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信念02(1 / 1)

至于过于天真的风险,我们建议你去尝试某件可以改变你一生的事。我们应该尝试练习抛开或忽略任何浮上心头的负面和恐惧的念头。当恐惧浮上心头时,轻轻地但是坚实地将它们打发走。当它们回来时,再次打发它们走。这比你想的容易得多。

要想消除恐惧,只需要多一点勇气以及练习。一直努力,直到它们彻底消失为止。没有了恐惧念头的干扰,你将会发现,人生真的比较轻松,也比较有趣,而且更容易获得成功。

15

消除自卑感,适应环境

丽莎来自美国阿肯色州,她是镇里唯一个到哈佛读书的人。在她准备启程到哈佛大学之前,当地的人都为她能到哈佛上学而感到自豪,她自己也庆幸能有这样好的机遇。

但是,还没等丽莎的兴奋劲过去,她对自己的感觉就越来越糟糕了。她在哈佛过得很辛苦,上课听不懂,说话带口音,许多大家都知道的事她却一无所知,而许多她知道的事大家却又觉得好笑。她开始后悔自己到哈佛来。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到哈佛来受这份羞辱,同时更加怀念在家乡的日子,在那里可没有人瞧不起她。

感到孤独无助的丽莎,觉得自己是全哈佛最自卑的人,无奈之下,她只好求助于心理咨询医生。心理医生对她是这样诊断的:

她已跨入了个人成长的“新世纪”,可她对已经过去了的“旧世纪”仍恋恋不舍。

她对于生活的种种挑战,不是想方设法加以适应,而是缩在一角惊恐地望着它们,哀叹自己的无能与不幸。

她对于能来哈佛上学这一辉煌的成就,已经感到麻木不仁,她的眼睛只盯着当前的困难与挫折,没有信心去再造就一次人生的辉煌。

她习惯了做羊群中的骆驼,不甘心做骆驼群中的小羊。

她以高中生的学习方法来面对大学的学习要求,自然是格格不入,但她固守过去,不知如何改变。

她因为自己来自小地方,说话土里土气,做事傻里傻气,就认定周围的人在鄙视她,嫌弃她。可她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她的自卑,才使周围人无法接近她,帮助她。

她生长在中南部地区,来东海岸的波士顿求学,面临的是一种乡镇文化与都市文化的冲突,她没有想到,哈佛对她来说,不仅是知识探索的殿堂,同时也是文化融合的熔炉。

她身材瘦小,长相平常,多年来唯一的精神补偿就是学习出色。可眼下,面临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林高手”,她已再无优势可言。她长相平庸,学习又平庸,这就彻底打破了她多年的心理平衡点,使她陷入了空前的困惑中。

她悲叹自己来哈佛是个错误。可她忘了,多年来,正是这个哈佛梦在支撑着她的精神。她虽然战胜了许多竞争对手进入了哈佛大学求学,却在困难面前输给了自己的妄自菲薄。

她抱怨的全是别人,哀叹的全是自己。难怪她会在哈佛有自卑的感觉。她只有跳出往日光辉的“怪圈”,全身心地投入“新世纪”,才能重新振作起来。

总而言之,丽莎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她往日的心理平衡点被彻底打破了,她需要在哈佛大学建立新的心理平衡点。

为此,心理医生对她采取了3个治疗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帮助她宣泄不良情绪,调整她的心态,使她能够积极地面对新生活。

丽莎陷入了自卑的沼泽中,认定自己是全哈佛最自卑的人,这说明她过于扩大了自己精神痛苦的程度,看不到自己在新环境中生存的价值。心理医生一方面承认她当前面临的困难是她人生中前所未有的,所以她反映出来的情绪也是很自然的。同时,心理医生告诉她,对哈佛的不适应,产生种种焦虚与自卑反应,这在哈佛很普遍,并非只有她一个人这样。这使丽莎产生了“原来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啊”的平常感。

第二个步骤是,竭力引导丽莎把比较的视野从别人身上转向自己。

丽莎的自卑是在与同学的比较中形成的,她感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事事都不顺心,因而觉得自己好像是天鹅群中的丑小鸭。她在来哈佛大学前,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到哈佛后,最好的成绩只不过是4分。

