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细节,抓住机会的脚步
1.在小事上做文章,机会来自小小的苗头
人人都有走向成功的机会。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能够抓住机会,因为机会出现的时候,都是一些非常细小的苗头,不容易被发现。而那些成功者就是能够抓住那些小小的苗头,发展出宏大的事业。福特的成功思维是注意小事情。“忽略小事的人是不会成功的”。美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公司——福特汽车公司,是以福特的名字命名的。当年福特大学毕业以后,到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同时去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他觉得自己没什么希望了,但既然来了,也不能不去一试就打退堂鼓啊。于是,他便敲门走进公司办公室,发现地上有一张废纸,就弯腰把它捡了起来,顺手把它丢进了废纸篓里,然后走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董事长对他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经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感到意外,董事长说:“前面三位的确学历比你高,而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的眼睛里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而只能看见大事、忽略小事的人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才录用你。”福特就这样进了这家公司。果然,后来福特干得相当出色,终于坐到了董事长的交椅上。
美国著名的家具经销商尼·科尔斯,一次家中突然失火,几乎烧光了他家里的一切,只有些粗壮的松木,外面烧焦,而内芯得以残存。要在一般人,可能在极度的痛苦中将这些废料扔掉完事,但尼·克尔斯却从这些焦木中发现了商机:因为那焦木的旧纹理和特殊的质感使他产生了灵感,他决定要制造以突出表现木纹为特点的仿古家具。
他用碎玻璃片刮去废木上的沉灰,再用细砂纸打磨光滑,再涂上一层清漆,便使废木显出了古朴、典雅、庄重的光泽和清晰的木纹。就这样,他制造的仿古典木质家具独领潮流,从此生意兴隆。
有人赞叹尼·科尔斯因祸得福,其实不然,只是他能从一件简单的事物中观察和发现,奇迹才会出现。如果换一位不善于思考的人去看那堆燃而未尽的废木头,眼睛看直了也不会有所发现。
其实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如果肯动脑子,任何一件看似平常的事都有其可开发之处,而且很多的智慧和发现都来自一些平常的小事,只是你没有发现罢了。那么怎样培养一种能从平常事物中有不平常发现的心态呢?那就是要有一种善于思考的态度,只要勤于思考,仔细观察,就不会让很容易得到的机遇溜走。
美国玩具开发商布·希耐一次到郊外去散步,偶而看到几个孩子在玩一种又丑又脏的昆虫,且玩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他立即联想到儿童玩具市场上所销售和设计的,全都是造型优美、色彩鲜艳的玩具。那么,为什么不给孩子们设计一些丑陋的玩具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呢?想到这里,他立即安排研制生产,推向市场后,果然反响强烈,供不应求,收益颇丰。从此,丑陋玩具在市场上的销售经久不衰。
那么,这些人为何会如此聪明,只是灵机一动就能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因为在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过程当中,他们的潜在意识十分积极和敏锐,这就证明了人在自信和主动的状态下才会变得聪明能干。也是在这种时候,他们才最具能动性和创造力,而且此时他们也最能很好地发掘自己的潜能和发挥自己的最佳状态。
那么靠的是什么外在力量才使这些得以充分体现呢?那就是知识,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会有智慧,有了智慧,一有发现就会产生联想,由联想而酝酿出的方案就能够走向成功。
2.意外的希尔顿帝国
机遇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她不在等待中出现,更不在幻想中降临,她只偏爱那些专注细节的人们,偏爱那些时刻奋斗着的人们。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希尔顿还不满三十岁。他从法国战场回到美国光荣退伍。
不久,他的父亲车祸丧生,这使他伤心至极。这时,他突发奇想,想在一种流浪式的移动中充分认识自己,从而寻找到未来生活的归宿。
他几乎走遍了新墨西哥州,并且处处留心观察州内的石油工业、小城镇的银行业、杂货店、公寓及旅店的生意情况,最后,他终于下定决心从事银行业。
希尔顿在新墨西哥州找不到银行业的事做,他的口袋里还有五千美元,于是就持续向前,越过了州界,进入到德克萨斯州。
德州盛产石油,他便决定到充满石油和发财机会的休斯哥镇去冒险。抵达镇上,得知靠近火车站有一家银行,便走进去问经理:“你们这家银行要多少钱才出售?”
