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1.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
19世纪期间,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重大理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等成就,这三项重大成就被称为该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形成了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科学体系。
2.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标志
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以电机的发明为起点,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19世纪初,电磁学领域的一系列突破引发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这次科学技术革命不仅推动了生产技术由一般的机械化到电气化、自动化转变,更主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3.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的主要成就
(1)电力应用中的重大发明
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将电力的广泛应用由可能变为现实,而在电力的应用中又产生了一系列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发明。
1819年由丹麦科学家欧尔斯德在教室里偶然发现放在电线下指南针不再指南,而与电线成垂直方向。经此之后,他便发现了电与磁之间的关系。次年法国人安培根据欧尔斯德的报告,对磁场与电流之间的关系作了整理与研究,并提出认为两条电线平行放置时,电流流动方向相同时会互相排斥,而相反时会相互吸引。若将电线绕成线圈并进行通电后,则如自然磁石一样。现在,安培的名字已家喻户晓,成为电流强度单位的名称。
1830年英国有一位学者名叫法拉第,发现当一块磁铁放入电线圈中时,会使电流流入线圈;拿出磁铁时,电流则反方向流动。为使所发生的电流能连续流动,法拉第用一只12英寸的铜盘装在架子上,盘中央安置一曲柄,以手摇曲柄转动铜盘,整个铜盘置于一马蹄形磁铁内。将电线一端接于铜盘轴上,另一端则以接触器接出。当铜盘转动时,电线会不断切割磁力线,并产生连续性电流。
1838年摩斯发明电报接收机,利用电流交替地通电和切断产生不同的信号,即点、线和空白,他以这三种不同讯号的组合造出表达26个字母和数位的电码,这就是以后全球通用的莫尔斯电码。
1876年美国青年贝尔发明了靠簧片振动传声的第一部电话,他利用声音振动簧片,簧片附近的电磁铁随即把振动变成强弱变化的电流,电流经电线传到受话器,再利用电磁铁振动另一簧片,把电信号重新变成声音,从此人类的声音可借由电线传到远方。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1877年开始对电产生光进行研究,他发现电阻会发热,发热后会产生光,继而发明了电灯泡。
1864年剑桥大学科学家马克士威结合电和磁的知识,在理论上证明了无线电波的存在。1894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制作了第一架电波发射机。他的设计可以凌空发送一连串无线电波的信号。由于发送和接收设备之间不需用导线相连,这项技术就变成著名的无线电通讯。
(2)内燃机的发明
在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中,除了电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之外,另一项有代表性的技术成就是内燃机的发明。内燃机是燃料在汽缸内直接燃烧,由燃烧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或转子做功的动力机,广泛应用于卡车、拖拉机、公共汽车、船舶及机车,成为运输工具的主要动力机。
2.2.2 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①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
②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
③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
④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
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又一次飞越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走向成熟。此前,世界市场上大多数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英国这个工业世界的中心旋转,在此之后,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经济形成了列强多中心的新格局。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分工协作有了新的发展。在企业内出现了流水作业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这是由于电力传动的灵便性提供了不同类型工作机配置在一起的可能性。在全社会内,电力、电器、石油、化工、汽车、飞机等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形成了,加工工业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采掘工业的发展速度,重工业取代轻工业成为工业中的主要部门。
在工厂制度时期,基本上还是中小型企业,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需要适应扩大企业规模的要求,于是垄断组织出现了。垄断组织既是一种旨在独占生产与市场并且攫取高额利润的经济联合体,又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的超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大型企业是垄断组织形成的基础,作为高度社会化的超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它的出现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的。因为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必然是设备精良、经营管理有方的大企业,它们发展成垄断组织后,使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这自然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利润的增长。
美国工厂系统组织咨询工程师和专家泰罗开始提倡“劳动科学组织”,发明了“泰罗制”的科学管理方法,使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以蒸汽机为动力的传动装置构成相当固定的体系,电动机使同活动的单个工作机连接在一起,将复杂的控制和监督职能分解为一个一个的简单操作,从而促进了生产的进一步分工以及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中,人类在电力、内燃机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完毕即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也最终形成了。对东西方的关系而言,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和奴役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地位而言,美国和德国工业发展速度和比重超过英法两国,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英法两国工业发展速度和比重下降到世界第三位和第四位;俄国和日本仍较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加剧,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