以前,从来都是别人向她请教,但现在却是她要经常向别人请教。因此,丽莎当初那份引以为豪的自信已**然无存。原先,丽莎一直是教师心目中的得意门生,校园里的风云人物,众人羡慕的对象。可如今,她已成为校园里最不起眼的人物。

这一系列的心理反差,使丽莎产生了自己是哈佛大学多余的人的悲叹。她没有意识到,自己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理反差,是因为在以往与同学的比较中,她获得的尽是自尊与自信,但现在与同学的比较中,她获得的尽是自卑与自怜。

所以,心理医生竭力让丽莎懂得,在新的环境里,要学会多与自己比,而不是与别人比。如果一定要与别人比的话,还要透视到别人在学习成绩、意志等方面不如自己的一面。

最后一个步骤,心理医生开始帮助丽莎采取具体行动,理清学习中的具体困难,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加以克服和改进。同时,他让丽莎参加了一个由哈佛本科生组成的学生电话热线,让丽莎在帮助别的同学的同时,也结交了不少新的知心朋友,更重要的是,丽莎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重新感到了自信心的增长,感到哈佛大学需要她,她不再是哈佛大学多余的人了。

面对陌生的环境,很多人都会产生自卑的情绪,这种情绪是正常的,但同时也是可以避免的。自卑感会使一个人消极地面对世界,从而无法迈动前进的脚步,唯有适应陌生的环境,才能将其消除,才能重新走上成功之路。

16

一颗超越讥讽和嘲笑的野心

拿破仑的父亲是一个极高傲但是却又很穷困的科西嘉贵族,他把拿破仑送进了一个在布列讷的贵族学校。在这里,与拿破仑往来的都是一些在他面前极力夸耀自己富有,而讥讽他贫穷的同学。这种讥讽他的行为,虽然引起了他的愤怒,而他却只能一筹莫展,屈服在威势之下。

后来拿破仑实在难以忍受了,就写信给父亲,说:“为了忍受这些外国孩子的嘲笑,我实在疲于解释我的贫困了,他们唯一高于我的便是金钱,至于说到高尚的思想,他们是远在我之下的。难道我应当在这些富有却高傲的人之下谦卑下去吗?”

“我们没有钱,但是你必须在那里读书。”父亲的这一句话使拿破仑忍受了5年的痛苦。但是每一种嘲笑,每一种欺侮,每一种轻视的态度,都使他增加了决心。他发誓要做给他们看看,他确实是高于他们的。他是如何做的呢?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一点也不浮躁自夸,他只在心里暗暗计划,决定利用这些没有头脑却傲慢的人作为桥梁,去使自己得到技能、财富、名誉和地位。

等拿破仑到了部队时,看见他的同伴正在用多余的时间追求女人和赌博。而他那并不健壮的体格使他决定改变方针,用埋头读书的方法,去努力和他们竞争。读书是和呼吸一样自由的。因为他可以不花钱在图书馆里借书读,这使他得到了很大的收获。他并不是读没有意义的书,也不是专以读书来消遣自己的烦恼,而是在为自己理想的将来做准备。他下定决心要让全天下的人知道自己的才华。因此,他在选择图书时,也是以这种决心为选择的范围。

当时拿破仑住在一个既小又闷的房间内。在这里,他脸无血色,孤寂,沉闷,但是他却不停地读下去。他想象自己是一个总司令,他将科西嘉岛的地图画出来,在地图上清楚地指出哪些地方应当布置防范,这是用数学的方法精确地计算出来的。因此,他数学的才能获得了提高,这使他第一次有机会表现他能做什么。

拿破仑的长官看见他年轻好学,便派他在操练场上执行一些工作,这是需要极复杂的计算能力的。他工作得极为出色,于是他又获得了新的机会,从此,拿破仑开始走上有权势的道路了。这时,一切的情形都改变了。从前嘲笑他的人,现在都涌到他面前来,想分享一点他得到的奖励金;从前轻视他的,现在都希望成为他的朋友;从前揶揄他矮小、无用、死用功的人,现在也都改为尊重他。他们都变成了他的忠实“拥戴者”。

难道这是天才所造成的奇异改变的吗?抑或是因为他不停的工作而得到的成功呢?拿破仑确实聪明,而且也确实肯下工夫,不过还有一种力量比知识或苦工来得更为重要,那就是他那种想超过戏弄他的人的野心。

