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发达国家,尤其是“七国集团”的市场经济,一般都有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形成了不同的特色。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可以发现各国的经济具有以下共同的基本特征。
6.1.1 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完善的市场体系
经过数百年的探索、发展和完善,高度发达的“七国集团”市场经济都已经发展成熟。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因而使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并达到最高水平。“七国集团”已建立起成熟而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由国家对市场运行实行导向和监控,弥补市场经济本身的弱点和缺陷,还建立了完备的经济法规体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法制化。迄今为止,“七国集团”都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这促使世界其他国家掀起市场经济化的浪潮。
发达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的前提,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发达市场经济的最主要环节。这一体系借助于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价格等市场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在“七国集团”国家,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的。“七国集团”不仅有高度发达的消费品和劳务市场,而且有高度发达的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市场(股票、债券等)、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技术市场等。价格机制正是通过这一完善、有效的市场体系来发挥作用的。
6.1.2 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来干预经济
“七国集团”力求在市场体系充分发育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从其宏观调控的目标来看,追求“公平和效率”是各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出发点。其具体目标则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平等、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当然,不同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重点会有所不同。从其宏观调控的手段来看,“七国集团”在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时,一般都慎用直接性的行政干预,而是在尊重企业自主权和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因势利导地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常用的调控段有以下五种。
1.财政政策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利用财政手段进行宏观经济调节,主要是以税收和财政收支的变化,直接影响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促进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平衡。当总需求水平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通过削减税收、增加支出来刺激总需求,这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当总需求非常高,即出现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来抑制总需求,这称为紧缩性财政政策。
2.金融政策
常与财政政策配套实施的是金融政策,即政府通过中央银行限制货币供应量,提高或降低利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例和贴现率,控制信贷规模等来达到协调经济发展的目的。政府使用金融政策调控经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紧缩银根政策,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和信用,以达到限制投资、抑制消费的目的。二是放松银根政策,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和膨胀信用,以刺激经济增长。
3.产业政策
广泛运用和推行产业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七国集团”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特点。其基本内容由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地域政策所组成。产业政策的根本任务就是对产业发展施加影响,实行指导和调节。它所强调的是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及部门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改善供给能力,把追求宏观经济的协调与平衡,实现经济的高效增长作为主要目标,从而使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与调节导入更深层次,即触及对部门、地区内部等微观领域经济行为的诱导,成为国家与市场的结合点。日本是实行产业政策最成功的国家。
4.利用计划指导和调节
“七国集团”的经济实践表明,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计划指导和调节,相反,后者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引导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这方面较为典型的是法国、日本等国家。但这种计划绝不是计划经济国家所实行的指令性行政命令为主的计划,因而在其编制和运行上有鲜明的特点。
①计划在协商的基础上形成,内容基本上是预示性的。
②计划的执行形式比较灵活,组织上非官僚化。
③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偏重于引导与协调。
5.利用经济立法进行调控
市场经济并非无秩序的混乱经济,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国家,越需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秩序和环境。而要实现这一点,就要靠大量严密的经济立法。“七国集团”的经验证明,法律作为非经济调节手段能补充经济调节的不足,为经济的有效运行提供法律保证机制。“七国集团”的经济立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总体经济发展的立法;针对某行业或某事的立法;调节经济关系的立法;规范企业行为的立法。如法国的主要经济法有《反垄断限制法》、《经济稳定和增长法》、《信贷法》、《外贸法》等,这些法规都有效地规范了法国经济运行的秩序。
6.1.3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度发达
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都发生在“七国集团”国家。新的科技革命,也主要发生在“七国集团”国家,其科学技术代表着世界最先进的水平。从科学水平看,诺贝尔科学奖的90%以上被“七国集团”的科学家获得。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绝大多数发生在“七国集团”。仅美国发表的科学论文就占世界科学文献的44%。“七国集团”初等、中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和高学历者在人口中的比例都高于其他类型国家。世界排名前10位的大学几乎全部分布在“七国集团”,其中6所在美国。从技术水平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应用的主要技术革新成果有40%是美国取得的。而日本则在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
“七国集团”国家也是工业化的创始国,并早已完成工业化。从20世纪50年代中到70年代初,又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随后的20年发展速度虽然不高,但由于基数很大,绝对量的增长仍很可观。从国民生产总值或工业产量来看,这些国家的生产,都已达到很大规模。“七国集团”的国家数量、人口和国土面积都只占世界的少数,其国民生产总值却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
其生产力的发展,也可从生产工具这一生产力发展主要标志的变革中看出。近三四十年来,“七国集团”的生产工具急剧变革,其中最有意义的是电脑和网络的发明和应用。它使人类由机器时代跨进自动化时代,用机器来操纵机器。它不仅代替人的体力劳动,更部分地代替了人的脑力劳动,使人从一部分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生产工具发生了质的飞跃。
6.1.4 产业结构先进
“七国集团”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其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所扩大,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趋于平稳或下降,而第三产业所占有比重则不断扩大。第一产业,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趋下降。1880年,美国从事农业的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一半,1980年农业劳动力不足500万人。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从20世纪初的15%下降到1950年的7%,1987年的2%,2000年再下降到1.4%。而第一产业占德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1988年只有1.6%,同期法国占4%,英国占1.7%,日本占3%。农业产值和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日趋缩小,绝不意味着“七国集团”农业落后、退步,恰恰相反,“七国集团”的农业实现了全面的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目前正在向生物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农业已成为高度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而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1975年,美国农业资本投资已达到平均每个农业工人98000美元,大大超过同期制造业资本投资平均每个工人55000美元的水平。高效率的现代农业不仅为“七国集团”提供了丰富的食品和工业原料,而且改变了它们进口农产品的历史,美国、加拿大、法国和澳大利亚等都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
第二产业,一般包括工业、矿业和建筑业,比重迅速上升。这是由于充分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使工业生产出现了巨大的飞越,其中最突出的是制造业。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的20多年中,美国制造业一直保持27%~30%的比重;法国制造业的比重由32%上升到60年代中期的42%;德国60年代初期制造业比重达到55%。但60年代中期以后,“七国集团”制造业比重的上升趋势开始变化。美国制造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到1987年,制造业比重已降到20%左右;法国制造业比重到1986年降至33%。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如商业、交通、运输、电信、金融、保险等,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增长。1950年,美国服务部门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为43%,加上政府部门,总共占53%。1985年,服务部门产值占国民收入的53.8%,政府部门占14.8%,合计占68%,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上升,2000年第三产业比重达75%。第三产业之所以迅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也要求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存在和扩大。随着新技术在物质生产部门的推广,同时也创造了许多为企业服务的行业,如软件设计、工程咨询、电脑安装与维护等。人们在获得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产品之后,也越来越重视精神方面的需求,如文化、教育、观光、旅游、保健、美容及娱乐等,这也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