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小姐被公司里的人私下称呼为“女神经”。
一直以来,她都过分追求完美,无论制订什么计划,都一心想着漂亮地完成。可很多时候她会发现,许多事都是想得好,却无法兑现。每次接到新的项目,她都暗下决心:我必须做到无可挑剔,我应该拿出最出色的方案。结果,好几次她的方案都被客户退了回来,说不符合他们的想法。
G小姐内心很受挫,可又不敢表现出来,怕上司说自己是玻璃心,但工作兴致一天不如一天。她觉得,如果不能让所有客户都满意,就证明自己能力欠佳。就这样,越追求完美,耗费的精力和其他资源越多,痛苦也跟着增加。渐渐地,她开始不由自主地拖延了,经常加班加点、牺牲娱乐时间,可效率并不高。
其实,G小姐的情况并不特殊,几乎所有完美主义者都是这样。
他们不满足于“得过且过”“听之任之”,比一般人敏感得多。他们在生活中时刻追求完美,眼里容不得沙子,太有“原则性”,他们总觉得一件事“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令人满意,可要够着这个标准实在难于登天,结果就让自己陷入了拖延和低效中。
同时,他们总是轻率地订下计划,然后义无反顾地执行。他们觉得,那是自己“应该”做的,必须做完美的。隔不了多久,或者他们的计划即将完成时,他们又产生了疲倦的感觉,因为手里还有太多太多的计划“应该”去做。日积月累,“应该”的心态让他们每天生活在忙碌、焦急和挫败中,因为有太多“应该做的事”,而那些“应该做的事”似乎永远都做不完。
然而,人不是机器,到了一个临界点的时候,就会“做不动”,走向另一个极端。
直到有一天,身边要好的朋友提醒G:“你不觉得,你的生活中有太多‘应该’了吗?‘应该’这个词,意味着一种权威决定的方式,让人很有压力。为什么不试着用‘可以’这个词呢?它代表着你有权利、有能力和义务去选择做什么、什么时候做。这比‘应该’更加自主。”
朋友这番话点醒了G小姐。她一直担心自己没有了“应该”的准则约束,就难以有出色的表现。可是,这份“应该”带给她的并不是预期的结果,反而是罪孽感、沮丧和怨恨。每做一件事的时候,脑子里全是“我应该”,而不是“我想做”,根本体会不到做事的快乐和成就感,完全就像一个强制执行的机器,痛苦不堪。
想想看,当你决心要减掉5千克体重的时候,你总是不断地强调“我应该每天跑步5公里”“我应该少吃一点儿”……带着这种想法,一旦没有跑完5公里,一旦多吃了两口东西,你内心的负罪感立刻就会萌生,觉得前功尽弃了。一次、两次之后,减肥的信念就会动摇,因为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完美,也不想面对这份不完美,索性就不再继续了。
何不尝试着换一种方式呢?从决心减肥的那一刻起,提醒自己“我最好是控制一下饮食”“我希望能变得健康一些”“我可以做一些有氧运动”……少了强制性的“应该”,用轻松的心态去面对要做的事,没有急功近利和权威式的命令,当自己真的开始控制饮食,改变了过去“一动不动”的状态时,就算没有完成5公里,没有按照热量表计划饮食,内心依然会有一种喜悦感和成就感,至少自己开始做了。这样反倒更容易坚持,也更容易成功。
当你做每一件事情,是因为你想做而去做,而不是因为应该做而去做的时候,你会惊讶地感受到,你的内心无比自由,你比从前更自律了,也更乐意告别拖延了。