经理告诉他:“只要你出得起七点五万美元,老板就会售给你。”
希尔顿听了满怀信心,心里对自己说:“对于一切好的东西,一个人应该而且完全能够想尽办法去获得它。”
这时,他完全忘了自己身上有多少钱,也顾不得和对方讨价还价,就急忙走到火车站上来,在电报柜台给那家银行的业主拍出一份电报,表示他愿意以七点五万美元的价格买下这家银行。
电报发出之后,希尔顿的心情轻松起来,便悠闲自得地来到大街上漫步,心里还想着今后如何专心经营这家银行。他开始梦想着如何成为“银行业王国”的国王。
然而,当他重新回到这家银行时,报务员立即交给他一份电报说:“售价已经涨到八万美元,买不买随你。”
希尔顿挨了这当头一棒,一时气得面红耳赤,半晌说不出话来,最后悻悻地从银行里退了出来。
这时夜色已经降临。路灯照得街道对面的“莫利希饭店”几个字闪闪发亮,希尔顿想在那里住一夜,就横过街去。
“莫利希饭店”是一幢两层楼的红砖房,生意很好,希尔顿走进店门,见走道里站满了人,许多人挤到服务台前,争着要服务员办理住宿登记手续。希尔顿年轻气盛,个子高大,身体强壮,力气也大,便拨开众人一直往前挤,很快就挤到服务台前了。
他想要一个房间,话还没说出来,那个服务员就把旅店登记簿合上了,说:“别挤啦,客满了!”
这时,挤在走道里的人群又**起来了,还没等希尔顿反应过来,许多人就像小孩子抢座位似的,拼命争抢走道里仅有的几张椅子。
希尔顿明白过来时,也想争一把椅子,但椅子早就被人抢光了,留下来的只有他身旁的那根柱子,他只好靠在柱子上站着,闭目盘算着,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他突然觉得有人推了他一下,睁开眼来,见是一个绷紧了面孔的人在推这个又推那个,并一路叫着:“出去!”原来他是在驱赶坐在椅子上的人。希尔顿站直了身子没有动,那人又走过来对他说:“对不起,朋友,请在八点钟我们腾空了这个地方的时候,你们再到这里来。”
他这一说,希尔顿兴趣来了,问:“你的意思是说,你只让他们睡八个小时,就做第二轮生意吗?”
那人说:“是的,一天到晚,每二十四小时分做三轮生意。如果你愿意付款,我允许你睡在餐厅的餐桌上。”
希尔顿又问:“你是这家旅店的老板吗?”
那人说:“是的,但我也被它紧紧的束缚住了。这个时候,我应该出去,到油田那边去多赚几个实实在在的钱。”
希尔顿觉得纳闷,这里的生意这么好,他怎么还不安心呢?便说:“可是,你的旅店生意很不错呀!”
旅店老板说:“不,在别人一夜之间便可成为百万富翁的时候,你愿意呆在旅店里和一群浑人纠纠缠缠吗?唉,只要我能够摆脱这个地方……”
希尔顿听他这一说,简直高兴得差点跳起来,但他还是抑制住了内心的兴奋,用平静的口气问:“老板,你是不是说,准备出售这家旅店?”
老阪说:“是的,不管任何人,只要他愿意付出五万美元的现金,谁就可以得到这座旅店,连里面的所有设备都归他。”
希尔顿立时把头昂起来,说:“老板,你已经找到买主了!”
希尔顿俨然成了店主人似的,用了三个小时,先查阅了莫利希旅店的账簿,心里想,这个想发石油财的家伙真是一个十足的大傻瓜。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以后,店主愿以四万五千美元的价格出售。
希尔顿又开始奔波起来了,他要创业,必须筹集资金,在约定截止时间的前五分钟,将钱交给旅店的主人。后来,他终于很顺利地筹集到了资金,按时把现款送到了旅店主人的手上。
希尔顿在出乎意料的情况下,成功地买下了莫希利旅店,从此,翻开了“希尔顿饭店帝国”发迹史的第一页。
3.独具慧眼——“亚马逊”创始人抠细节
一个清晰简单的好主意,往往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精彩成果。有时将自己的思考模式或方向巧妙地转个弯,的确可以看到更开阔的壮丽美景。而你是否也愿意改变自己原有的某些想法,来接受一些清新简单的好主意,让你的心灵,让你的人生获得意想不到的精彩成功呢?
