她初见豆扇陀就产生了好感,听到他的甜言蜜语就产生了爱情。她非常聪慧,一再试探国王对爱情的态度,惟怕落到后宫三千粉黛的下场。当她一旦以身相许,就以极大的勇气冲破静修林的清规戒律,不顾一切后果地用干闼婆的方式结了婚,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她因思念国王而遭到仙人的诅咒,国王不记前情,当她明白自己上当受骗时,她谴责曾经信誓旦旦的国王是骗子,是卑鄙无耻的人,是一口盖着草的井。她有勇气谴责豆扇陀的负义,却没有勇气和他决绝。在天境相认时,还为国王开脱,归因于仙人的诅咒。她虽不是叛逆的女性,但也绝不是一味屈从的女奴,而是位受侮辱迫害的善良的妇女典型。

国王豆扇陀是个矛盾的形象。他有二重性,既是个喜新厌旧、玩弄女性、始乱终弃的国王,又是对沙恭达罗有真挚爱情的情种。实际上,作者对他既有美化又有讽谕,是通过歌颂与揭露相结合而塑造的一个形象。他爱沙恭达罗,不过是寻欢作乐,逢场作戏,是“厌恶了枣子的人想得到罗望子”,所以一旦他的欲望得到满足,就把山盟海誓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至于他被写成见到戒指不忘情于沙恭达罗,思念甚深,则明显有作者把自己对爱情和婚姻的理想,寄托到现实中国王豆扇陀身上的痕迹。这种矛盾是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掉的,读者虽然被豆扇陀的挚情所感,而实际上这样的君主是根本不存在的。

《沙恭达罗》具有突出的艺术成就。首先,婉而多讽,含而不露。国王始乱终弃,诗人不敢尽情揭露,以神话的方式即信物的丢失,为国王开脱,这是借助神话的形式对国王进行批判,显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其次,结构上的独特性。戏剧结构采取了现实情节与神话情节相结合,而以现实情节为主的方式。既展示了现实生活,揭露了矛盾,又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情节安排非常严谨,环环相扣,把仙人诅咒应验、戒指丢而复得作为重要环节,干闼婆结合的方式进一步突出爱情的主题,刻画了人物性格。再次,剧本善于用不同的境界和手法来衬托刻画人物。静修林的环境更具有自然性,便于刻画沙恭达罗的单纯质朴。宫廷环境更具社会性,便于揭示豆扇陀的专横无理和荒**无耻。仙界则摆脱了自然界和社会关系的束缚,便于表现作者的理想和愿望。剧本还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静修林中豆扇陀与静修女们的问答,表现出他内心的活动。最后,语言优美、生动,表现人物感情贴切,描写景物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沙恭达罗离别静修林时的矛盾感情表现得非常细腻,她既希望看到夫君,又对同伴和故居恋恋不舍,甚至花木鸟语也无不牵扯她的肝肠。

《沙恭达罗》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印度,《沙恭达罗》有很多方言译本,里面的许多诗句,人们都能背诵,直到当下还有人用梵文上演。这个剧本于1789年被译成英文,1791年译成德文,歌德的杰作《浮士德》中之《舞台上序剧》就是受《沙恭达罗》剧序幕的影响。席勒曾写信给威廉·封·宏保特说:“在古代希腊,竟没有一部书能够在美貌的女性温柔方面,或者在美貌的爱情方面与《沙恭达罗》相比于万一。”《沙恭达罗》剧的剧情在八百年前传到中国,近代关注《沙恭达罗》的第一人是苏曼殊。有1959年季羡林的译本,并被改编为戏剧。

思考题

1.如何评价《沙恭达罗》中的爱情主题?

2.分析沙恭达罗与豆扇陀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