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是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内陆国家,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毗邻,西同苏丹交界,南与肯尼亚接壤,北接厄立特里亚。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隆起,四周低下;高原占全国面积的2/3,平均海拔近3000米,大部地区属海拔2500~3000米的火山熔岩高原,素有“非洲屋脊”之称;最高峰达尚峰高4620米。东南部为较低的索马里高地,东北沿海有狭长平原;东非裂谷带斜贯中部,谷地深陷,有成串状分布的湖泊群,多火山和热泉。热带草原和亚热带森林气候为主,兼有山地和热带沙漠气候。年平均气温13℃,年降水量从西部高原的1500毫米,向东北、东南递减到100毫米,沙漠和半沙漠约占总面积的1/4。
一、经济概况
埃塞俄比亚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系国民经济和出口创汇的支柱,2011年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农牧民占总人口85%以上,主要从事种植和畜牧业,另有少量渔业和林业。65%的国土为可耕地,实耕1320多万公顷,其中粮田占3/4;可浇地350万公顷,实际水浇地16万公顷。以小农耕作为主,耕作方式十分落后,基本靠天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常年缺粮。粮食作物有玉米(28%)、台麸(谷类,当地主食,24%)、大麦(16%)、小麦和高粱(各13%)及豆类。近年来,因政府取消农产品销售垄断、放松价格控制、鼓励农业小型贷款、加强农技推广和化肥使用,粮食产量有所上升。
经济作物有咖啡、恰特草、鲜花、油料等。其中咖啡产量居非洲前列,占出口总收入的35%~50%。
工业门类不齐全,结构不合理,零部件、原材料依靠进口,2010年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发电量20.48亿度,98%为水电。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勘探和开采落后。石油主要靠进口。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食品、饮料、纺织、皮革加工为主,集中于首都等两三个城市。
家庭畜牧业较为发达,但管理落后,产量不稳定,易受干旱和瘟疫的影响,发展比较缓慢。其适牧地占国土一半多。以家庭放牧为主,抗灾力低,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吸收约30%的农业人口。牲畜存栏总数稳居非洲之首。2009年有牛3500万头,绵羊2100万只,山羊1680万只,骆驼100万头。
旅游业比较发达,但不便的交通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及野生动物公园较多。全国有25家星级旅馆,3000多间客房。除国营旅游公司外,私营企业45家,旅行社60余个。2009年,埃塞俄比亚的入境旅游人数为41万人次,旅游业实现收入2.1亿美元。政府虽已采取扩建机场、简化签证手续等措施促进旅游业发展,但交通主要以陆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占全国总运量的90%以上,公路密度低于全非水平。全国只有一条铁路——亚的斯-吉布提铁路,全长850公里,其中在埃境内681公里。现有机车19台,年客运量70万~80万人次,货运量20万~25万吨,分别占全国总运量的2.6%和3.8%。因设备老化、管理不善、运力不足,目前亏损严重。绝大多数为公路运输,登记卡车14万辆,仅9.7万辆可使用。而水路运输因为与他国冲突较多,进出货物主要通过吉布提港。但空运发展好,有40多个机场,国际航线49条,国内航线30多条,安全系数、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均佳。
埃塞俄比亚的经济虽有增长,但整体实力落后,大多数居民收入水平低,其中公务员月工资最低标准为200比尔,最高工资1270比尔,占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收入无法保证。44%的人口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50%人口粮食不足15公斤/月,平均每年约500万人需粮食救济。交通的通畅性低及不稳定性都限制了其居民的收入。
二、民众生活
埃塞俄比亚的对外贸易中进口远远大于出口,且进口的多为生活必需品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资,而出口多为原材料。出口商品主要有咖啡、皮革和农牧产品等,进口机械、汽车、石油产品、化肥、化学品、纺织品和药品等。主要贸易伙伴是德国、日本、意大利、美国、印度、沙特阿拉伯、吉布提和俄国等。由于受剪刀差的影响,其收入远不如支付出去的货币额。
埃塞俄比亚国家政府属巴黎俱乐部减债的最穷国,政府无力提高居民的生活福利,主要靠国际救助。虽然在1992年颁布《投资法》放宽移民政策的措施后,吸引了许多外国资本进行投资,但主要集中在矿产开发、制造业、农业、建筑、电力和旅游业等行业。
国家的作用对于民众来说是巨大的,然而埃塞俄比亚的居民没能享受政府给他们带来的好福利,因为政府也不得不为其的生存而东奔西跑。许多生活必需品依靠进口,让大多数埃塞俄比亚居民的生活成本再次升高,他们明天能否顺利地继续今天的生活要看其他国家是否出口给他们需要的,虽然这种情况正在被改变,因为埃塞俄比亚的民族工业正在崛起,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卫生、医疗
埃塞俄比亚人的平均寿命是54.4岁,婴儿死亡率是96.8‰。用电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3%,28.4%的人口有安全饮水。艾滋病感染者近300万,居世界第三位。51%的人口能够享受医疗服务,每36954人拥有一个医生,每5266人拥有一张病床。截至2004年,全国共有医院115所,卫生中心423个,卫生站2167个,卫生点1386个。
四、教育
埃革阵执政后,将发展教育、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和培养技术人才作为政府工作重点之一。全国实行10年义务教育制,包括小学8年、初中2年。截至2004年5月,全国共有小学12471所,中学1400所,公立大学8所,职业技术教育学校153所。在校小学生950万,中学生73万,高校学生7.5万,职业技术学校学生22497人。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是埃塞俄比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政府计划新建13所大学。小学、中学和大学入学率分别为77%、27.8%和2.5%。埃塞俄比亚的总人口为9100万(2011年埃官方数字),埃塞俄比亚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318亿美元,对一个绝大多数的居民日均GDP仅约1美元的国家来说,居民的教育成本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是其居民身上的一座大山。一个普通的埃塞俄比亚家庭终其一生也很难担负孩子的教育费用。
除此之外,埃塞俄比亚居民的生活成本还有动乱、自然灾害等一些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这些都对普通的埃塞俄比亚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而他们的收入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快速增长,因此埃塞俄比亚的普通居民的生活成本远大于其收入水平。在世界经济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埃塞俄比亚能大力发展其民族工业,发展和完善工业体系,抢占发达国家在其国内的市场份额,那么不仅埃塞俄比亚居民的收入会提高,生活成本会降低,生活也会得到改善。
资料来源:国际在线,http://gb.cri.cn/27824/2011/12/12/147s34735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