假使他那些同学没有嘲笑他的贫困,假使他的父亲允许他退学,他的感觉就不会那么难堪。他之所以能成为这么伟大的人物,完全是由他的一切不幸造成的。然而他学到了由克服自身的缺点而得到胜利的秘诀。

凡是伟大的人物,从来不认为生活是不可改造的。他也许会对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不满意,不过他的不满意不但不会使他抱怨和不快乐,反而会使他闯出一番事业来,因为他有一颗超越任何讥讽和嘲笑的野心。

17

叩响成功的大门

一天,在西格诺·法列罗的府邸正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宴会,主人邀请了众多客人。不料,就在宴会开始之前,点心制作师派人来说,他设计的大型甜点饰品被弄坏了,管家急得团团转。

这时,一个在西格诺府邸厨房里干杂活的仆人走到管家的面前,怯生生地说:“如果您能让我来试一试的话,我想我能用另外一件东西来顶替。”

“你?”管家惊讶地喊道,“你是什么人,竟敢说这样的大话?”

“我叫安东尼奥,是雕塑家皮萨诺的孙子。”这个脸色苍白的孩子回答道,显然他是鼓了很大的劲才这么说的。

“小家伙,你真的能做吗?”管家将信将疑地问。

“如果您允许我试一试的话,我可以造一件东西摆放在餐桌中央。”小孩子开始显得镇定了一些。

仆人们这时都已显得手足无措了。于是,管家只好答应让安东尼奥试试,随后他便在一旁紧紧地盯着这个孩子,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看他到底怎么办。

这个厨房的小杂工要人端来了一些黄油。不一会儿工夫,不起眼的黄油在安东尼奥的手中就变成了一只蹲着的巨狮。管家喜出望外,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连忙派人把这个黄油塑成的狮子摆到了桌子上。

晚宴开始了,客人们陆陆续续地来到餐厅里。这些客人当中,有威尼斯最著名的实业家,有高贵的王子,有傲慢的王公贵族们,还有眼光挑剔的专业艺术评论家。但当这些人一眼望见餐桌上卧着的黄油狮子时,都不禁交口称赞起来,纷纷认为这真是一件天才的作品。他们在狮子面前不忍离去,甚至忘了自己来此的真正目的。结果,这个宴会变成了对黄油狮子的鉴赏会。

客人们在狮子面前情不自禁地细细欣赏着,不断地问西格诺·法列罗,究竟是哪一位伟大的雕塑家竟然肯将自己天才的技艺浪费在这样一种很快就会熔化的东西上。法列罗也愣住了,他立即喊管家过来问话,于是管家就把小安东尼奥带到了客人们的面前。

当这些尊贵的客人们得知,面前这个精美绝伦的黄油狮子,竟然是这个小孩仓促间做成的作品时,都不禁大为惊讶,整个宴会立刻变成了对这个小孩的赞美会。富有的主人当即宣布,将由他出资给小孩请最好的老师,让他的天赋充分地发挥出来。

西格诺·法列罗果然没有失信,但安东尼奥并没有被眼前的宠幸冲昏头脑,他依旧是一个淳朴、热切而又诚实的孩子。他孜孜不倦地刻苦努力着,希望把自己培养成为皮萨诺门下一名优秀的雕刻家。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安东尼奥是如何充分利用第一次机会展示自己才华的。然而,却没有人不知道后来的著名雕塑家卡诺瓦的大名,也没有人不知道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

机会不会自动地找上门来,你必须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吸引别人的目光,才有可能寻找到机会。因此,你必须勇于尝试,一次次地去叩响机会的大门,总有一扇会为你打开的。

18

在逆境中成功

米穆出生于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从童年起,他就非常喜欢运动。可是,因为家里很穷,他甚至连饭都吃不饱。这对任何一个喜欢运动的人来讲,都是颇为难堪的。例如,踢足球,米穆就是光着脚踢的。因为他没有鞋子。他母亲好不容易想办法替他买了双草底帆布鞋,为的是让他去学校念书穿的。如果米穆的父亲看见他穿着这双鞋子踢足球,肯定会狠狠地揍他一顿,因为父亲不想让他把鞋子穿破。

11岁那年,米穆有了小学文凭,而且毕业成绩很好。他母亲对他说:“你终于有文凭了,太好了!”然而可怜的妈妈去为他申请助学金,却遭到了无理的拒绝!