一个巫师见阿凡提走过来了,就叫他坐下,问道:
“我用手势向你问话,你能不能用手势回答我?”
“能呀。”阿凡提说。
于是,巫师伸出一个指头,阿凡提马上伸出两个手指头;巫师又伸出5个指头,阿凡提立刻伸出拳头。巫师感到很满意,称赞道:“回答得妙!”
观看的人傻了眼,问巫师:
“你们用手势一问一答,是什么意思呀?”
巫师说:“我伸一个指头,是说胡大只有一个,对吗?阿凡提伸两个指头。回答说胡大不是一个,是两个——因穆罕默德也代表胡大。我伸5个指头,是问他每天5次礼拜做不做?他伸出紧攥的拳头,表示他对做礼拜从不放松。”
“不,巫师,不对!”阿凡提说,“你伸的一个指头,是说要剜我一只眼睛,我伸两个指头,表示要剜你两只眼睛;你伸5个指头,是说要扇我一巴掌,我伸出拳头,是说要砸烂你的脑袋。”
对待一个事物的描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只需要我们换一个角度,哪怕是很小的角度,就可能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
全球知名企业“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30岁时已是某金融公司的副总裁。然而当贝索斯偶然看到“网络用户一年中猛增23倍”这样一条信息后,出人意料地就告别了华尔街,而转创办网上商务。
在网络上先卖什么东西好?贝索斯列出了20多种商品,然后逐项淘汰,精减为书籍和音乐制品,最后他选定了先卖书籍。为什么有如此惟一的选择?因为贝索斯在分析过程中发现传统出版业有一个根本矛盾:出版商和发行零售商的业务目标相互冲突。出版商需要预先确定某部图书的印数,但图书上市之前,谁也无法准确预知该书的市场需求量。为了鼓励零售商多订货,出版商一般允许零售商卖不完就退回,零售商既然囤积居奇毫无风险,也往往超量定购。贝索斯一针见血地说:“出版商承担了所有的风险,却由零售商来预测市场需求量!”
贝索斯所看到的,其实就是经济活动中无法彻底根除的一种弊病:市场需求与生产之间的脱节。他自信,运用互联网,省略掉商品流通一系列中间环节,顾客直接向生产者下订单,就可以真正做到以销定产。
四年之后,贝索斯创办的“亚马逊”的市值已经超过400亿美元,拥有450万长期顾客,每月的营业额数亿美元,杰夫·贝索斯也成为全球年轻的超级大富豪。
贝索斯之所以成功,是他独具慧眼,敏感地认识到网络里无限商机,跟着又发现和利用了别人没有解决的供销方面的矛盾——这是一座大有开发价值的宝山;经过精心筛选,他找到了一个切入点——网上卖书;利用美国的风险基金,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他终于走向辉煌。
4.及时捕捉市场上的“零次信息”
所谓“零次信息”,指的是那些内容尚未经专门机构加工整理就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的信息情报。比如,“一句话”、“一点灵感”、“一丝感觉”、“一个突出点子”等等均可称为“零次信息”。
这些“零次信息”产生于日常生活中,存在于平民百姓间,无需支付任何费用,任何人都可以获得,任何企业都可以利用。正因为如此,它们总是不被人看重,常常得不到利用。但是,也有一些有眼光的经营者却依靠利用开发“零次信息”而获得了滚滚财源。例如,十几年前,冰箱都是单门的,日本三洋电机公司生产的冰箱也不例外。有一天,该公司一技术人员偶尔听到用户的一句无心话:“每天打开冰箱门拿东西,冰箱里的冷气大量外泄,很可惜。要是将冰箱的外门制成上下两半,拿东西只需开一半,那就能节省很多冷气了。”这句话竟产生了三洋公司的畅销产品“双门冰箱”。
再比如,有一天,一位日本顾客突发奇想:为什么不生产表针“左旋”的手表呢?这样不但能满足一些人标新立异的心理,而且也能使手表品种更加丰富。这一奇想被一报纸刊载,不过它并没引起更多人的注意。有一天,日本东方钟表公司总裁在翻阅旧报时,碰巧看到了这一“点子”,他如获至宝,立即组织人员开发出前所未有的“左旋手表”,刚一投放市场便大放异彩,格外引人注目。不仅首批几千块很快便销售一空,而且世界各地订购此种手表的订单雪片似地向公司飞来。
