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20世纪中叶至今)
1.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X射线、电子、天然放射性、DNA双螺旋结构等的发现,使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由宏观领域进入微观领域。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使物理学理论和整个自然科学体系以及自然观、世界观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微电子与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为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2.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标志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原子能、微电子技术、电脑、航天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开辟了信息时代,标志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
3.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主要成就
(1)原子能技术的利用和发展
1945年美国成功地试制原子弹后,1952年又试制成功氢弹,其后的20年间,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相继试制核武器成功。原子能的技术首先被应用于军事领域,1945年8月,美国先后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侵略者的投降;和平利用原子能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到2012年年底,世界上各国家(地区)拥有核电站438座,装机容量353千兆瓦,占全世界发电总量的16%。
(2)电脑及网络技术
电脑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另一重大突破。1946年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制造了人类第一台电子管电脑,其为第一代电脑。1959年出现晶体管电脑,运算速度每秒在100万次以上,1964年达到300万次。60年代中期,出现许多电子元件和电子线路集中在很小的面积或体积上的集成电路,每秒运算达千万次,它适应一般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的需要,使用方便。70年代发展为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1978年的电脑每秒可运算1.5亿次。80年代发展为智能电脑,90年代出现光子电脑、生物电脑等。21世纪初期的“云”电脑每隔5年至8年运算速度提高10倍,体积缩小10倍,成本降低10倍。从1980年开始,微型电脑迅速发展。电脑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科技手段现代化和国防技术现代化,也推动了情报信息的自动化。以全球互联网络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缩短人类交往的距离。同时,合成材料的发展、遗传工程的诞生和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发展,也是这次技术革命的结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领域的重大革命,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一大成果。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翌年,美国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1961年乘坐飞船进入太空,美国于60年代开始实施规模庞大的登月计划,终于在1969年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70年代以来,空间活动由近地空间为主转向飞出太阳系,1981年4月12日,美国第一个可以连续使用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试飞成功,并于两天后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飞船、飞机3种功能,是宇航事业的重大突破。21世纪初期,美国航天器多次登上火星及太空进行考察,为人类生活开辟了新的天地。
2.3.2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三次技术革命就其规模、深度和影响来说,远远超过前两次技术革命,它大大加速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之一。
首先是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其次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一代新人,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
电脑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更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
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缩短了
蒸汽机从研制到18世纪定型投产用了84年,电动机为65年,而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中的技术大多在10年内就投入应用,从发现雷达原理到制造出雷达用了10年,原子能从开发到应用为6年,晶体管4年,移动电话4年,雷射从发现到应用不足2年。此外,据美国国会有关报告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十多年发展起来的工业技术到今天已有40%过时了,电子领域中已有50%过时了。电脑问世以来的30年中已进入第四代,而微型电脑诞生后几乎每隔两年甚至半年就换代一次。
(2)科学在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入和分化的同时,还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自然科学不仅开始成为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性的有机统一体,而且由单一技术发展为高科技群,主导技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大量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兴起,各门科学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科学在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入和分化的同时,其交叉、渗透、融合的趋势也在不断发展,从而使各门科学之间的间隙得以弥补。由于物质世界的复杂性,随着认识的深化,单一学科的发展已经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各门科学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如果说前两次科学技术革命实现了各学科内部综合的话,那么新科学技术革命则是对各学科进行综合,使自然科学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3)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导致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最近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部门的经济结构变化呈现了新的动向。首先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方面比重进一步下降,特别是农业的比重下降。其次工业结构中发生新旧工业的分化。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大烟囱工业”逐步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化、小型化的新兴工业迅速崛起,如电脑、原子能、半导体、宇航、雷射、人工合成材料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迅猛发展,钢铁、采矿、纺织等传统工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日益下降。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内部的白领工人(以脑力劳动为主)人数开始超过蓝领工人(以体力劳动为主)。
(4)科技进步因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例提高了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往,人们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新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提高生产力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期间是1.7%,而在1950-1972年期间高达6.1%,1953-1973年的世界工业总产量相当于1800年以来一个半世纪的工业总产量的总和。其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引起的产值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起初为5%~10%,20世纪70年代增长至60%,现在已经超过80%以上。
(5)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却在不断上升。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
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明显下降,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第三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商业、运输业、通信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而且还包括大多数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