这是多么不公正啊!他们不给米穆助学金却把助学金给了比他富有得多的殖民者的孩子们。鉴于这种不公道,米穆心里想:“我是不属于这个国家的,我要走。”可去哪里呢?米穆知道,自己的祖国就是法国。他热爱法国,他想了解它,但怎么去了解呢?他实在是太穷了。

没有钱念书,于是米穆就当上了咖啡馆里的跑堂。他每天要一直工作到深夜,但还是坚持锻炼长跑。为了能进行锻炼,他每天早上5点钟就得起床,累得他脚跟都肿了。总之,为了有碗饭吃,米穆是没有多少功夫去训练的。但是,他还是咬紧牙关报名参加了法国田径冠军赛。米穆仅仅进行了一个半月的训练。他先是参加了一万米冠军赛,可是只得了第三名。第二天,他决定再参加五千米比赛。幸运的是,他得了第二名。就这样,米穆被带进了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

对米穆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在当时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也想象不到奥运会是如此宏伟壮观。好像此时此刻全世界人都聚集在这里。不过,最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是代表法国。他为此感到自豪。

但是,有些事情却让米穆感到不快。那就是,他并没有被人认为是一名法国选手,没有一个人看得起他。比赛前几小时,米穆想请人替自己按摩一下,于是他便很不好意思地去敲了敲法国队按摩医生的房门。

得到允许以后,他就进去了,按摩医生转身对他说:“有什么事吗,我的小伙计?”

米穆说:“先生,我要跑一万米,您是否可以助我一臂之力?”

医生一边继续为一个躺在**的运动员按摩,一边对他说:“请原谅,我的小伙计,我是派来为冠军们服务的。”

米穆知道,医生拒绝替自己按摩,无非就是因为自己不过是咖啡馆里一名小跑堂罢了。

那天下午,米穆参加了对他来讲非常有历史意义的一万米决赛。他当时仅仅希望能取得一个好名次,因为伦敦那天的天气异常干热,如同暴风雨来临的前夕。

比赛开始了。米穆并不模仿任何人。然而同伴们一个接一个地落在他的后面。他成了第四名,随后是第三名。很快,他发现,只有捷克著名的长跑运动员扎托倍克一个人跑在他前面。于是,米穆得到了第二名。

米穆就是这样为法国和自己争夺到了第一枚世界银牌。然而,最使米穆感到难受的,还是当时法国的体育报刊和新闻记者在第二天早上便在边打听边嚷嚷:“那个跑了第二名的家伙是谁呀?啊,准是一个北非人。天气热,他就是因为天热而得到第二名的!”瞧瞧,多么令人心酸!

令米穆感到欣慰的是,在伦敦奥运会的4年以后,他又被选中代表法国去赫尔辛基参加第15届奥运会了。在那里,他打破了一万米法国纪录,并在被称之为“本世纪五千米决赛”的比赛中,再一次为法国赢得了一枚银牌。

随后,在墨尔本奥运会上,米穆参加了跑马拉松比赛。他用1分40秒跑完了最后400米,终于成了奥运会冠军!

阿兰·米穆终于由一个咖啡馆的小跑堂成为了一名法国当代著名的长跑运动员。退役后,他在法国体育学院执教,他的一切成就都源于他那颗顽强的心。

只要自己的信心不倒,不利的环境并不能阻碍一个人的发展。在逆境中,我们要知道,在得不到人们的支持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一种更大的成功。

19

不要把期望留给明天

曾经有一位多愁善感的女孩给她的朋友写过这样一封信:“我白天要上班,晚上要上夜大自考班,整天既紧张充实,又浑浑噩噩。我没有时间去看清晨的日出和彩霞,没有时间在晚上与星星谈谈心,更没时间驻足于草坪花丛中听听花儿、草儿生长的声音,我幻想着有一天我能放下这一切的俗务,到海南到西双版纳到夏威夷去度假,那时我该有多快乐。”