日本这两家公司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们利用了别人不注意的“零次信息”。可惜的是,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非常有价值的“零次信息”却一直在闲置,得不到开发利用。比如说,几年前,笔者曾在报纸上读到“异想天开”:一是让香烟的过滤嘴倒装置于烟盒的底部,这样卫生些;另一则是把雨伞做成屋顶式,雨水就不会打湿前后摆动的裤腿。这两则“异想天开”的思考很有实用价值。可是几年过去了,我直到现在仍未见到“屋顶式雨伞”、“过滤嘴倒装的香烟包装”。笔者真为这类金子般的“零次信息”遭闲置而扼腕叹息。诚然,投资这类前所未有的“零次信息”是要担很大风险的,有可能令投资者亏本破产。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无限风光在险峰”,风险大的投资也是利润最丰厚的投资。难怪有专家认为:一个“零次信息”有可能使穷汉变成富翁,一个“零次信息”可以让一个企业起死回生乃至兴旺发达。的确,“零次信息”反映的都是人们在生活中碰到的不便或需求,每一个“零次信息”的背后隐藏的就是一块很有开发价值的市场处女地。
5.从生活琐事中发现致富信息
“一叶陨而知秋至”,从一片树叶的下坠,人们就可以感知季节的变化了。同样的道理,生活中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往往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信息确实重要,但这并不是说,你必须用高科技、用商业间谍、成天在报纸中扎推,才能获取你所需的信息。生活中到处充满信息,很多高明的企业家,就是从观察生活中的小变化,见微知著,从而大发其财的。
美国有位叫米尔曼的女士,她在生活中常常被一件小事烦心,那就是她的长统丝袜老是和她做对。因为它老是往下掉,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或在公司上班时,袜子掉下来令她非常尴尬。她想这种困扰,其他妇女肯定也会有,而且人数不会少。“那我为什么不做这方面的生意呢?”
不久,她就开了一家袜子店,专门卖那些不易滑落的袜子。这家店铺不大,但生意却出奇地好。由于在她的店里,每位顾客平均可在一分半钟内完成交易,而且这里售出的袜子确实是使很多妇女摆脱了丝袜滑落带来的窘境,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来她的店里买这“不起眼的小东西”。米尔曼成功了,现在她已开了120多家分店,分布在美、英、法三国,她自己30出头的年龄,就成为百万富婆。
而另一对美国年轻人,也是从极小的生活琐事中发现了财富。这是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刚刚有了一个小孩。在给小孩喂奶时,他们发现,市场上卖的奶瓶都太大了,8个月以下的婴儿都无法自己抱住奶瓶喝奶,这往往令小家伙烦躁不安。
有一天,小宝宝的外祖父——一个工厂烧焊产品的检查员,来到他们家,在听到他们的抱怨后,顺口说,最好在奶瓶两边焊上瓶柄,这样小孩就能双手抓着吃奶了。这句不经意的话,却使这对年轻夫妇灵光闪动,他们有主意了。
不久,他们设法将圆柱形的奶瓶改制成圆圈拉长后中间空心的奶瓶,投放市场。由于这一改进使得小孩能自己抓住奶瓶吃奶了,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在60天内卖出了5万个奶瓶。他们开业的第一年就收入150万美元。
善于从“无关的小事”发现有用的信息,不仅能帮你赚钱,同样也能帮你避祸。在1983年左右,世界许多地方的梅雨季节比往常要长10天左右。气候的反常,当然会在农业、捕捞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行业引起注意,但一般人都不会把气候的反常和工业制造发生变化联系在一起。
日本丸红商社的小林乔却不这样认为。那一年,日本也受全球气候反常的影响,梅雨持续时间长,身为丸红商社马口铁课课长的小林乔对这一变化的反应显得特别敏感,他在安排当年的马口铁生产时,大幅度削减产量,把人力、物力都安排到别的地方去。这家商社的马口铁一向是供不应求的,当年也不例外,马口铁虽然还没有全部造出来,但全年的生产合同已经排满。大家都认为小林乔有毛病,放着钱不赚。
面对大家的不理解,小林乔做了详尽的解释;“各位都知道,今年的梅雨季节很长,这势必会使今年的夏天不那么热。天气不热了,人们对清凉饮料的需求就会减少,而作为饮料容器的马口铁的销量也会相应下降。如果现在还是按计划进行生产的话,必然会造成产品积压。至于说起那些已经签订的合同,到时候,对方只要付一部分违约金就可以取消的,最后,还是我们企业自己吃亏。”
很多人都觉得小林乔虽然说得有些玄忽,但听上去也有一定道理。后来的事实证明,当年受气候影响,马口铁的使用量果然大大下降,一些原本和丸红商社签订了购货合同的单位,也纷纷撤销了订货。多亏了小林乔的敏感,企业才避免了一场重大损失。
