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是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简称。体育心理科学可揭示人体运动中的规律,为了获得良好的体育锻炼效果,不仅要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同时还要掌握人体特殊的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才能达到目的。因此,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品质的发展,同时,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品质也为人体运动提供保证。
一、身体锻炼的动机
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愿望、理想称为动机。动机是人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动机有始发机能、指向选择机能和强化机能。引起动机有两种条件:一是内在条件;二是外在条件。前者就是“需要”,即因个体对某种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动机就是由这些需要构成的。需要使人产生欲望和动力,引起活力。后者是个体之外的各种刺激,这些刺激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社会性因素,可统称为环境因素。它们也是引起动机的原因之一。心理学把凡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称为“诱因”。行为可由需要引起,也可由环境因素引起,但往往是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交互影响的结果。同是锻炼身体,青少年出于活动和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中老年人多出于健康的需要。
二、情绪和意志品质
有机体受到生活环境的刺激时,其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暂时性的较剧烈的态度及其体验,包括愉快、悲哀、愤怨、恐惧、忧愁、赞叹等。客观事物的不同特点及客观事物与人之间的不同关系,使人在情绪上抱有不同的态度,产生不同的体验。情绪是人及其他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心理活动。例如人在恐惧时,可使意识变狭窄,判断力、理解力降低,甚至丧失理智和自制力,造成正常行为的瓦解。如果动机情绪经常反复出现,如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血压持续地升高等可能变为某些器官、系统的疾病。身体锻炼能产生脑腓肽,刺激下丘脑,进而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是身体锻炼对情绪的积极调节作用。另外,经常从事身体锻炼,在体育锻炼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承受挫折的压力,可以大大提高情绪的适应性,也有利于以更积极的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适应各种生活环境。
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并选择手段,合理行动,克服各种困难,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是在行动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的稳定的行为特征。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人要善于运用体育的心理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把人体运动过程与培养意志过程统一起来,促进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在体育活动中有意识地设置困难,以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例如短跑能培养坚强、勇敢、敏捷等品质;长跑着重培养毅力、坚韧和自信等品质;体操着重培养沉着、专心、稳定等品质。
三、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主要方面,由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构成。人脑的认识过程又称“信息加工活动”,由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活动构成,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称为“情绪”或“情感”。人们认识到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并在亲身体验中验证了这一点,由此产生了喜爱的情感,从而自我锻炼更加自觉、主动,使体质在进一步锻炼中得到增强。体育活动可以塑造和改善一个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一)能力
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的发展和发挥要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身体的整体素质水平是能力发展的条件,身体器官系统功能的健全是发展能力的基础,环境和教育的因素对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气质
气质是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这些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上,如情绪的强弱、思维的快慢、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度、注意转移的难度,以及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事物还是内心世界等。气质较多地受到遗传素质的制约,它比其他的心理特点更具有天然的、稳定的特征,是一种较难改变的个性心理特征。
(三)性格
性格是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行为方式,是个性心理特征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人的性格是在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和体育活动逐步形成的,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教育条件的不同,他们所形成的性格具有不同的特征。性格一经形成之后就比较稳定,也正因为性格的稳定,性格才能突出反映一个人的心理面貌和风格。由于环境的变化,性格也是可以改变的,特别是处于形成过程中的性格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从而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体育对性格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体育环境和体育教育中,公开的竞争、相互间的协调和尊重、集体的委托和依赖、严格的规则等,对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