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体育锻炼的原则(1 / 1)

体育锻炼的原则是身体锻炼基本规律的反映,是身体锻炼必须遵循的准则;是锻炼身体经验的总结和科学研究的成果,也是参加锻炼者安排锻炼计划、选择锻炼内容、运用锻炼方法所要遵循的原则。内容包括自觉性积极原则、全面锻炼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经常性原则、因人而异原则和适宜运动负荷原则。

一、自觉积极性原则

自觉积极性原则,又称意识性原则,指锻炼行为是出自锻炼者主观的实际需要,是积极自觉的行动。锻炼者必须有明确的锻炼目的,确信“生命在于运动”的科学道理,要有“善其身者无过于体育”的心理准备,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的自觉不可。”体育锻炼是一个自我锻炼、自我完善的过程,如果不是自愿,别人是无能为力的。体育锻炼总是伴随着克服自身的惰性,战胜各种困难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大学生应把体育锻炼与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乃至生活联系起来,把体育锻炼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确信体育锻炼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益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积极投身于体育锻炼之中。为了提高锻炼效果,应有确定的作息制度作保证,大学生应抓好早操和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身体锻炼,并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在锻炼和体育活动中,培养兴趣和能力,形成自觉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全面锻炼原则

全面锻炼原则是指为了促进身体的全面协调发展而选择多样的锻炼内容和手段。人体是大脑皮层统一调节下的有机整体。人体的各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任何局部机能的提高,必然促进其他部位机能的改善;当某一素质得到提高时,其他素质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每一项体育活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体育锻炼内容和方法单一化,机体就不能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身体的锻炼效果是不一样的,如力量练习和健美运动,能增强力量、提高爆发力、塑造形体,但对心肺系统的功能和耐力素质的提高作用不大;中长跑对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有良好作用,但对力量素质和上肢的发展影响不大;长期只从事身体一侧肢体的活动,整个机体就不能得到匀称发展。因而,每个人在选择体育锻炼项目时,应根据自身的需要,以1~2项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为主,辅以其他项目进行全面锻炼,身心才会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三、持之以恒原则

持之以恒原则是指身体锻炼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人体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弱可以变强,强可以变弱。体质的增强是一个不断改变,逐步提高的过程,既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人的有机体,只有在经常的体育锻炼中才能得到增强。进行体育锻炼时,身体的各器官系统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进行工作的。骨的坚实,韧带的牢固,肌肉的粗壮,肺活量的增大,心脏功能的加强……这些都是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结果。

体育锻炼是对机体给予刺激的过程,每次刺激都产生一定的作用痕迹。连续不断的刺激作用则产生痕迹积累。这种积累使机体的结构和机能产生新的适应,体质就会不断增强,动作技能的条件反射就会不断得到强化。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间断进行,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就会慢慢减退,正是“用进废退”的道理。体育锻炼不会一日见效,也不能一劳永逸,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效。

四、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锻炼内容、方法和负荷的安排要系统,并逐步提高要求。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必须遵循人体机能活动的规律,循序渐进地锻炼身体。因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不是一下子可以提高的,它是一个逐步发展、逐步提高的过程。如果违反这一规律,不仅不能增强体质,还会损害健康。例如,没有经过锻炼的人,如果一开始就参加激烈的体育运动,不但不能提高身体素质,反而会造成伤害事故、损害健康。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身体机能的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必须遵循人体机能活动的规律,循序渐进地锻炼身体才能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五、适宜运动负荷原则

适宜运动负荷是指体育锻炼要有恰当的生理和心理负荷量。确定运动负荷,一般以参加者身体既有一定程度的疲劳,能承受,不影响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为准。锻炼者的性别、年龄、体质、健康状况以及锻炼基础不同,运动负荷也不相同。运动负荷过小,不能引起机体功能的变化,负荷过大,不仅不能增强体质,而且还会损害健康。只有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有效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测量脉搏是掌握运动负荷比较实用的方法。目前,国内外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个人接近极限运动量的脉搏与安静脉搏(假如是60次/分钟)之间差值的70%,再加上安静时脉搏的基数60次,是对身体影响最好的(即能获得最大摄氧量和心输出量)运动量。

即(200-60)×70%+60=158(次/分钟)

以每分钟脉搏次数150次以下(平均是130次/分钟)的超常态运动量为指标,谋求提高有氧代谢能力。

以180次减锻炼者的年龄数,作为锻炼时的每分钟平均脉搏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