当然,见微知著不仅是“单干户”、小企业的特权,大企业甚至于政府都可借此成事,不过那个手笔就要大得多。
1982年初,墨西哥爱尔·基琼火山喷发,由于大量的火山灰喷向空中,造成多云现象并引起全球性气候变化。这一点立刻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他们意识到这将会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大影响,因而立刻决定,把粮食作为战略物资,禁止向粮食进口大国前苏联出售,同时在全国缩减三分之一的耕地面积。
起先苏联人并未对此有太大反应,因为他们还能从阿根廷等国买到自己所需要的粮食。但是火山喷发给气候带来的影响是一个长时间的事情,到了1984年,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各国农业纷纷欠收,有粮食出口能力的就只剩下美国了。苏联人只得向美国求援,这次美国政府批准向前苏联售粮了,但此时他的粮价已涨了1倍。
面对近似勒索的高粮价,苏联人也只得接受。为此,他们不得不到国际市场上大量抛售储备的黄金,引起了国际黄金价格的下跌,而美元对黄金的比价却上涨了。美国政府由于见微知著,获得了多方面的利益,而前苏联由于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就显得被动了。
在商战的过程中,成功者必须有不放过任何一件小事,“见微知著”的能力,这样你才能有预见性的眼光,而只有拥有这种前瞻性的预测,企业才会有准确的投资和准确的策略,才会有丰厚的利润和经营的成功。
6.细心观察——田中造纸厂一飞冲天
“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动如雷震”是行军打仗的理想境界。商场如战场,在激烈的商战中如果也能做到这样的境界,即行动迅速时像疾风那样猛烈,舒缓时像树枝那样徐徐摆动;进攻时如雄雄烈火,不动时如山岳屹立,动作起来则如万钧雷霆,势不可挡,又何愁不能在商战中处于不败之地?
谁都想做到这一步,但问题是,倒底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不动呢?这就需要调查分析社会生活的变化,并迅速从中捕捉到商机了。
现在餐巾纸已经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了,但三十多年前,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还不高时,即使在日本,使用过即扔的纸餐巾无疑是一种奢侈的消费。当然社会是在进步的,一旦人们的生活达到一定水平,那么使用纸餐巾就不仅不是奢侈,反而是一种必须。社会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往往是相连的,日本有一家小企业就是因为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这种社会变化的脉搏,而为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这个小企业是只有几十名工人的田中造纸厂。这个厂的经理田中治助是一个非常注意市场变化的经营者,厂子初创之时,他就在当时造纸行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针对印刷业发展的需要,开发生产了“美浓型纸”,赢得了用户的赞许和大批订单。
60年代后期,日本社会开始进入了经济“起飞”时期,一切都处于剧变之中——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每个人都为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惊喜时,田中治助想到的却是这种变化会给自己的企业带来什么。他是个造纸的商人,切入点当然还是在自己的老行当上。他想,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那么过去仅供少数高收入者使用的餐巾纸必然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用品,可是当时市场上的餐巾纸却很少。
既然认准了社会发展会带来纸餐巾的普及,田中治助就迅速地行动起来。他果断地用4000万日元从德国引进了两台最新式的生产纸餐巾的机器,开始抓紧时间生产这种还未流行的生活用品。