这封信让我们想起了一首叫做《我想去桂林》的流行歌曲,歌词这样写道:我想去桂林,可是我有时间的时候没有钱,有钱的时候没时间。

在给这位女孩回信时,朋友对她说:“你的幻想是很美丽的,足以让世上的大多数人动心,但也许它实现的机会很小。其实,要享受生活、要快乐,并不需要那么多的附加条件,你现在就完全可以做得到。你虽然很忙碌,但完全有时间有条件满足你与太阳、星星、花草的约会,不要把这些享受留待明天。只要你今天有享受的心情你就完全能做到,明天会有明天的不如意和制约条件,等待时天那是靠不住的,甚至你还会懊恼今天没有好好享受年轻的心情与生活呢。快乐、放松与享受生活不需要太多的条件与借口,它最需要的只是一种你需要它的心态,来面对今天的现实。给自己今天的快乐,另外一个时空会有另外一种快乐,错过了今天,你也就错过了今天的快乐。而且不只是休闲娱乐中有快乐,工作、学习中也有快乐,它随处躲藏,需要你用心灵去体会,对吗?”

生活是难以捉摸而又与你形影不离的,如果你完全沉浸于其中,就可以得到一种美好的享受。抓住现在,是玩耍的时间就尽情地玩耍,是休息的时间就畅快地休息,是工作的时间就认真地工作。怎么可以总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呢?抓住现在的时光,这是你能够有所作为的唯一时刻。不要期待在将来生活的某一天,会发生奇迹般的转变,你一下子变得事事如意,幸福无比。未来永远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美好,它仍然只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

有一个青年在上高中时说:现在真是太紧张了,没有时间和心情玩,等上了大学一定要好好享受生活。上了大学他又说:现在就业形势这么严峻,还得拼命学才能有份好工作,赚到了钱再去享受吧。工作后他仍然发现没有时间和心情去玩去享受,结婚、房子、车子、孩子……也许等到要退休或临终时他还会在想:忙忙碌碌这一辈子,什么时候才可以放松享受呢?

回避现实几乎成为一种流行疾病。社会环境总是要求人们为将来牺牲现在。根据逻辑推理,采取这种态度就意味着不仅要放弃目前的享受,而且要永远回避幸福。将来的那一刻一旦到来,而我们到那时又必须为将来做准备,于是幸福总是遥遥无期。而且终有一天,我们又会陷入对以往的追悔中。

还有另外一种典型的例证,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心态。孩子小时,他们想现在真累真烦人,等孩子大了就好了。孩子大些了,上学了,还是有操不完的心。等到有一天,孩子不需要他们操心了,独立生活了,他们守着空巢,又在想:孩子小时候多可爱啊。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乐趣都被他们错过了,他们就在这种明天与昨天的交替中失去了今天。

因为人需要忠于自己的良心,由此来对自身做真切的剖析与认识,才能活得自由自在。不仅快乐不应该留到明天,其实做任何事情都不应该有拖拉的习惯。

有一些人,就连只是将邮票贴在信封上粘好、准备寄出去,看看电话答录机是否有人留言,或是将上个月就应该寄出去的谢函,赶快补寄出去这些小事,竟也一样都没有做到!他总是常常将这些举手之劳的小事一拖再拖,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般人之所以会拖延一些重要的事情,多数是因为不自信,但是,如果连几分钟就可以搞定的小事也是一拖再拖的话,其动机就不只是这么单纯了。这种状况通常与注意力的集中与否有相当大的关系。

因为,当我们手头上总是有一些未完成的琐事时,往往就可以借此不断地忙碌,而分散掉所应该注意、但却不愿去面对的事物的注意力。如此一来,自然就有借口以较省力的方式处理一些极其简单的事物,这就是惰性所造成的结果。

表面上,我们会义正词严地告诉自己或他人:“我之所以这么拖拖拉拉,是因为有太多重要的事等着我去做,所以,我根本没有时间来做这些琐事!”但是实际上,你不但不做琐事,连重要的事也没法做,结果常常会以看一天的电视作为收场,你根本没做任何事。

你要改变拖拉的习惯,不妨试着将一些几分钟之内应该完成的事务,详细地列成一张清单,然后每天照表去执行。例如:“该做的事好多!”所谓“凡事开头难”,而当完成第一件事后,我们随之会发现,其实所用去的时间可能远比最初所列出的时间要短很多。