就在他开足马力,生产出大量纸餐巾的时候,日本大阪于1968年到1969年承办了万国博览会,各大饭店、餐厅都大量需要纸餐巾。再加上日本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提高了,他们受这股风潮的影响,也都开始把纸餐巾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一时间,日本的纸餐巾供不应求。
此时,田中治助及时推出了自己的“艺术纸餐巾”,由于他先人一步,他的产品很快就占领了大部份的市场,畅销日本全国。不要小看了这一不起眼的纸餐巾,现在田中造纸厂已发展成为田中造纸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的主要产品印刷用品和高级纸餐巾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分别为80%和50%,年营业额达13亿日元。
田中造纸厂能成为日本的“纸餐巾大王”,不是因为别的,正是因为它有一个善于掌握社会生活变化的当家人。
7.做有心人才能成功——长江实业公司的情报战略
有一句大家都知道的话说“成功的大门总是只向有心人敞开”。李嘉诚的成功就是这句话应验的实证。当年轻的李嘉诚自立门户要生产当时走俏的塑胶花时,他所遇到的技术上的难题使其一筹莫展。无可奈何之下,他想到了亲自上门向国外学习新产品技术这一招。
1957年春天,李嘉诚揣着强烈的希冀和求知欲,登上飞往意大利的班机去考察。
他在一间小旅社安下身,就急不可待地去寻访那家在世界上开风气之先的塑胶公司的地址,经过两天的奔波,李嘉诚风尘仆仆来到该公司门口,但却戛然却步。
他素知厂家对新产品技术的保留与戒备,也许应该名正言顺购买技术专利。然而,一来长江厂小本经营,绝对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二来厂家绝不会轻易出卖专利。它往往要在充分占领市场赚得盘满钵满,直到准备淘汰这项技术时方肯出手。
那么,长江厂只能跟在别人后头亦步亦趋,谈何突破?聪明的香港人善于模仿,对急于打冷门、填空白的李嘉诚来说,等塑胶花在香港大量面市后模仿将会遇到众多的竞争对手。
情急之中,李嘉诚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这家公司的塑胶厂招聘工人,他去报了名,并被入取成为在车间做打杂的工人。李嘉诚只有旅游签证,按规定,持有这种签证的人是不能够打工的,老板给李嘉诚的工薪不及同类工人的一半,他知道这位“亚裔劳工”非法打工,不敢控告他。
李嘉诚负责清除废品废料,他能够推着小车在厂区各个工段来回走动,双眼却恨不得把生产流程吞下去。李嘉诚十分勤劳,工头夸他“好样的”,他们万万想不到这个“下等劳工”,竟会是“国际间谍”。李嘉诚收工后,急忙赶回旅店,把观察到的一切记录在笔记本上。
整个生产流程都熟悉了。可是,属于保密的技术环节还是不得而知。李嘉诚又心生一计。假日,李嘉诚邀请数位新结识的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术工人。李嘉诚用英语向他们请教有关技术,佯称他打算到其他的厂应聘技术工人。
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
最后,李嘉诚到市场去调查塑胶花的行销情况,验证了塑胶花市场的广阔的前景。
平心而论,以今天的商业准则衡量李嘉诚当年的行为,值得商榷。但在那个时代,偷师和模仿是很普遍的现象,无可厚非。李嘉诚创大业的雄心勇气和他随机应变的精明,对我们不无启迪。
8.看准时机,要敢于冒险
面对机遇,如果少几分瞻前顾后的犹豫,多几分义无反顾的勇气,说不定会闯出过“柳暗花明”来。
王志远——一位70年代从大陆到香港谋生的打工仔,便是靠成功的把握机遇发家的。
1976年春,王志远来到香港,在一家小工厂里做工:但繁重的工作和微薄的薪金使这个志向高远的小伙子感到非常不满足。一天他看到了一则广告:“如果阁下对目前的处境感到不满,希望有所改变的话,请到香港XX中心二楼D座一谈。”怀着一线希望,王志远来到了广告中所说的地点。
排在他前面的人很多,一个个信心百倍地走进那扇办公室的大门又一个个垂头丧气地出来。王志远手中捏出了汗,十分紧张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被入选。
好不容易轮到王志远了,他在门外长长地舒了口气,定了定神,然后大方地走了进去。房间里面早巳坐好了5个人,像一排法官,眼里透着严厉的光芒逼视着王志远。
问话开始。有人问道:“王先生,你知道什么是期货吗?”
“期货”,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在王志远的头脑中完全没有这个词的印象,他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
“那么什么叫做商品呢?”
“不知道。”
“那你一定没在金融业供过职吧。”
“没有,我只是一个大陆来的打工仔。”
5个主考官对视了一下,都纷纷摇了摇头,这时一位主考官又问了他一个问题:“现在有两份工作,一份月薪3000元,每年加薪5%,但是薪水是固定的;另一份工作月薪2000,但是有一份佣金靠你自己去争取,”也许是一笔数额巨大的金钱。如果让你选择,你是会选哪一份呢?”
王志远迟疑了一会,说道:“我会选后面的一份。”
“为什么呢?”
“因为我看中了第二份工作中可以争取的机遇。”王志远平静地说道。
5个主考官脸上露出了欣喜的表情,在金融业便需这种敢于抓住“机遇”的勇气。“王先生,你回去吧,我们研究后会告诉你结果的。”
结果是令人兴奋的,对期货一无所知的王志远就这样进入了期货贸易这个陌生的天地,开始了他的奋斗。
期货市场是投机者的乐园,搞期货交易的人必须要深谋远虑,要在别人之前抢先抓住机遇,才能够赚大钱。王志远初入期货市场,对期货是一无所知,但是他只是全凭着对于投机的灵感,而做成了一笔又一笔的大生意。
所以说抓住机遇,也是一种投机,但是在这里所说的投机并不是所谓的巧取豪夺尔虞我诈,而是说善于观察和利用时机来取得成功。看准了时机,敢于冒险,凭着一种直觉和毅力,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在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获取巨额的财富。
有一次,一位布厂老板让王志远替他买下100张日本棉纱,他以为日本的棉纱行情不错,一定可以赚一大笔。谁知事与愿违,不久之后,日本市场疲软,这批期货一个多月都无法脱手,资金积压,造成流通不畅。王志远和布厂老板都仿佛捧着一盆热炭,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正在此时,中国唐山发生了大地震。而唐山是红豆的主产区,这次地震一定会大大减少红豆的产量。王志远听到了这个消息,灵机一动,他感到机遇来了,于是马上去见了布厂老板对他讲了自己的想法。
第二天,王志远买下了100张日本红豆合约。别人觉得很奇怪,既然那100张绵纱都已经被套牢了,怎么还那么大胆去买进100张红豆合约呢?他们都认为王志远初涉期货市场,对此一无所知,有些人好心地劝他,有些人则冷嘲热讽,但王志远并没有理会。
不久之后,红豆价格暴涨。王志远将手中的合约尽数抛出,所赚取的钱除了弥补了由于买入棉纱合约的损失,还另获了一大笔利润,布厂老板笑逐颜开,连声赞叹王志远的敏锐眼光。
王志远从这件事上了解到要在期货市场有所成就,就必须要充分掌握信息,并且还要通识各种知识,之后,他勤奋自学,并且时时关注一切可能引起期货市场波动的信息。
有一次,王志远从电视上看到沙特阿拉伯提高石油价格的新闻,一下子从**跳起来,衣服都没有穿就马上打电话下单买入香港“九九”金。
果然,一天不到,金价开始暴涨。一夜之间,王志远的每张合约就赚了10多万港元。
就这样,王志远以其特有的商业直觉和善于抓住机遇的能力,在期货市场中随意驰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你们都付出了同样的努力,但是有人成功了,有人却失败了。原因何在呢?在商业活动中,时机的把握甚至完全可以决定你是否有所建树,抓住每一个致富的机遇,哪怕是极小的机遇,哪怕那种机遇只有万分之一实现的可能性,只要你抓住了她,就意味着你的事业已经成功了一半。”
卡耐基的话明确地道出了为何有人失败,有人成功的原因。时机,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东西,她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够牢牢地将她握在手中。
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许多条交错复杂的路,而机遇就像是在每条道口旁的路标,指引着善于把握时机者踏入成功之途,而抛弃无所用心者于迷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