其次,从这些已经列出的需要处理的事情的优先顺序来看,我们会发现,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琐事都是同等重要的。其中有一些事情,也许得放上一段时间后再处理才会比较有效率,而另有一些事情甚至不用去理会都无伤大雅,所以,我们就干脆把它从清单上剔除掉算了。

这项练习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训练自己如何对自己负责,因为每天规定自己做好两件不需花费10分钟就可完成的事情,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人之所以习惯于把事情放一放,其实只是不愿意做而已,并非不会做。

如果你认为那种每天被一大堆的琐事牵绊着的生活,才是充实的人生的话,那么你可能真的应该花上一些时间,好好地冷静地重新检讨一下人生真正所追求的目标何在。

举例而言,喜欢运动的人,却为了在办公室工作而放弃上体育馆的机会,也许你可以告诉自己:因为我太忙了。然而实际上果真如此吗?诚恳的面对自己吧!

有许许多多的动力必须由目标来激发,这样才会事半功倍,因此,你现在就应该列出自己的目标,然后,脚踏实地地去完成它吧!

有一些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事,往往被放在一边,而去做那些琐碎而不重要的事情。其实,我们并不是没有时间,也不是不会做,而是不愿意做。这就是惰性在作怪。如果有一件事你认为很重要,就应该立即动手,不要找借口将其推到明天。

20

别躲在角落里生活

在美国的一家医院里,一位病人已病入膏肓了,他的家人也很痛苦。但医生仍认为病人还有一线生机,便按照平常的惯例来询问病人。

“先生,你想吃点什么吗?”

病人摇了摇头,默不作声。

“先生,那你有什么喜好吗?”医生想用心理疗法来给他治疗。

但病人还是摇了摇头。

“那您对打牌、喝酒,甚至是交女朋友都不喜欢吗?”医生仍不死心。

病人这次用一种极其微弱的声音回答道:“没兴趣。”

医生想继续问下去,病人的家属在一边赶紧说:“医生,没有用的,就是他健康时都没有什么爱好,就甭说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医生听了之后,神情一下子忧郁起来,他叹了口气,转身走了出去。家属们一看,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急忙追了出来很担心地问:“医生,是不是他的情况不太好啊?”

医生说:“我医治过成千上万的病人,每次我都是全力以赴的,但这个病人我想是彻底的没有希望了,因为他是一个失去了一切欲望的人,这样的人对生活没有留恋,也就不会有信心来活下去的,所以他并不是完全靠医生的医治就能好起来的”。

人生在世,有时候在事情结果并不理想的情况之下,偶尔会有一种悲观的念头产生,这的确可以缓解一下失落的情绪。但是,若是持续地对于未来感到悲观,对于身心便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此外,这往往也是抑郁症的症状之一。或是早就对平淡的生活感到十分烦躁,因此,脑海里会不自觉地浮现出一些不好的念头,甚至期待它们发生,借此来刺激一下自己。结果,因为每天生活在悲观与消极当中,自然也就永远都快乐不起来了。

人生的确充满许多的不如意,而时时都有消极悲观的想法存在,只会让事情的处理更加棘手。因此,试着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来期待所有的事情,来为自己填装精神子弹,以面对未知不确定的未来,就永远不会被彻底打倒。所以,当下一次再有悲观的念头闪过脑海的时候,我们就应该马上想出一个比较积极乐观的念头,然后再冷静地权衡一下,也许,自己就会以比较客观的态度来待人处事,而不会再那么地悲观了。

事实上,正因为人生充满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如何减少这些不确定性,才会成为每个人的人生之路能否顺利平坦的关键,也因此,虽然我们可能无法改变所有事情的进展与结局,但是,我们却绝对可以将自己的思绪指向一个比较正面乐观的态度,来看待所有人事的变化。既然如此,何不姑且一试呢?

也许我们会发现,从乐观积极的角度来看待事情,会和以消极悲观的角度所看到的事情完全不同!

人是灵与肉的结合,缺少其中的一种,都将不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一个人的灵魂需要放射出对生活的爱好、追求和欲望,只有这样,生命才会坚强,也才会有希望。没有航向的船只无疑是沉船,灵魂之中没有了希望,那必然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